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七个问题。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文精神;另一部分是反人文精神。第一部分以孔孟为代表,是一种重人道、尊理性的精神;第二部以韩非为代表信奉“法术势”,强调极端的帝王专制思想以及以纵横家和杨朱为代表极端的追求升官发财和私利的思想。
第二,上述两种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交错、重叠,形成一幅复杂纷纭的局面,也使得中国社会历史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
第三,传统的人文精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明。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两项基本国策——重农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举取士政策。这对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大国的形成、经济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反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态:极端的帝王专制和政治腐败;论述了极端的帝王专制和腐败成为社会近代化的巨大阻力和近代反侵略正义斗争每战辄败的根本原因。
第五,历史又告诉人们:封建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以后,政治专制与政府腐败并不能随之消灭。这引起人们的深思:将政治专制与腐败说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够的,还有更深刻的根源。这种根源就是人追求富贵和私利的欲望的恶性膨胀。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欲望的形成与欲望的历史作用都具有两重性。欲望的形成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欲望的社会作用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欲望无法消灭,也不能消灭,只能节制。古人提倡义利结合,以节制利欲的膨胀,正反映了欲望的两个两重性。义与利结合,将世俗欲望节制在不出现极端的专制独裁、极端的追求升官发财、尔虞我诈和损人利己的范围以内,这是弘扬人文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的第一个两结合。
第六,节制世俗欲望需要提高道德素质,这需要继续弘扬人文精神。继续弘扬人文精神重要的问题是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人”,而且要重视“内省”工夫和“思辨”能力。
第七,在当前的形势下,弘扬人文精神还需要重视研究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人文精神,吸取其精华,并寻求中西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人文精神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这对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适用的。但中西方人文精神又各有其着重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着重点是强调人道仁政和道德教化;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人文精神的着重点则是追求民主人性和科学技术。这两方面“取长补短”,将会使人类的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水平。这是弘扬人文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的第二个两结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