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最便于掌握的百种禅修门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22105
  • 作      者:
    路泉刚,穆国库,李艳琴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将养心与养生相结合,用佛家的大智慧,揭示出养心治病的道理。佛家讲求因缘,无论身病还是心病,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而要找到自身的原因,修习禅定则是最好的方式。修禅的打坐、调身、调息等,都是中和地水火风四大的过程,四大调和,人就不生病;修禅的调心、止观、念佛、发愿等,都是以静观心、养心,以定生慧,由此人就没有心病。
    佛家认为,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都是为了调伏心性,去除妄念。因为妄念迷乱心性,破坏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佛门的养生主要在于养心,心清净了,自然身体轻安无病。
    《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收录近百种禅修方法,配以直白生动的手绘图片,堪称目前最为全面介绍修禅定方法的读本。目的在于为大众提供一个途径:不用打针吃药,不用请心理医生,就能获取最具智慧的养生之道,和最为方便的养心法门。
展开
作者简介
    路泉刚,云南省蒙自县人。自幼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法有一定的体会和认识。曾多次参加寺院举办的各种禅修活动,并于07年正式礼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为皈依师,成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现为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展开
内容介绍
    《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对各种禅修方法做全面的介绍,语言平实易懂,旨在让神秘的禅修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且,《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将修禅定与养生治病相结合,揭示了佛门养生的要旨。通过《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读者会明白:不用出家,一样能打坐参禅;不用打针吃药,一样能祛病长生;不用请心理医生,一样能解决心理烦恼;心养好了,身自然得安。《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收录从古至今禅师大德的养生修持法门,涵盖南北禅宗和密宗的修持,也包括普通人在家练习的心灵修持,内容全面、语言精练、方法简便易学,对修持者具有指导性;《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还对禅宗的起源、发展,有趣的禅宗公案,禅宗与生活的结合等都进行了描述。仅就后一点,《向佛门学点养心治病之道》也堪称一本怡情养性的心灵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念处:治心乱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分别为: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念,意为想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即身、受、心、法四境。凡夫在未成道之时,常对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对色多起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对受多起乐颠倒(以苦为乐),对想、行多起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对识多起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因此,四念处就是以身、受、心、法为住心的对象,以不净、苦、无我、无常四个正念,进行智慧的观察,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破除所执著的常、乐、我、净四颠倒,使我们的念想正而不邪,最终断除贪爱执著等烦恼的禅观方式。因为修四念处并非只是纯粹的修定,而是以智慧来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净、乐、常、我四颠倒,所以又称为四念处观。
    
    身念处:破除颠倒愚痴
    
    按照《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的记载,身念处的内容很多,比如对身体的一举一动了然分明、念出入息、光明想、不净观等。此处依照《大智度论》的叙述,只从不净观来讲述身念处。因为凡夫对色多起净颠倒,所以身念处的主要内容是观身不净。身,意思是积聚,指积聚眼、耳、鼻、舌诸根而成身。身又分为内身和外身:己身为内身,他人之身为外身。此内外之身,皆是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从头至足,一一观之,都是秽物,没有些许干净之处。然而众生愚痴,认识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观身不净,破除颠倒,断尽贪著。
    
    受念处:破除对乐的贪恋
    
    受,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就是身体苦、乐的感觉。受有内受和外受两种:心理上的受叫做内受,比如一个人失恋了,在那里哭天喊地,就是内受;生理上的受叫外受,比如被女朋友给了一耳光,就是外受。内受和外受又都分为三种。一、乐受,是指在顺情之境中生的感受,什么是顺情之境下的受呢?因为同一事件对不同状态下的人来说其感受是不同的,比如两对夫妻都生了一个女儿,但其中一家已经超生了两个女儿了,而另外一家正好想要一个女儿,那么他们的感受就肯定是相反的了。因此,顺情之境下的受就是那种符合当下你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状态的受。二、苦受,就是违情之境所生的受,那个生了三个女儿的人此时的受便是苦受。三、不苦不乐受,就是那种无所谓违情与顺情的受,譬如你的眼睛眨了一下,这个受便是无所谓苦,也无所谓乐的受,故叫不苦不乐受。乐从苦的因缘而生,所谓离苦才能得乐,而且人生无常,人生充满生老病死诸多苦,世间没有真正的乐。凡夫愚痴,以苦为乐,起乐颠倒,贪著其中,不肯舍弃。因此修受念处就是要以观慧来破除乐颠倒,明白受即是苦,断除贪著。
    
    心念处:知道心无常
    
    心,有积聚、虑知之义,意思是能积聚一切善恶之法,对于一切法,又能够思虑而觉知。修心念处就是观心无常。心是人的第六识,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而凡夫愚痴,起颠倒想,以无常为有常。因此要通过观心来明了心是无常的这一道理,破除有常之颠倒想。
    
    法念处:破除对一切存在的执著
    
    我们知道法是指一切存在,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法念处主要指的是法尘。法尘就是意根对色、想、香、味、触这五尘的分别好丑,而生起的善恶念头和行为。这个法又分为有记法和无记法两种:一、有记法,指善、恶二法,因为善、恶二法,其相显明,可记别未来之果相,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行和恶行的果报是显而易见的,故称有记法;二、无记法,指非善非恶,不可以记别将来的果报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吃饭、走路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反映将来的果报的,故是无记法。除了法尘之外,法念处也要观察一切事物。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因此没有一个恒常存在的自我的主宰,凡夫愚痴,起颠倒想,以为有我。故修法念处即是观法无我,就要以诸法无我的智慧来观察一切诸法,破除执著有我的颠倒想。
    
    我们的身体乃是缘于前世不净之业而生,因为前世不畏惧生死,不厌恶束缚,不欣慕解脱,不崇尚涅,不懂四圣谛的真理,于是种下颠倒之业因,故投入母胎,生下此身。
    《大智度论》说,观身不净就是要受持清净戒律,将心住于此身,一心精进,观想身的五种不净相:一、生处不净;二、种子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
    第一,生处不净。女人的身体是由头、足、肚腹、脊背、肋骨等各种不净之物组合而成的,里面装满屎尿等秽物,而以筋缠、血涂、皮裹在其上,就好比一堵土墙,借助泥巴、石灰等来粉刷修缮。人经十月怀胎,从此污秽之身而出,故生处不净。偈语曰:“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栴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
    第二,种子不净。种子有两种:一、内种,指此身从过去世的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指此身依赖父母的精卵而生。人过去世的业识驻扎在父母精卵之中而受胎,因此身的最初种子是不净的。偈语曰:“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
    第三,自性不净。人的身体种子不净,生处不净,从头至足,周身以一层薄皮覆盖,其中充满三十六物等诸种不净之物,而以衣服、香花等物装饰,又以世间之美味佳肴来长养,其不净之本性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了。就算穿着天衣,以天食长养,其身不净之本性都不会改变;就算倾尽大海之水来澡浴其身,都不能使其香洁。
    第四,自相不净。人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之物:眼流眼泪,耳中有耳屎,鼻中流鼻涕,口中流口水,肛门、尿道常出屎尿,身上之毛孔汗流不尽,故遍观全身,全是秽物。譬如一条死狗,倾尽大海之水来洗涤,哪怕洗到只剩下一粒尘埃,也臭如大粪。故知人身从头至足,皆是不净之相。
    第五,究竟不净。人的身体,在业报尽时,终有一死。死后,若火化则变为灰,若入土则腐烂为土;若抛尸荒野,则被虎狼撕咬,鹰鹫啄食。尸体在腐化中,肿胀坏烂,脓血屎尿,四处流溢,蛆虫遍满全身,污秽不堪。这死尸不净之相在九想观中也详细论述。
    除了人身的这五种不净相外,人生时死时的所赖之物及安身之处所都是不净的。就好比山上的甘泉随着百川流入大海则变成了咸苦的海水一样,我们吃下的种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进入肚腹中后便得不净了。因此,身体从身至死,始终都伴随着种种不净,甚是可恶。这不净才是人身的真实性,如果认为是净,则是颠倒想,就好比疯子、醉汉、痴儿把粪便放进口中来吃一样。
    身念处的内容除了观身不净之外,《中阿含?因品?念处经》还提到了多种,譬如“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一举一动了然分明,这样心才能变细,才有光明想、骨想等。此处只介绍了大乘佛法更为重视的观身不净,如果对其他观法有兴趣者,可自行参阅相关书籍。
    受念处:破除对乐的贪恋
    
    受,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就是身体苦、乐的感觉。受有内受和外受两种:心理上的受叫做内受,比如一个人失恋了,在那里哭天喊地,就是内受;生理上的受叫外受,比如被女朋友给了一耳光,就是外受。内受和外受又都分为三种。一、乐受,是指在顺情之境中生的感受,什么是顺情之境下的受呢?因为同一事件对不同状态下的人来说其感受是不同的,比如两对夫妻都生了一个女儿,但其中一家已经超生了两个女儿了,而另外一家正好想要一个女儿,那么他们的感受就肯定是相反的了。因此,顺情之境下的受就是那种符合当下你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状态的受。二、苦受,就是违情之境所生的受,那个生了三个女儿的人此时的受便是苦受。三、不苦不乐受,就是那种无所谓违情与顺情的受,譬如你的眼睛眨了一下,这个受便是无所谓苦,也无所谓乐的受,故叫不苦不乐受。乐从苦的因缘而生,所谓离苦才能得乐,而且人生无常,人生充满生老病死诸多苦,世间没有真正的乐。凡夫愚痴,以苦为乐,起乐颠倒,贪著其中,不肯舍弃。因此修受念处就是要以观慧来破除乐颠倒,明白受即是苦,断除贪著。
    [方法]
    
    在观想了身念处后,修习者这样思考:众生因为什么缘故贪著此身呢?原来是因为乐受的缘故。人的六根和外境的六尘结合,生出六识,这六识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众生趋利避害,乐受为一切众生所向往,苦受为一切众生所厌恶,不苦不乐受也不是所希望的。然而以真实的智慧来观察,世间并没有真乐,只有众苦。为什么呢?一切的乐受都是凡夫的颠倒想,并非实有。乐叫做坏苦,乐的感受没有了,苦就要从中而生了,正所谓乐极生悲。比如说某人因为某物很好吃,贪吃了很多,后来却因为吃多了而上医院。又如很多人喜好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呀,朋友难得一举,于是一杯一杯地干下去,那时是何等快乐,可是喝完了,却内脏都快吐出来了,还有人要进医院去打解酒针,甚至有人喝得一命呜呼,虽欲求乐而得大苦。乐受尚且如此之苦,苦受更是苦身之上再加苦了,可谓是雪上加霜。人穷本来就很苦了,可偏偏又生病了,饥寒交迫,又无钱看病,只有等死了,何等之苦呀?不苦不乐受,虽是不苦不乐,但是无常即是苦,此受念念生灭,故亦是苦。佛说无常即是苦,但这是为凡夫而言,圣人得无漏定,所发之无漏乐,却是实乐。因为凡夫所行是有漏法,心中执著,故乐因无常散坏则生苦;圣人得无漏定,心不执著,乐虽也无常,但是因为不执著,故不生忧愁苦恼,所以就不叫苦。因此,修习受念处,对世间之乐受以苦来观,对苦受以毒箭来观(苦是毒箭,插在我们身上,故要拔出),对不苦不乐则以无常败坏之相来观,这样对乐受不生贪欲,对苦受不起愤怒,对不苦不乐受不生愚痴,这便是修受念处了。
    分别以不同的重点来观想:乐受观其苦,苦受观其如毒箭,不苦不乐受观其无常败坏想。在对待三种受上:乐受不生贪欲执著,苦受不生愤怒,不苦不乐受不生愚痴。这是受念处的修习要义。………..
展开
目录
卷一 禅是大智慧,禅更是身边事
大师皆自凡胎来
迦叶拈花微笑/达摩九年面壁/慧能出偈得禅/禅分顿渐,一花五叶
中国禅宗主要系、宗、派图/
禅不远人,禅唯在静心观想
运水搬柴也是神通妙用/茶最有禅家意味/你也能读懂禅诗/禅语中更有机窍
卷二 入禅与出禅不可忽略的细节
以气息专注为本
居闹市也要心静如水/衣必宽松,膝必保护/不挂念生活中的琐事杂务/食不饥不饱/睡不可过多/修持需持五戒
以心灵静定为要
至少应抛开五种烦恼/发菩提心,同时起四弘愿/去掉一切念头/克服情绪障碍
入禅与出禅的要领
坐禅前后须知/松紧得宜,劳逸适中/细水长流,涓涓不息
卷三 修禅的六个步骤
坐姿是修禅的基础
打坐圣法双跏趺坐/防止虫蛇侵扰的半跏趺坐/最易入定的七支坐法/简便易行的交足坐/五体端正的椅子坐/洒脱威仪的天神坐/有仙人之势的跨鹤坐/自在如意的菩萨坐
调身是修禅的前提
使大脑清醒的头部运动/缓解疲劳的行走调身/锻炼肌肉的站立调身/调节睡眠的躺卧调身/入禅法宝静坐调身
调息是调心的手段
腹式呼吸:按摩腹肌的健肺法门/胸式呼吸:可随时练习的省力法门/完全式呼吸:补充氧气的全方位调理/数息:减少杂念/随息:抵制杂念进入
调心是通往定慧的途径
观想:在静态中以意念观察事物/调心实修:可操作的渐次去杂念之法
修“止”是对身、语、意的全面修持
“止”的系统修持:使内心沉静/“止”的基本修持:使精力集中
修“观”重在修慧
四种观行:净滤自心,破除我执/辨识究竟色法:调动五根展开想象/辨识究竟名法:摆脱名相对心的束缚/辨识缘起法:获得智慧的直接途径
卷四 南北禅宗修持法
修禅的四种入门方法
念佛号:唤醒自心的佛性/参话头:锻炼思维的修慧之学/参公案:摆脱理性束缚的大彻大悟/默照禅:平复内心躁动的定慧双修功
五门禅:先于中国禅宗创立的传统禅法
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恨/数息观:对治内心散乱/界分别观:对治傲慢/因缘观:对治愚痴
六根法:调动感官入定
眼色法门:专注于色法,以收心入定/耳声法门:专注于声音,使心念静止/鼻息法门:用调息以制心的方便法门/身触法门:以身体某一点的感觉为修行对象/意识法门:对思维的修持
九次第定:在三界中渐次修习
欲界修行准备:由定入禅/色界四禅:消除修禅的各种觉受/无色界四无色定:摆脱身体带来的负累/九次第定:收束注意力
四无量心:治烦恼
发慈心:断除怨怒/发悲心:断除加害他人之心/发喜心:断除嫉妒/发舍心:断除爱憎
六妙门:通气脉
数息门:心不散乱,便无烦恼/随息门:意念专注,内心凝静/止门:息心静虑,妄念自去/观门:树立正见,得大智慧/还门:返本还源,智境双亡/净门:本性清净,心无分别
十六特胜:治厌世心理
知息入:心念随顺气息进入/知息出:心念随顺气息呼出/知息长短:观察气息出入的长短之相/知息遍身:如实观察气息的状态/除诸身行:去除对自身的贪恋/受诸心行:明白一心支虚幻不实/受喜:去除对喜的贪恋/受乐:对乐境不生贪恋/心作喜:生起真实的法喜/心作摄:定心不随喜而动/心住解脱:不为乐所束缚/观无常:观察四禅不动定虚幻不实/观出散:不为色法所束缚/观离欲:观想自己的心识念念生灭/观灭:对无所有处定不生贪著/观弃舍:可得圆满超脱
八背舍:治迷惑
内有色相外观色:得光明照耀/内无色相外观色:断除欲界贪欲/净背舍身作证:乐感遍满全身/虚空处背舍:超越生死轮回/识处背舍:对自身心生厌离/无所有处背舍:厌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身心泯然静寂/灭受想背舍:生命进入休眠状态
九想观:治贪爱
九想观:断绝贪欲,除尽烦恼
八念法门:治恐惧
念佛:念诸佛慈悲/念法:念诸佛的教法规则/念僧:念僧的功德/念戒:念佛之禁忌,息灭恶念/念舍:生善灭恶,舍离烦恼/念天:命终之后得生天界/念出入息:对治散乱恐惧/念死: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四念处:治心乱
身念处:破除颠倒愚痴/受念处:破除对乐的贪恋/心念处:知道心无常/法念处:破除对一切存在的执著
密宗禅修:获得圆满身心的密法
大手印禅修:治疗身体疾病/四臂观音禅修:消灾免难
生活禅:最简单的养生术
行禅:对治坐禅时的昏沉/立禅:改善血液循环/卧禅:改善肠胃功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