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但用此心: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41269
  • 作      者:
    见了法师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与《戒嗔的白粥馆》殊途同归的禅心禅悟,用心血书写的佛缘佛语。将心降到尘埃,才能领悟生命绽放的美妙。谛听心灵密语,才能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人生必备的智慧法门。
  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人生岁月,坎坷不平。欲养心怡性,需返璞归真。风尘世界,歧路纵横。欲世事洞明,唯禅佛心智。
展开
作者简介
  见了法师,现任美国加州毗卢禅寺住持,于1992年在台湾灵泉寺剃度出家。法师出家前即对禅宗有深刻的体悟,在台湾弘法期间,经常受邀至各大专院校和政府机构教导禅法。法师曾闭关数年,圆满之后发愿以禅宗的智慧为基础,将普世的真理弘扬到世界各地。
  见了法师过去十几年来教导过数百堂禅修课程,更在美国、墨西哥、台湾指导过多次的禅修。曾受邀前往洛杉矶、西雅图、拉斯维加斯、纽约、波士顿、达拉斯、纽奥尔良、亚特兰大等美国主要城市演讲,并在德州大学、德州医学中心、普渡大学、拉斯维加斯大学等著名学术单位以及多所教堂开示禅法。更曾应邀远赴墨西哥主持禅修,接受当地电视电台访问。透过见了法师深入浅出的讲学,听众总是可以在当下体认到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了解突破生命囹圄的具体方法,因此见了法师发人深思的教导也随之快速在美洲、亚洲各地传开,现在东西方各地都有追随见了法师的弟子。
  见了法师的知见跨越宗教的藩篱,其教导直截了当、清楚明白,能具体地落实在生活上。法师知悉当代的社会问题,能巧妙地将深奥的禅宗智慧,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大众,帮助大众将普世的真理有效地应用在现代生活,提升生命品质,让人生更圆满。
展开
内容介绍
  《但用此心》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了人生必备的智慧法门。放下,用心,貌似一对矛盾,其实是所有生命状态的两致。许多人活了一生才明白:最高的人生智慧乃在放下与用心之间;全然放下或全然用心都不是人生。这是禅与人生的经验结晶。
  读这《但用此心》,让人容易像迷恋花开和糖果的孩子,反复品味,品咂多少遍都不觉厌倦。这,又是禅的境界。人生是一部让人反复醒悟的书,常读常新,还要常悟,才有真正的收获。
  《但用此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去处——既有色彩斑斓的人生风景,又清雅素朴的禅语佛道。一本《但用此心》,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行止用度,皆可借用禅机智慧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所说的“门”,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断、想法、信念和偏见等惯有的起心动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个人都有心,心是无形却可含藏一切,心有无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观念、想法、人格、知识、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无意堆积架构在心中的,这些堆积的种种就会围绕在心中而构成虚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我执自会取代心的清净而主宰着生命。
  念头从心生起,起心动念当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只是在面对生活上不满意的现象时,人往往不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不自觉的起心动念造成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经验的生活压迫,都是自己不断开启特定心门所造成的,既然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当然只能自己面对问题。所以当问题呈现时,一味埋怨只是浪费能量与生命.这样的“努力”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
  举例来说,当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不自觉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容易和对方有争执的互动。人可以很轻易说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何不喜欢那个人,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那个人会出现在我面前?为何那个人的出现会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因为不喜欢某人的评价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连接到负面评价和想法.而直接反映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就会怪罪他人让自己感到不顺心,“他人”变成了问题,当下次再见到不喜欢的人时,同样的模式和反应又会出现,甚至可能会将情况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旧盘踞在心中,恶性循环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问题以更深层的执著形式延续下去。
  无论经历任何事物,人总会以习惯性念头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予以过滤或评价。换句话说,人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驱使,对于特定人、事、物会不自觉地生出相对应的感受与评价。然而这些评价是扭曲事实的看法或解释.所有对于事实的解读,都是透过自我中心的念头分别而生出。
  举例来说,当遇到自己不满意的现象时,必然习惯性地感到“生气”,并视之为“坏的”经验,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直觉反应,是因为眼前的存在与内心的成见定义有所落差,这落差让定义的念失去依靠,让心波动起念而成情绪。起了定义的念,再紧连着起不满的念,进而起生气的念,一连串生气的念就是阵阵愤怒情绪的涟漪波浪。使得心境从原本的宁静转变为纷扰不安,这就是由习气所造成的不自觉起心动念。
  事实上,念念是转机,念念是独立,念无根、念起即灭,在起了前念之后,可以起出无限可能性的后念,或者说无限的方向性转折,自由的心不会有特定的串联起念方向,不会因前念如此而必然生起如何的后念。然而,由于习气而起了定义的念、不满的念、生气的念,并持续起生气的念而造成生气的情绪,是习气让自己的起心动念遵循着特定的方向作用。所谓习性或不自觉的起心动念模式,就是指心被某种念头黏附,并且当这个念头出现时,必然会连接且不自主地起与该念头相应的族群念头,所以习气也就是起心动念的方向惯性力。
  失控的惯性反应。尤其是愤怒、悲伤或纵欲这类情绪化的习性,往往形成无法离开或停止的“执著”。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在同一个点不停跳针的老唱片,执著就是黏缚于心的惯性想法、观念或动念模式,能把心由原本平静清楚的状态予以搅乱。当心对某些人、事、物有所依附,并重复地起类似的念时,这是执著;当遇到或想起特定的人、事、物,会引发同样的反应或情绪时,这是执著;当认为必须要得到某人的认同或得到某物时.这也是执著。
  执著会使人盲目且不自主地产生想法、情绪,因而更坚固了批判的心门。可想而知,若依此惯性反应生活,周遭必然不断遇见同类型的人和事件,而且未来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所有问题的原因,在于人无法遵循生命的基本法则。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心的呈现,一切宇宙万象皆不离“心”。离开了心,一切法、一切现象无以安立,这是生命的基本法则。也是宇宙性的普世原则。
  每个人都有心,每个人的心都具有相同的能力,不论种族、性别、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古代或现代、普通人或圣人,任何人都有一个依于相同宇宙性普世原则而作用的心,这是一个事实。既然每个人都拥有相同功能的心,为何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境遇会如此不同?
展开
目录
推荐人的话
禅宗与赛斯,殊途同归许添盛
自序
融通异见追寻开悟之路
第一章 虚空开口
没有形象的心,可以起无量作用
惯性思维开心门
转念以改善生活
二元思维生冲突
普世原则永恒理
永生的解脱之门

第二章 法印匪从人得
照破虚妄自我,体现普世真理
镜中鉴相显症结
放下名相除借口
人人尽有光明在

第三章 循业发现、随业受报
正确知见才能修得人生功课的真髓
审慎选择正知见
知因识果改命运
酸甜苦辣自家种
宗教本怀是收敛

第四章 海中咸味
起心动念会引生无限度的涟漪效应
我执必扭曲实相
起心动念业即现
心是生命第一因
品管最差的工厂
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五章 自在
解脱限制性信念的囹圄,展现心的本来面目
禅行者的真自由
解脱关系每个人
破除自造的囹圈

第六章 活泼泼
每一刻起念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
念不同频道不同
无常是忧亦是喜
心满满则苦满满
各说各话的世界
六根清净方为道

第七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有效的净心和静心方法是静坐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定义是生命框架
念头是心的仆人
静坐是转念利器
成长总是痛苦的
当下是唯一真实

第八章 立处皆真
不起妄想而作用,当下即是真相
日常生活动中修
佛教人如何自救
生命如镜中历相
为谁辛苦为谁忙

第九章 骑牛归家,家不在
你不只是你的念,你更是起念的人
体悟生命的智慧
风花雪月这么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