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眼观处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43977
  • 作      者:
    沈庭编撰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佛眼观处世:大师谈世事》用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困惑,指引人生出路:用佛的视角揭示生命真相,坦然面对生死,积极把握今生。佛教的智慧指点你: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困惑,引导人生出路佛师说: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教的智慧指点你: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困惑,引导人生出路,佛师说: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展开
作者简介
    妙皇法师,台湾佛光山法师,佛学大师星云的女弟子,现在是武汉大学佛教系的博士,师从佛学专家麻天祥教授,对佛理有较深的研究和悟性。本丛书的另外几位编撰者都是妙皇法师的师妹师弟。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法是一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摆脱痛苦的智慧。它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运筹帷幄;也不是情场上的你侬我侬、缠绵悱恻;更不是官场上的升降沉浮,勾心斗角,它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获得一种任运自由的心境。佛说“境由心生”,幸福与不幸,快乐与不快,欢喜与忧愁都是一种主观心态。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健康的心是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风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可是,现代人“合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像乞丐一样挨家挨户讨饭,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意思是说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四处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应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编辑《佛眼观处世:大师谈世事》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佛学大师们的金玉良言,使读者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有所启发,让那些被无聊、压力、忧愁和困惑所俘获的灵魂获得一股“新鲜空气”。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佛学大师教你为人之道
    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平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弘一法师
    我十几岁在上海念佛学院的时候,除了上课,也做很多杂事。有一天,全班同学都被派去擦窗户,我很快就把分配到的玻璃窗擦好,于是四处溜达,看看其他同学擦得怎么样。
    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他不是在擦窗子,而是不停地用抹布打玻璃窗。我对他说:“你很辛苦哦!”
    “倒霉啊,分到这么脏的玻璃窗。”这位同学的玻璃窗其实并没有特别脏,但他觉得受了委屈,不但抱怨,还用抹布打窗子,这么一来窗子就更不容易干净了,他又因此气上加气,更为愤愤不平。
    走着走着,我看到另外一位同学擦得十分慢,嘴边还哼唱着“炉一香-乍一热一”,原来他一边擦窗户,一边唱诵“炉香赞”。我忍不住问他:“你怎么擦这么慢?”“我舍不得擦完呀。”因为他的炉香赞还没唱完,正享受着呢。
    同样做一件事,这两个人的心境却天差地别,一个宛如在地狱,一个像在净土。人一生之中,要做的事不计其数,小到个人卫生,大到国家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依个人喜好来做的,有些事却是无法选择,非做不可,像大家从小到大经历各式各样的考试,有多少人是喜爱考试的呢?
    在处事之际,大家的心里都有了一扇被分配的窗子,都得把它擦干净,那么心念的不同,就会让你有不同的感受:怒气冲天地擦也是擦,唱着歌擦也是擦,但两者心境的距离何止千里。
    ——圣严法师《擦窗子》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著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华严经》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所谓“三界唯心,万法谁识”,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坏,想的都是如何算计人家的坏事。圣人看社会,大家皆圣人;坏人看众人,全部是坏人。所以我们应该先把心健全起来。
    三、服务勤劳不后退:青年守则上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们在社会上做事要想让主管看重我们、肯定我们,首先要有勤劳的美德、服务的性格,遇事要积极主动,前进不后退,具足了一些基本的人生态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也会到处受欢迎,成为-个得人缘的人。
    四、恭敬谦和满芬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要能对人谦卑、恭敬,必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平”,宇宙只有五尺高,而昂藏六尺之躯的人类生存其间,岂能不低头?所以做人本来就应该要谦虚,应该要受一点委屈,就像梅花,未经冬雪的熬炼,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谦和满芬芳”。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
    决定一个人做人处事成功与否?要件之一就是态度与观念要正确。态度、观念偏差,就会背道而驰,永远也达不到目标。
    我们做人处世应有的态度,我提供四点建议:
    一、法情重于人情:我们都有情感,所以叫有情众生。但是-个人如果四处留情,或是过分的感情用事并不是很好。因此,在感隋的世界里要有理智,要用理智、用佛法来驾驭感隋,也就是法情重于人情。
    二、清淡重于攀缘:每个人都希望人家厚以待我,同样的,我也应该厚以待人。可是有时如果太浓、太热了反而不能长久,所以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尤其学佛的人,对感情更应该淡然处之,千万不要攀缘,不要到处拉关系、找人情。
    三、化他重于被化:一般人总是希望被人关心、呵护,希望人家来度我、给我。“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利生既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就应该积极的来化他,给他人利益,这就是菩萨化他重于被化的精神。
    四、有道重于有财:有句话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有的时候技能重于财富,如果我们不但有学问,更拥有慈悲、人格、道德,那就更远胜于财富了。我们要了解,财富、金钱有时用处不当,反而会招惹出麻烦,因此不如有道德反而能带给我们安全。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地前进达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学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无不喜爱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为事业等失败,使他意志消沉,不想振作,索性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但这种人究竟是少数,而且都有机会改善的。平常以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满,儿女多,身体健康,有钱有势,当然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说:这是好的果,并不是好的原因。要想获得良好的结果,不能就此满足,因为这是要过去的。必须积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趋向更好的。
    ——印顺法师《妙云集》
    学佛是向内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智慧之举。
    ——星云法师《佛光菜根谭》
    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儒家讲“止于至善”,佛法确实将这句话圆满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儒、佛都有一套达到至善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可说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学首先列出“三纲、八目”,佛法教学首先提出“四弘、六度”,这两者的精神与内容非常接近。可见孔老夫子与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教学、行持,不谋而合,正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六道众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也在人道。……我们这一生能够得生人道,机会非常难得可贵,可贵在容易觉悟、容易得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机缘。而这个机缘并不长,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促,纵然活一百岁,也是一弹指、一刹那而已。寿命短,显得这个机缘格外可贵,因此得人身若不闻佛法,实在可惜;而得人身没有机缘闻佛法之人,确是占大多数。在现代,佛法借着科学技术,普遍向全世界宣扬,无论信与不信,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世间人有福。若在这一生中,真正能脱离六道轮回,就是真的成就。反之,这一生不能脱离六道,来生依旧免不了轮回;这一轮回,不知道要轮回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绝对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们早就成佛了,可见这相当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这并非难事,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就在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将毛病改正,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无从改起。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外面是缘,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这就是大过失。所以会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善人善事可以学习,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顺逆都是善知识。在反省中,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若不明道理与事实真相,学佛不能从心地上真正做一个转变,就是学佛也依旧造罪业,正是古人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团体,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团体都称为僧团。
    ——净空法师《学佛就是学做人》
    众生心力是相续的,不是新起的,也不会断灭的,偶尔变化亦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我们若了解人生宇宙原理,则所起一种思想,一种动作,可以改变人生宇宙一切。故勤做善事能令人类众生完善,否则亦能令一切众生堕落。如杀害他人而想利益自己,是违背因果的,实际上还是自害,例如日本之侵略我国,而现在将渐次灭亡了,故知一切都有因果。
    第一,一切须以众生之利益为前提,如此方可造成完美的人生。故在佛法的原则上,须要贡献自己所有的,使一切人类进步改善,使一切人类都无侵略争夺之事,乃达到世界永久和平。尤其现在交通发达,倘若一个地方发生战争,很容易波动到全国或全世界,故若不急求世界永久和平,则今后人生将永远沦在战争的残酷中。再如前次世界战争与此次大战相较,其破坏力量远胜过去,故现在世界永久和平,是迫切需要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佛学大师教你为人之道
学佛就是学做人
学佛是为大众谋幸福
广结善缘,自谦而尊人
用慈悲心来软化他人
不要忘了基本精神
识人之道
拒绝是一种艺术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
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平
为学定要深心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身苦心不苦
走出老年的悲哀,服务奉献社会
理解对方,反省自己
生儿女易,教儿女难
圣人之善,以孝为端
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一个独立人格
顺法调御,以爱教导
进步不落后,圆融不极端
不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
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与人交往须带三分侠义心

第二章 佛学大师教你享受生活
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
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重新拾回天空的宁静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把“难”字从口边,从心里去除
白开水虽淡,可淡有淡的味道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养深积厚,成就必高
“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责任是菩萨的本分
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
素菜才是最高级的养生食品

第三章 佛学大师教你合理理财
开源节流,如法布施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做好优质的人生规划
明白因果,相信命运可以改造
八正道是人生正轨
要顾及全局
以人为本
有钱不会善用是很苦的
别忘了经常“打扫”我们的身心
追求快乐,取之有道
安心定志,随机应变
从自我中心中得到解放
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
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价值
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第四章 佛学大师教你心怀社会
缔造人间乐土
度一切苦厄
心怀和平
做大地的园丁
报恩社会
信仰是社会的向心力
人类的生活运作就是一部经济史
教化和引导是很有意义的事
重视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
心怀民生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第五章 佛学大师教你调整生活态度
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得做好
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
投人生命,赢得美满家庭、成功事业
念头一转,自在即来
养成使自己变得优秀的习惯
怎样活出积极的人生
遵守规矩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贫困不使人痛苦,人却苦于贫困
做大事要有恒心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
有条件的虚荣心
心胸开阔,不滞外境
有限度的自由发展
直击升学压力
理智的青涩之恋
珍惜现有的幸福
当学会尊重自己
站在时代之前

第六章 佛学大师教你处理危机
化危机为转机
在危机中撑起自己的生命
面对问题才能走出忧郁
自杀造成没完没了的痛苦
对症下药,调服病魔
在失业期间增值自己
走出失恋的阴霾
走出婚姻危机
找出原因,安度经济危机
“绝望状态”正是人生的关键时刻
调整情绪,游刃职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