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修心:每天懂一点心灵养生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0479625
  • 作      者:
    蓝梅著
  • 出 版 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书很厚,图文解释也很到位,明白易懂。绝对物有所值!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东西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解修心》以修菩提心最为著名的修心七要为内容的中心,详细的对修心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以及修心在现代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解析和阐述。另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修心方法,对处于忙碌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可以让我们“心”彻底放松的做个深呼吸。这本书教会我们不要对每件事情都那么严格,世界是美好的,不要弄得好像全世界只剩挫折。爱一朵花不要猜它能开多久,只要把“心”放宽了,万物都会变美的,烦恼也会随之缩小为零。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修心
  佛教修心的定义
  佛教“修心”修的不是平常心,而是最殊胜、最慈悲的爱心与慧心——菩提心,它不仅惠利修行者自身,也给他人带来欢喜与自在。
  修心的内涵
  古书有云:“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因此人们常常把心脏视为思维器官、情绪来源,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多半是与思想、性格相关,“修心”即是“端正思想”的意思。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养生长寿是为一大特点,不少医学家与思想家都认为,“修心”是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修心”理论。比如形神兼养、以求身心的和谐统一;保持心理健康、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德以修心”;又或者节制情欲、顺应四时调养,遵循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养性调神,以达到修心的目的,等等。
  然而佛教的“修心”则与之大不同。禅宗在“修心八诀”里提到,修行佛法就是修行八种心,它们分别是:惧怕轮回出离心、念众生苦慈悲心、无我无人平等心、自他二利菩提心、难忍能忍大忍心、恒沙心量智慧心、无希无惧精进心、降伏妄念见真心。这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殊胜的便是求真道、正觉之心——菩提心。
  修心要修菩提心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良田”,是一切正愿之始、慈悲与智慧的根本。大乘佛教里,成为菩萨的先决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众生因为外境的干扰,心受到沾染,菩提心便被蒙蔽、埋没起来。修心的意义就在于撇除蒙在菩提心上的灰尘——贪、嗔、痴、爱、恶、慢、疑……种种不良的欲望、情绪,回归心清净无法的本来面目。
  “修心”对于藏传佛教格外重要,被视为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藏语中的“修心”一词本义即为“冶炼心志”,从广义来说,它包括端正思想、去除私欲、厌离世间、扩大慈悲、强化意志及坚固信仰等知、情、意三方面的修养、锻炼和提升。
  我们都喜欢清净、厌恶污秽,当身体不干净时,便会沐浴清洁,然而对于最重要的心,时刻受着各种尘垢的染污却毫无觉知。所以,时刻观照并清净自心,是修行者最重要的课题。
  书摘二:
  为什么要修心
  转化烦恼,完善人生
  众生的心本质是清净的,只因遭遇某些违缘,遂使清净的心受到染污,为了清净这些染污与垢尘,唯有借助修心方能达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借由修心能净除染污,使心回复原来清净的本质。
  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我们为什么要修心?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听听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日,一位中年妇女去拜会当地最有名的禅师。她向禅师抱怨,说自己总是活得不开心,成天为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所困扰,她听说修禅可以获得解脱,便诚心向禅师求教。禅师就说:“你有什么麻烦,先说说吧。”妇人便开始喋喋不休地大吐苦水,而禅师只是静静地听着,但每隔一阵子,就提起茶壶,让茶水注满茶杯、又将杯中水倾倒于地。
  如此反复数次,妇人终于注意到了,忍不住问:“您这是为什么呀?”
  “哦,”禅师安详地回答,“我和你一样,在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就这样,禅师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了这位妇女修行的目的和方法: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烦恼打哪儿来
  当我们品尝到一个滋味不错的鸡蛋之后,很少有人会想亲眼瞧瞧下这个蛋的母鸡。同样,我们向来祈望幸福快乐,对烦恼痛苦则退避三舍,纵然遭遇了,多半是在怨天尤人之中蹉跎,却不肯认真思考一下:烦恼究竟打哪儿来?
  我们年轻时为追求学问、文凭而烦恼,工作后为拼命挣钱购房买车而烦恼,人到中年则为求升迁与高薪而烦恼,子女长大了成天为他们的前途而奔波,临到老了,还要四处求医问药医治操劳带来的宿疾……人心苦不足,我们想要满足的欲望越多,承受的烦恼也就跟着增长,久而久之,在埋首追求感官享乐的同时,我们也把原本清净的真心给埋没了,因而也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于是所见所闻,无一不是苦,无一不是烦恼。
  佛说“心为恶源”,这个“心”不是那颗原本真实、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而是执著于声色名利的虚妄之心,通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本心的表层逐渐覆盖上厚重的尘垢,这就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自我”。
  为了破除这个“自我”,佛又点示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是指只有隔膜在自我之下的原态的本心,才是佛心,是摩诃般若,是生命的共相。当我们舍弃物欲的追求,本心才会被发掘开来、重新放出光彩,这时我们感受到的便是断除一切烦恼的真如实性,是万法皆空的空性、不驻世尘的清净之境。
  修心就是把心事放下
  我们回想往事时,常常会感叹自己孩提时多么天真、多么单纯,而今要面对的麻烦这么多,活得真够累的。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事”其实也挺多的,他们一下子要吃、一下子要喝、一下子吵、一下子要玩……他们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小脑袋里也无时无刻不转着古怪的念头,并不比我们“清闲”多少,可是,孩子那么多的事,却不容易有“心事”!
  什么是心事?就是一个人就算闲着,甚至没吃、没喝、没说话,可是思绪却一个劲儿地转,念头一个接一个往外蹦。小孩子不会这样,他们几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做什么,可大人就会这样,所以我们的成长几乎就是累积心事的过程:少女把心事写满日记,中年人一腔心事全抛给事业和家庭,老年人的满肚牢骚说到底还是心事……心事常常都是不能说的,最少要逢着知音,才能彼此意会,心事常常都是“秘密”的邻居、“烦恼”的朋友、“牵绊”的家人、“痛苦”的老师。
  为什么会有心事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动了。看见这个有一个心(欲望)、看见那个也有一个心(欲望),久而久之,就变得“心事重重”。所以说,修心的过程,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而那颗撇尽浮华的真心,就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财富,能为我们孕育出一个最美丽的世界。
展开
目录
修心要修“菩提心” 1-4 修心七要:口传千年的修心秘法 5-8 编者序:让“心”做个深呼吸 10 本书内容导航 18

第一章  心入止境: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
1. 什么是修心:佛教修心的定义 22
2. 为什么要修心:转化烦恼,完善人生 24
3. 修心的目标:大乘佛教的菩提心 28
4. 怎样修心:自他相换的修心法 32
5.《修心七要》:最普遍、最确切的修心法门 38
6.《修心七要》的来源:阿底峡尊者 40
7.《修心七要》的传承:藏传佛教各派的重要修法 42
第二章  正行法(一):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
1. 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46
2. 皈依与发心:皈依与发心 50
3. 七支供法(一):顶礼与供养 52
4. 七支供法(二):忏悔罪业和随喜 54
5. 七支供法(二):请求传法、请佛不入涅侯和回向 56
6. 诸法如梦:从迷妄中脱身 58
7. 心性无生:重新认识我们的心 60
8. 对治亦自解:认识万法的本性 62
9. 道体住赖耶:走出心的“误区” 64
10. 万法空性:让世界在眼前清晰展现 66
第三章  正行法(二):获得博爱的力量
1. 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70
2. 摒除外境烦恼:修出离心 72
3. 七支因果:修世俗菩提心的先决条件 74
4. 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78
5. 自他平等:亲友、敌人和陌生人 82
6. 发菩提心:追求圆满的佛境 88
7. 思维我执:一切过失都是内心的自私造成 92
8. 思维他执:关爱他人拥有广博的力量 96
9. 自他相换:破除我执的利器 100
10. 三毒:修行道上的拦路虎 104
11. 乘风息法:在呼吸之间取舍 106
第四章  转恶缘为菩提道:在困境中觉醒
1. 什么是修心:佛教修心的定义 114
2. 放下执著:以世俗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 118
3. 恶缘也有好处:恶缘可激发修行的动力 120
4. 苦与乐的辨证:乐不可喜苦可喜 122
5. 于众修大恩:感受众生之恩 126
6. 用智慧充实生命:以胜义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 128
7. 乱境观四身:看清妄念的本质 132
8. 痛苦是空:痛苦是心的幻象 134
9. 观想空性:转化你的内外烦恼 138
10. 转化恶缘:逆境是修行的无价之宝 142
11. 日常修行(1):积累资粮 144
12. 日常修行(2):净除罪障 148
13. 日常修行(3):布施魔鬼 150
14. 日常修行(4):供养护法 154
15. 凡事皆可用以修行:在困境中走上觉醒之路 156
第五章  终生的修持:五种改变生命的力
1. 五力修持:常保菩提心的修行 160
2. 引发力:念念在心,保持警觉 164
3. 娴熟力:让修行成为一种习惯 166
4. 善种力:埋下善业的种子 170
5. 破斥力:破除痛苦之因 172
6. 发愿力:时常有美好的愿望 176
7. 中阴五力:临终时的五力修持 180
8. 中阴善种力:断除对所有的执著 184
9. 中阴发愿力:临终时的两个“愿” 186
10. 中阴破斥力:与痛苦绝缘 188
11. 中阴引发力:时刻不离菩提心 190
12. 中阴串习力:忆念一生的修持 192
13. 保持修行之力:从生到死的修持 194
第六章  修心的成果:衡量修行进步的标准
1. 四种标准:修行进步的基本标准 200
2. 诸法归一:一切修行都是为了断除我执 204
3. 两种进步的证明:自心的见证最可贵 206
4. 常怀欢喜心:顺境或逆境都何持欢喜之心 208
5. 乱中取正:心在散乱中保持正念 210
第七章  修心三昧耶:一生遵守的戒律
1. 戒律:修心的承诺 214
2. 恒学三总义(1):不能违背修心的诺言 216
3. 恒学三总义(2):不能过分戏剧化 220
4. 恒学三总义(3):不能持双重标准 222
5. 稳重自持:韬光养晦,改变内心 224
6. 莫思他人事:不要妄自评判他人 226
7. 先治重烦恼:对治烦恼从重下手 228
8. 断一切欲求:不为善果种善因 232
9. 清净的修心:夹杂我执的修行像吃下有毒的果子 234
10. 不可讲情义:不要义气用事 236
11. 勿俟于狭路:不可口出恶语,不可挟私报复 238
12. 莫刺要害处:不要攻击别人的弱点 240
13. 犏载莫移牛:不要推诿责任 242
14. 不争强好胜:不要事事以己为先 244
15. 断除诸邪命:断除一切邪见、邪修、邪行 246
16. 恭敬诸佛:不要把佛修成魔 248
17. 不要幸灾乐祸:不要从别人的痛苦中求乐 250
修心学处:修行的要点
1. 日常行为准则:一言一行,保持美好的愿望 254
2. 一药医百病:困境中突围 258
3. 早修和晚修:常修菩提心 260
4. 顺境和逆境:安忍的力量 262
5. 两种戒律:比生命还宝贵的承诺 266
6. 勤学三难:转化烦恼的三个难点 268
7. 三主要因:修心的三种善缘 272
8. 三退失与三舍离:保持正念,清净三密 274
9. 心中深种菩提:不偏不倚,修至心灵深处 278
10. 面对修行的阻力:要保持恒久的修持 280
11. 杜绝外境干扰:修心不因外缘流转 282
12. 修心要有重点:找到最适合、最有意义的修法 284
13. 远离六颠倒:修心要有正确的认知 288
14. 修行永不停:修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92
15. 两种观察:寻找对治烦恼和疑惑之法 294
16. 不自说功德:不要吹嘘修心的成要 296
17. 不暴躁易怒:受辱也不发怒 298
18. 不喜怒无常:心情不要像多变的天气 302
19. 不要执著声誉:不要因他人赞扬而窃喜 304
附录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