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心
佛教修心的定义
佛教“修心”修的不是平常心,而是最殊胜、最慈悲的爱心与慧心——菩提心,它不仅惠利修行者自身,也给他人带来欢喜与自在。
修心的内涵
古书有云:“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因此人们常常把心脏视为思维器官、情绪来源,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多半是与思想、性格相关,“修心”即是“端正思想”的意思。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养生长寿是为一大特点,不少医学家与思想家都认为,“修心”是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修心”理论。比如形神兼养、以求身心的和谐统一;保持心理健康、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德以修心”;又或者节制情欲、顺应四时调养,遵循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养性调神,以达到修心的目的,等等。
然而佛教的“修心”则与之大不同。禅宗在“修心八诀”里提到,修行佛法就是修行八种心,它们分别是:惧怕轮回出离心、念众生苦慈悲心、无我无人平等心、自他二利菩提心、难忍能忍大忍心、恒沙心量智慧心、无希无惧精进心、降伏妄念见真心。这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殊胜的便是求真道、正觉之心——菩提心。
修心要修菩提心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良田”,是一切正愿之始、慈悲与智慧的根本。大乘佛教里,成为菩萨的先决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众生因为外境的干扰,心受到沾染,菩提心便被蒙蔽、埋没起来。修心的意义就在于撇除蒙在菩提心上的灰尘——贪、嗔、痴、爱、恶、慢、疑……种种不良的欲望、情绪,回归心清净无法的本来面目。
“修心”对于藏传佛教格外重要,被视为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藏语中的“修心”一词本义即为“冶炼心志”,从广义来说,它包括端正思想、去除私欲、厌离世间、扩大慈悲、强化意志及坚固信仰等知、情、意三方面的修养、锻炼和提升。
我们都喜欢清净、厌恶污秽,当身体不干净时,便会沐浴清洁,然而对于最重要的心,时刻受着各种尘垢的染污却毫无觉知。所以,时刻观照并清净自心,是修行者最重要的课题。
书摘二:
为什么要修心
转化烦恼,完善人生
众生的心本质是清净的,只因遭遇某些违缘,遂使清净的心受到染污,为了清净这些染污与垢尘,唯有借助修心方能达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借由修心能净除染污,使心回复原来清净的本质。
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我们为什么要修心?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听听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日,一位中年妇女去拜会当地最有名的禅师。她向禅师抱怨,说自己总是活得不开心,成天为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所困扰,她听说修禅可以获得解脱,便诚心向禅师求教。禅师就说:“你有什么麻烦,先说说吧。”妇人便开始喋喋不休地大吐苦水,而禅师只是静静地听着,但每隔一阵子,就提起茶壶,让茶水注满茶杯、又将杯中水倾倒于地。
如此反复数次,妇人终于注意到了,忍不住问:“您这是为什么呀?”
“哦,”禅师安详地回答,“我和你一样,在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就这样,禅师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了这位妇女修行的目的和方法:把心中的烦恼倒干净!
烦恼打哪儿来
当我们品尝到一个滋味不错的鸡蛋之后,很少有人会想亲眼瞧瞧下这个蛋的母鸡。同样,我们向来祈望幸福快乐,对烦恼痛苦则退避三舍,纵然遭遇了,多半是在怨天尤人之中蹉跎,却不肯认真思考一下:烦恼究竟打哪儿来?
我们年轻时为追求学问、文凭而烦恼,工作后为拼命挣钱购房买车而烦恼,人到中年则为求升迁与高薪而烦恼,子女长大了成天为他们的前途而奔波,临到老了,还要四处求医问药医治操劳带来的宿疾……人心苦不足,我们想要满足的欲望越多,承受的烦恼也就跟着增长,久而久之,在埋首追求感官享乐的同时,我们也把原本清净的真心给埋没了,因而也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于是所见所闻,无一不是苦,无一不是烦恼。
佛说“心为恶源”,这个“心”不是那颗原本真实、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而是执著于声色名利的虚妄之心,通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本心的表层逐渐覆盖上厚重的尘垢,这就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自我”。
为了破除这个“自我”,佛又点示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是指只有隔膜在自我之下的原态的本心,才是佛心,是摩诃般若,是生命的共相。当我们舍弃物欲的追求,本心才会被发掘开来、重新放出光彩,这时我们感受到的便是断除一切烦恼的真如实性,是万法皆空的空性、不驻世尘的清净之境。
修心就是把心事放下
我们回想往事时,常常会感叹自己孩提时多么天真、多么单纯,而今要面对的麻烦这么多,活得真够累的。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事”其实也挺多的,他们一下子要吃、一下子要喝、一下子吵、一下子要玩……他们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小脑袋里也无时无刻不转着古怪的念头,并不比我们“清闲”多少,可是,孩子那么多的事,却不容易有“心事”!
什么是心事?就是一个人就算闲着,甚至没吃、没喝、没说话,可是思绪却一个劲儿地转,念头一个接一个往外蹦。小孩子不会这样,他们几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做什么,可大人就会这样,所以我们的成长几乎就是累积心事的过程:少女把心事写满日记,中年人一腔心事全抛给事业和家庭,老年人的满肚牢骚说到底还是心事……心事常常都是不能说的,最少要逢着知音,才能彼此意会,心事常常都是“秘密”的邻居、“烦恼”的朋友、“牵绊”的家人、“痛苦”的老师。
为什么会有心事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动了。看见这个有一个心(欲望)、看见那个也有一个心(欲望),久而久之,就变得“心事重重”。所以说,修心的过程,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而那颗撇尽浮华的真心,就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财富,能为我们孕育出一个最美丽的世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