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5428
  • 作      者:
    刘小枫编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本文集收入施特劳斯在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文章,文本均依据Heinrich Meier所编《施特劳斯著作集》(尤其卷二第二部分),但凡有英译者则多参照英译,并悉数采纳英译注释(凡文前有“题解”者,均编译自英译本注释)。<br>    我们不会觉得,一个中国人如果成为一个哲人会有什么身份问题,但一个犹太人如果要成为哲人就会有问题,因为,犹太人与犹太教徒是一回事,而哲学与宗教有天然的对抗性。对犹太学人来说,既是犹太人又是哲人一直都是一个生存性的悖论。解决这一悖论端赖于犹太教与哲学是否可能融合无间。对于施特劳斯这个犹太人来说,这一问题无疑是切身的。在早年的学术报告“柯亨与迈蒙尼德”(见本书)中,施特劳斯说过,一个犹太人如果研习哲学,无异于在接受启蒙;由于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与哲学天然带有的启蒙性质无法通融,一个犹太人没可能同时是个理性主义者和犹太教徒。犹太教是一种民族一国家性宗教,而非普适性的宗教(比如佛教),哲学与任何宗教都有冲突,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冲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犹太教哲人还在思考这一冲突,这对我们思考中国儒教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有什么启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人已经受过了相当彻底的现代启蒙洗礼,对我们来说,启蒙哲学与儒教传统是否可能通融,恐怕同样是内在的生存性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犹太教是一种民族一国家性宗教,而非普适性的宗教(比如佛教),哲学与任何宗教都有冲突,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冲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犹太教哲人还在思考这一冲突,这对我们思考中国儒教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有什么启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人已经经过了相当彻底的现代启蒙洗礼,对我们来说,启蒙哲学恐怕同样是内在的生存性问题。<br>        ——刘小枫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十年代<br>    诺焘的犹太复国主义<br>    (1923)<br>    张缨  译<br>    [题解]本文原题Der Zionismus bei Nordau,发表于《犹太人月刊》(Der Jude:Eine Monatsschrift,Berlin)卷7.10-11期(1923年10—11月),页657—60。重刊于迈尔(Heinrich Meier)编,《施特劳斯文集》(Leo Strauss:Gesammelte Schriften,简称GS)卷二,页315—21。如施特劳斯在一个脚注中所指出,此文涉及诺焘(Max Nordau)的《犹太复国主义论著》(Zionistische Schriften),增补2版,Berlin:Jtidischer Verlag,1 923。<br>    马克斯·诺焘(原名Simon Maximilian Sadfeld,1849—1923)是一位医生、记者兼评论家(critical essayist)。他于1892年在巴黎遇到他的匈牙利同胞赫尔茨(Theodor Herzl),并逐渐承担起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副主席(vice president of the Zionist congresses)的责任。在赫尔茨于1904年逝世后,诺焘和那些接管了组织的“实干的犹太复国主义者”(practical Zionists)决裂,那些人不首先获得大国势力的政治担保就将其目标设为在巴勒斯坦定居。在1911年之后,已经通过有关犹太问题的演讲术(oratory)惹火最早期代表大会的诺焘不再参与这些会议。
展开
目录
编者说明<br>二十年代<br>答法兰克福小组的“原则之言”(1923)<br>评“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主义”讨论(1923)<br>诺焘的犹太复国主义(1923)<br>拉伽德评传(1924)<br>犹太复国主义与正统(1924)<br>犹太复国主义之源(1924)<br>评温伯格的批评(1925)<br>武装的教会(1925)<br>评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8)<br>论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1929)<br>罗森茨威格与犹太教学术研究院(1929)<br><br>三十年代<br>柯亨与迈蒙尼德(1931)<br>简评迈蒙尼德和阿尔法拉比的政治学(1936)<br>神意学说在迈蒙尼德作品中的位置(1937)<br>阿布拉瓦内的哲学趋向与政治教诲(1937)<br>评阿布拉瓦内对王政的批判(1937)<br><br>四十年代<br>事关犹太人问题对轴心国的再教育(1943)<br><br>五十年代<br>序胡锡克《哲学论著集》(1952)<br>论《创世记》的解释(1957)<br>致编者的信:以色列国家(1957)<br>弗洛伊德论摩西与一神教(1958)<br>一段未宣读的开场白(1959)<br><br>六十年代<br>追忆阿容松点滴(1961)<br>为什么我们仍然是犹太人(1962)<br>附录<br>克雷默/斯忒恩施特劳斯与《迷途指津》的英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