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043281
  • 作      者:
    (美)劳伦斯?彼得等著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运用规律成大事,掌握天机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做法都受到很多潜规则的支配。了解它们,你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看清楚当前情势,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收集了广为流传的18条经典定律,既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培训手册,指导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新型的企业智慧,又可以作为家庭典藏书,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人生枕边书。
  如果你现在心中充满了消极、失落的情绪,想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那么,《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就是写给你的。书中将教给你一些简单实用的规律,让你快速改变人生!
  经典定律就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经典定律就是一盏照亮人生的明灯,剖析社会,分析人生。入木三分,点破人生事半功倍。
  古老法则·社会新知·人生成长必备的知识。读一本书,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励志与管理完美结合的手册,个人与企业成长发展的航标。
展开
作者简介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
  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开创性地提出了彼得原理,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在管理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 选取的18条金科玉律,浓缩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内容涵盖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有价值的宝贵知识,是那些历经时间的洗礼,沉淀为亘古不变的黄金定律。通过它们,你可以参透生活背后的真相,领悟职场的玄机奥妙,在社会生存中无往不利;你可以汲取管理界流传已久的制胜经验,带领一支精干的团队,让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
  这些定律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更是企业傲立商界的智慧宝典。了解它们,会让你拥有智者的眼光,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实践它们,会让你的命运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评
  《彼得原理》的知识将使你的生命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可能拯救你的生活。
  ——《纽约时报》
  《帕金森定律》是一本可恶的书,决不能让它落入下属的手里。
  ——伦敦《金融时报》
   资源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效应的最大化。80/20法则提倡将更多力气花在关键的20%上,以产生更大的成效。
    ——哈佛大学教授 吉普夫
展开
精彩书摘
  帕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毛泽东推荐的案头书
  毛泽东曾向中国大众推荐过一本小册子——《官场病——帕金森定律》,这本书虽然只有几十页,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敦《金融时报》评价说:“一本可恶的书,不能让它落入下属的手里。”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一本极端情趣横溢和诙谐的书。”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作者又是谁呢?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
  历史学界一向有史学、史才、史识之说,但作为历史学家的帕金森先生,与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
  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帕金森定律》一书出名以后,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
  《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先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直到今天,现代公私机构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帕金森教授对机构病症的独到观察与尖锐批评,仍然值得任何机构的高层人员进行参考与反省。
  此外,帕金森还发现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定律(通常称为第二定律):“增加开支以配合收入”。第二定律成功地解释了人何以贪得无厌的问题,即越是有钱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钱,同样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奠定了其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的理论基础。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官员制造更多的官员
  为了弄明白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我们假设有个当官的A君,他觉得自己劳累过度,究竟是他的工作真的太多,还是仅仅他自己感觉这样,这倒无关紧要。需要顺便提一下,A君的感觉(或许是幻觉)很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力渐衰而引起的,这本是中年人常见的正常现象嘛!
  不论工作繁重是真是假,反正他现在只有三种选择:第一,提出辞职;第二,让同事B君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要求增加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
  按照一贯的做法,A君恐怕毫无例外地要选择第三种办法了。因为如果辞职,他就失去了领取养老金的权利;请来级别和自己相当的B君,等到日后上司W君退休,岂不是在自己晋升的道路上树立了对手?
  因此,A君宁可找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何况C、D二位的到来等于提高了他的地位。他可以把工作分成两份,分别交给C先生和D先生,而自己成了唯一掌握全局的人。
  说到这儿,有必要强调一下,C先生和D先生二位是缺一不可的。单单补充一个C先生可不行。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只让C先生分担A君的工作,C先生几乎就充当了原本就不想要的B君的角色:C先生成了唯一可以顶替A君的人。所以,要找助手,非找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可,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相互制约,牵制对方的提升。
  有朝一日,C先生也开始抱怨疲劳过度(毫无疑问他是会走到这一步的),A君会跟他商量,给他也配上两名助手。鉴于D先生和C先生的地位相当,为了避免矛盾,A君只得也给D先生增配两名助手。
  于是,在补充了E、F、G、H四位先生之后,A君自己的晋升就十拿九稳了。
  如今,七个人在做A君过去一个人做的工作。也许你会想,这七个人太轻松了,几乎每天都可以躺在办公室睡大觉。但你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连A君也比过去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是他们彼此之间会制造出许多工作来。
  比如A君嘱咐要起草一个文件,E兄认为该文件是F兄管辖范围内的事,于是F兄就起草一个初稿。初稿送到C先生那儿,C先生大加修改后送D先生会签。D先生本想把文稿交给G兄去办,不巧G兄请假不在,文稿转到H兄手里。H兄写上自己的意见,经D先生同意送还给C先生。C先生采纳了意见,修改了草稿,然后把修改稿送呈A君审阅。
  A君怎么办呢?
  本来他可以不加审查,签发了事,可是他的脑袋里装了许多其他的问题。
  他盘算到明年自己该接W君的班了,所以必须在C先生和D先生之间物色一位来接替自己;严格来说,G兄够不上休假条件,可是D君又批准他走了,H兄的健康状况不佳,脸色苍白,部分原因是闹家庭纠纷,也许本来该让H兄休假才对;此外,A君要考虑F兄参加会议期间增发工资的事,还有E兄申请调往养老金部去工作的问题;A君还听说D先生爱上了一个女打字员,那可是个有夫之妇;G兄和F兄闹翻了,已经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因此,当C先生把修改的文件送来的时候,A君本想签个字发了完事,但同事们相互制造的矛盾,也给他制造了矛盾,重重矛盾扰得他心烦意乱,而起因则就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存在。
  可A君呢,又是一个办事极为认真的人,他决不敷衍塞责。于是,他仔细阅读文稿,删去C先生和H兄加上的啰嗦话,把稿子恢复到精明能干的F兄最初起草的样子,改了改文字——这些年轻人简直全不注意语法——最后定了稿。
  这份定稿,假如说这一系列的官儿们根本就没有出现的话,A君同样也是可以弄出来的。但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更多了,谁也没闲着,人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等到A君离开办公室回家时,天色已晚,暮色沉沉中,办公楼最后一盏灯熄灭了。他两肩下垂,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思忖着:长时间的工作和白头发一样,是为争取功名而受到的一份惩罚。
  
  三流上司,四流下属
  当你看了A君制造六个下属的过程,你对这样的(行政、商业或学术)机构就见怪不怪了:高级人员感到无聊乏味,中级人员忙于勾心斗角,低级人员则觉得灰心丧气,工作没有意义。他们都懒得主动办事,因此整个机构毫无业绩。
  但一个机构究竟是如何变得这么死气沉沉的呢?
  在大多数垂死的机构里,它们最后的瘫痪麻木都是长期蓄意诱导和纵容的结果。
  一开始,假如某个机构里有一个高度无能与妒忌的官员,他在原来的部门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却经常想着如何干涉其他部门的事务,以便控制“中央行政”。
  于是,他会千方百计地排斥所有比自己能干的人,也会设法阻止任何比他能干的人获得提升。他不敢说甲君太能干,所以他说:“甲吗?也许聪明,不过他稳重吗?我比较赞成提升乙。”他不敢说甲君使他觉得自己很渺小,所以他说:“我觉得丙君有较好的判断力。”
  于是,丙获得提升,而甲则调往别处。
  最后,整个“中央行政”逐渐填满了比主席、董事或经理更愚蠢的职员。如果机构的主席是个二流货色,他会确保他的下属是三流货色,以此类推,较低的职员就是四流的货色。
  如此下去,不久将出现愚蠢自负者之间的真正竞争,人们争先装得自己比谁都更无能,整个机构从上到下,全无智慧之光。
  到这个阶段时,这个机构实际上已经死亡。它可能处在这种麻木状态达20年之久,也可能静悄悄地解体,最后甚至可能复苏(但复苏的例子很少)。
  经过这个阶段后,机构里的每个人都以愚蠢的幽默掩盖自己的无能。奉命去进行“排除有能力者”的人,很可能因为看不出某人的真正能力而失败。
  有趣的是,“排除有能力者”一旦失败,有能力的人就开始从外线渗透并开始往上爬。他们会终日唠叨高尔夫球运动和傻笑虚弱的人,遗失文件,忘记姓名,使他们看起来和其他同事毫无差别。
  只有当他擢升到高位时,才突然间撕开假面具,就像是童话哑剧里一群仙女中的魔王一样,在尖锐刺耳的责骂声中,这名贵人突然变得极为聪明能干。
  事到如今,对那些愚蠢的同事来说,排除已经太迟了,破坏已经造成,疾病渐渐开始痊愈,在未来的10年里有望完全复原。
  不过这种自然的复原毕竟太罕见了,在一般的情况下,疾病会经过各个阶段,最后变得无药可救。
  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一个组织是三流上司、四流下属的组织呢?
  “我们太过努力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与高层比较,我们在低层同样做着有意义的工作,配合国家的需要,我们应该问心无愧。”
  “我们不自吹是第一流的。奋勇直前的人真是愚顽,他们自己的工作表现,好像他们是属于高层的人一样。”
  “思想交流和人员的调换是件好事——可惜从高层来我们这儿的几个人却令人非常失望,我们只能得到被其他部门踢出来的蠢材。”
  “哎呀,我们不该抱怨,我们要避免发生摩擦。无论如何,以我们微小的能力,尽力做好事情。”
  如果经常听到这些话,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了,他们的这些建议清楚地表示:所定的成就标准太低。他们只求低水准,更低的水准也未尝不可。二流主管发给三流职员的指示,也只要求达到最低的目标。
  他们不要求较高的水准,因为一个有效的组织不是这种主管的能力所能控制的。“永远保持第三流”的座右铭,以金字刻在他们的大门入口处,三流水准已经成为所有工作的指导原则。
  但是,他们仍然知道有较高水准的存在,所以一旦升到高层时,他们还是会感到内疚。可是这种内疚为期不久,他们就会重新调整自己、安慰自己。
  于是,他们又开始踌躇满志、沾沾自喜,他们把所定的目标进一步放低,以至所有的目标都能达到——靶子立在十码处,所以命中率极高。
  董事们已经做好他们应做的事,感觉自己很成功,事实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只不过是费了吹灰之力。
  结果他们越来越自满,并且洋洋得意地说:“我们的主管是一个明智的人,他从来不多说话——那是他的性格,他也很少犯错误。”“在这里,我们不太相信什么才华,那些聪明人多么令人讨厌,他们扰乱既定的惯例,提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的各种各样的新计划,而我们只要拥有简单的常识和合作的精神,就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事情进一步发展,组织也进一步恶化,高级人员不再通过与其他机构的比较来夸耀自己的效率。他们已无视其他机构的存在,不再光顾餐厅的食物,而宁愿带三明治上班。
  于是,办公桌上布满面包碎屑,布告栏上仍挂着四年前举行的文艺晚会的通告;布朗先生的办公室外挂着史密斯先生的姓名,而史密斯先生的门上注明是罗敏申先生的办公室;破碎的窗户以交叉形的木板钉住,电灯开关给接触的人一阵惊险的触电;天花板白灰剥落,如雪片般地撒在地下;电梯久已失灵,洗手间里的水龙头永远关不紧;破裂的天窗上雨水倾盆而下,地下层传来阵阵饿猫的悲号声
展开
目录
帕金森定律
毛泽东推荐的案头书/001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002
人数与工作量的关系/003
官员制造更多的官员/004
三流上司,四流下属/007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011
不堪折磨,知难而退/013

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016
揭开华盛顿定律的面纱/017
使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019
加强内部的交流和沟通/019
挑战办公室政治/022
谨防小人作乱/023
卸掉每个人的包袱/025
勇敢地说抱歉/027
处理好上下级关系/029
让每个人知道目标/033
建立互相合作的文化/035

木桶定律
最长的不如最短的/037
阿喀琉斯之踵/038
木桶定律与团队精神/039
团队的竞争力/041
打造超级团队/043
超级团队的魅力/045
培养你的合作能力/047
小心团队陷阱/049
“1+1”等于几/051
从优秀到卓越与从无能到普通/053

彼得原理
事情为何总是弄砸了/055
彼得原理浮出水面/057
人类的辉煌与无奈/058
不胜任的经典案例/060
爬不完的梯子/063
位子越高越好吗/065
“南郭先生”的烦恼/068
排队木偶现象/070
庸人们的天堂/072
平庸至上的社会/073
经过包装的木偶政客/074
彼得处方/076

80/20法则
一个经济学家的神奇发现/080
神秘的不平衡/082
经济有效的思维工具/084
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087
抓住关键的少数/088
地毯该换了吗/090
20%的瑕疵和80%的品质问题/091
管理者的精力应放在关键问题上/093
有所为,有所不为/094
发现关键的人力资本/095
动手来种钱/097
时间管理的革命/099
认识的人当中,多半是泛泛之交/101
发现自己的优势/102
找到人生最关键的事情/104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从天而降/107
恶意的面包片/108
错误是我们的影子/110
犯错一定是坏事吗/111
错误是前进的垫脚石/114
快点犯完错误/116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117
不幸中隐藏着幸福的种子/119
即使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也会给你留扇窗/120
走过阴霾见蓝天/122

破窗理论
一项有趣的“偷车”试验/124
是谁在暗示和诱导你/125
最关注的是“毛毛雨”犯罪/126
“红牌作战”和“小题大做”/127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29
校园里的“破窗”/133
你应该住在什么地方/134
另一个“破窗理论”/135

手表定律
太多的手表/138
是什么让你无所适从/139
别让不同的价值观来影响你/140
选择你自己的价值观/142
发现独一无二的本能/144
怎样听取他人的建议/145
也许不需要他人的建议/146
千万不要朝令夕改/147
别让员工无所适从/148
路径依赖
马屁股决定铁轨的宽度/150
道格拉斯?诺思的伟大发现/151
自我强化与锁定效应/153
可怕的沉没成本/154
习惯——缠在你身上的铁链/155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157
培养一生的好习惯/158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159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162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163

蘑菇定律
程序员“编写”的蘑菇定律/165
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166
没有人会刻意注意你/167
磨去棱角,适应社会/169
在最单调的工作中学习/170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171
多做事,少抱怨/173
主动学习,自动自发/175
让失败鞭策自己前进/176
一定要表现自己/177
找到自己的定位/178
把忠于集体放在首位/180

奥卡姆剃刀
把繁琐累赘一刀砍掉/182
不堪重负的时代/183
棋王的秘密/185
组织的高效来自简洁/187
只有一页的备忘录/189
两个以上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191
给你的组织减肥/192
企业成长的法宝/195
净化你的心灵/196
享受简单的生活/197

马太效应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200
马太效应的因果分析/202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206
精英者的时代/208
赢家制定游戏规则/211
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了/212
成功是成功之母/214
先做成功者,然后成功/215
事事领先一步/217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219
改变游戏规则和游戏场所/221
把握机会秀自己/223
集中优势兵力奋起一搏/224
警惕负面影响/226

鲇鱼效应
老渔夫的秘密/228
招聘好动的“鲇鱼”/229
引入外来的竞争者/230
生命在于运动/23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2
打破平衡,制造紧张/233
善待“插嘴的鲇鱼”/234
欢迎你的对手/235
不做鱼缸里的鱼/237
克服天性的懒惰/238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239

光环效应
梦露的鞋子/241
雀斑与星斗/243
人际交往中的“光环效应”/244
外表的吸引力/246
美女畅行天下/248
为你的产品打造光环/249
品牌带来光环效应/250
新闻工作也会存在光环效应/252
光环效应是把双刃剑/252

羊群效应
地狱里发现石油了/255
无可奈何“随大流”/256
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257
毛毛虫习惯/258
股市中的“待宰的羔羊”/259
盲从与理性/261
羊群变狼群/262
寻找领头羊/263
不走寻常路/264
自己创造未来/265

多米诺效应
多米诺骨牌的起源/267
世界巨头们的轰然坠地/268
防微杜渐,亡羊补牢/270
金融危机的骨牌效应/272

蝴蝶效应
蝴蝶与龙卷风/273
天气预报可信吗/275
上帝掷骰子吗/276
非线性思维/277
干草的发明与政治中心北移/279
杰森?布莱尔的稿子/281
心灵的“超链接”/283
想不到的事情/285

皮格马利翁效应
“雕像”变成“美少女”/286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288
可怕的精神施暴/290
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291
欣赏你的孩子/292
不应吝啬对孩子的赞美/294
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295
赞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297
表扬孩子的乐善好施/297
赞赏孩子改正错误/298
不妨赞美一下自己/299
欣赏你的员工/301
学会赞赏别人/3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