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冯友兰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5796765
  • 作      者:
    李中华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冯友兰评传》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冯友兰评传》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庭。他的故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就坐落在汉江的一条小支流——唐河——的东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这条哺育着未来哲学家的小河,像流经中国广表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条小河一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奉献,以其无私的胸怀滋润着它周围的土地,养育着它智慧的儿女。唐河源出河南方城县西北,向南流经青台、泄源,西南经新野至湖北襄阳会白河,人于长江大支脉一汉江。唐河县即以唐河得名,古属唐州,位于南阳、泌阳、新野三地之中枢,汉魏以来,历为文人荟萃之地,尝有人杰地灵之说。
    冯友兰的祖上并非河南人。“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①在祁仪镇冯家是大族,有土地1500亩,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冯友兰的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曾去考过秀才,但没有被录取,后来就不再应试,故一生未取得任何功名。冯玉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云异,字鹤亭。次子名台异,字树侯。三子名汉异,字爽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它往往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某种寄托,特别是希望子女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成才。在冯老先生三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异”字,盖老人希望子女长大后都能成为异于寻常的人。
    冯友兰的父亲台异,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其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成了秀才,虽然不是登入仕途,但是可以算是进人士林,成为斯文中人,就是说成为知识分子了。以后他在社会中就有一种特殊的地位。”①如果成为进士,则更进一步,就算登人仕途,可以作官了。按照这样的标准,冯友兰的家族门第,在当时可称为“书香之家”,把这种门第接下去,即称为“耕读传家”。照封建社会的情况,“耕读传家”是以乡绅地主阶层为主的社会中层层系的基本特征。因为上层社会的子弟条件优越,不必“耕”甚至不必“苦读”便可承袭高官厚禄,而广大的下层社会的农民,生活艰辛,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持自己的子弟读书,因此则只能“耕”,不能“读”。只有乡绅地主因财力有余,其子女读书人仕的机会比一般农民多得多,因此具备较多的上升流动的条件,但也有一部分因坐罪、破产或其它原因,脱离中层层系而向下流动,其知识分子往往因此较多地接触下层民众,反映到文化上,则可以表现较多的人民性。
    冯台异自1898年进士及第,到1904.年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之间的8年中,一直作为仕途上的“候补”等待朝廷的正式任命。所谓“候补”,“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了缺,称为‘得缺’。”②这就是说,“进士”作为科举中人,可以作官,但不一定作得上官。因为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没落时期,官场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没有官场上的后台支持,没有台前幕后的权钱交易,仅凭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是很难跻身于仕林的。冯台异虽是进士出身,但被排斥在官场之外达8年之久,直到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办新式教育,开了一所称作“方言学堂”的外语学校,方谋得一个相当于现在总务长的“会计庶务委员”的职务。这一职务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还算不上官,只能算是为官府做事的“吏”而已。
展开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自序
英文提要
第1章传统的启蒙与时代的熏陶
1.1童年与家世
1.2新旧兼备的启蒙教育
1.3外部世界
1.4对逻辑的兴趣
1.5考进北京大学
1.6结婚

第2章莘莘学子天涯路
2.1五四的回响
2.2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2.3负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2.4崭露哲学家头角
2.5博士论文

第3章桃李之下自成蹊
3.1燕京大学
3.2任教清华
3.3游学欧洲
3.4西南联大
3.5迎接解放
3.6重返北大
3.7文革浩劫

第4章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4.1时代的课题
4.2经学时代与子学时代
4.3信古、疑古与释古
4.4陈寅恪、金岳霖的评价
4.5胡适的批评

第5章贞元六书及新理学体系
5.1民族战争与民族哲学
5.2照着讲与接着讲
5.3新理学的形上学
5.4共相先于殊相
5.5辨名析理与烘云托月

第6章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境界说
6.1人禽之别新辨——觉解与境界
6.2自然境界
6.3功利境界
6.4道德境界
6.5天地境界
6.6境界说之得失

第7章对东西文化之争的超越
7.1访问泰戈尔
7.2“文化意欲”说与“地域差异”论
7.3“文化古今”说与“时代差异”论
7.4“文化类型”说与“社会差异”论

第8章一部被译成十种语言的书
8.1《小史》与《简史》
8.2以哲学代宗教
8.3儒道互补
8.4对文化的普遍关切

第9章五十年代的一桩公案
9.1“抽象继承法”的由来
9.2“抽象继承法”的内容
9.3“抽象继承法”的遭遇
9.4“抽象继承法”的得失

第10章晚年定论——《中国哲学史新编》
10.1中国哲学史三部曲
10.2“不为馀子学邯郸”
10.3“请向兴亡事里寻”
10.4“完全从头开始重写”
10.5对春秋公羊学的表彰
10.6“非常可怪”之论
10.7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附一:冯友兰学术行年简谱
附二: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