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家诠释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2958
  • 作      者:
    赖贤宗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之一,全书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重新理清道家哲学的有无玄同的基本构架,阐明重玄道观的功夫论的意义,参照海德格尔哲学,重新阐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道家研究成果的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赖贤宗,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人。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家诠释学》一书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重新厘清道家哲学的“有无玄同”的基本架构,阐明重玄道观的功夫论的意义,参照海德格尔哲学,重新阐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道家研究成果的意义。又,《道家诠释学》一书重整面方学者的重要道家思想诠释,例如哲学家谢林、海德格尔,汉学家卫礼贤与心理学家荣格等人的研究成果,《道家诠释学》在当代文化的意义脉络之中,对于道家思想进行当代诠释。《道家诠释学》一书最后的几篇则是在应用层面上进行阐述,包含了易图与丹道修炼、三教会通及丹道养生等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另一文《语言》(Sprache)中,海德格尔区分了二重性与宁静,海德格尔说:“此区分二重性地使宁静。它使宁静,凭借于它让万物居于世界的恩惠。它使宁静,凭借于它让世界满足于万物。在区分的二重性的宁静之中自己发生、本成:宁静。”①正因1927年的存有者和存有的区分的存有学区分,在这一早期思想的区分之中,此有还不能真正进入存有自身,因为存有学区分没有能真正面对无,指从实存论的立场来审视无,并未从存有自身的力动来沉思无,现在,海德格尔更进一步深入于让其存有(Seinlassen)来探讨,所以二重性现在是有和无的二重性,是让其存有的有和无的二重性,区分二重性地使宁静,存有和存有者的区分不再是基本存有学的,若是如此海德格尔认为还是落入于存有遗忘的界域,现在是区分二重性地使得宁静发生、本成,思想与存有自身在共同隶属中一如,而有其差异化的活动。于此更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转折以后的存有思想和老子的道的双重性有着同样的思想旨趣。
  由此处的对“转折二义”与“本成的转折”的讨论,我们也可进一步讨论“差异”的两义:(1)《存有与时间》(1927)中的基本存有学的“存有学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2)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指1929年以后逐渐开展者)的存有和思想的“共同隶属”(Zusammengehorigkeit)的差异,在差异(Differenz)的“之间”共同隶属(zusammengehort),此一共同隶属显现为是差异化活动。复次,关于差异的二义的内在关联可进一步探讨,简言之,差异是存有自身的差异,就像转折是本成的转折一样。存有在开显自身的同时,又隐藏其自身。在场的同时又隐含了不在场。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道家的本体诠释学:老子与海德格尔
本成(Ereignis)与有无玄同:论海德格尔思想的“转折”与老子的有无玄同/3
导论/3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存有的真理”之阐明与老子的有无玄同/5
第二节 老子的道的双重性与海德格尔的存有思想/15
第三节 转折(Kehre)的意义和本成的转折/21
第四节 海德格尔转折之后的存有思想与老子有无玄同的导论之容受点之展开/28
结论/35

本体诠释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省思:以老子为例/37
导论/37
第一节 20世纪的哲学研究方法与当代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处境/42
第二节 本体诠释与知识批判/44
第三节 《道德经》的本体诠释与道家哲学的展开/45
结论/51

王弼“贵无以为用”的体用论之重检与老子哲学的本体诠释/53
导论/53
第一节 王弼“贵无以为用”的体用论的意义/55
第二节 王弼“贵无以为用”的体用论的展开与重检/58
第三节 老子哲学的本体诠释:老子的四大的功夫论与海德格尔的四方/73
结论/78

谢林的老子哲学诠释与海德格尔的思想转折/80
导论/80
第一节 19世纪的欧洲的老子研究的方向转折与“方法争论”/81
第二节 海德格尔论谢林与无/85
第三节 谢林的“第一潜能”的哲学与其对老子的道的诠释/90
结论/:102

海德格尔与西谷启治论虚无主义/105
导论/105
第一节 海德格尔论尼采与虚无主义/107
第二节 虚无主义与禅的接触点/118
第三节 西谷启治论虚无主义的起源与超越/121
结论/130

第二部分 道家的象征诠释学:丹道理论的当代诠释
《太乙金华宗旨》之教义形象的变迁与丹道理论的当代诠释/135
导论/135
第一节 《太乙金华宗旨》的版本与道派的考证之一些问题/139
第二节 《太乙金华宗旨》德译、英译、日译、中译之考察与卫礼贤所开启的国际丹道研究/150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欧洲曼陀罗与《太乙金华宗旨》/156
第四节 《太乙金华宗旨》的修丹旨要与其当代诠释/164
结论/169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与丹道的象征诠释学/173
导论《道德经》“丹道解”诠释角度的重要性/173
第一节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中的龙门丹道的功夫论纲领/179
第二节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论“玄牝之门”:全真龙门丹道的实践诠释学的起手处/187
第三节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尽己章第33”论“泰定”/194
第四节 跨界沟通中的丹道/197
结论/201

太极图、河图与丹道修炼的象征诠释/203
第一节 太极图与丹道修炼/203
第二节 太极图简图(太极双鱼图)与丹道修炼/211
第三节 河图与丹道修炼/219
第四节 全真龙门丹道的入手功法与太极图、河图/224
第五节 丹道内经图/230
结论/232

全真道的三教会通与养生/235
导论/235
第一节 全真养生与道家内丹的性命之学/236
第二节 道与三教会通/241
第三节 心斋听息法与三教会通、荣格心理学/246
结论/252

附录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的跨文化沟通的现有研究之考察/255
导论/255
第一节 海德格尔论老子的道与庄子思想的相关资料之考查/256
第二节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的跨文化沟通之研究成果的考察/260
结论/2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