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因积劳成疾而去世,这无疑对孔子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她在叔梁纥去世后毅然来到了曲阜,使孔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辛勤劳作,启教孔子,在孔子幼年失去父爱时,以慈祥的母爱滋润孔子的心灵。她的去世,使孔子完全丧失了生活与精神的依托,被迫较早地走上了独立的人生道路。孔子年幼时就聪明沉着,这在他埋葬母亲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颜征在去世后,孔子要将父母合葬,但由于三岁即丧父,孔子并不知道父亲坟墓的位置,孔子为了打听父亲的墓地,将母亲的棺材停放在过往的路口,以引起知情的行人注意。果然,从驻足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她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在曲阜城东的防山北面,于是孔子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少年的孔子从生活中获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其中有一件事对孔子的影响十分深刻。孔子母亲去世后不久,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举行一个贵族的宴会,这是孔子结交上层名流的重要机会。孔子的父亲是一位出名的武士,于是孔子也兴冲冲地前去赴宴,谁知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说:“季家宴请的是有地位的人,谁宴请你呢!”这对孔子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使孔子明白了人不能靠前辈的功劳,而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同时,这也使孔子明白了处世的进退之道,孔子“由是退”。所谓“退”,不仅仅是从季府退出,还具有人生态度的内涵,由此孔子产生了对“礼”的敬畏与遵从。
早年父母相继去世,对年轻孔子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孔子不得不干各种粗杂活,依靠自己的劳动谋求生存。另一方面,艰难的生存环境也磨炼了孔子的意志,他更加刻苦自励,努力精进。孔子早年十分好学,所学的内容首先是当时普遍必须学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孔子虚心问学,如,曲阜城里有祭祀鲁国始祖周公旦的太庙,其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孔子虚心地向知礼的人求教。他进入太庙,经常问不懂的事,乃至于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谁说叔梁纥这个儿子懂得礼啊?他还有好多不懂的事需要问别人呢。”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学无常师,虚心好学;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在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了。同样,对于音乐,孔子也热心学习,他曾向师襄等有名的乐师学习弹琴、欣赏乐曲。孔子后来到齐国时,与齐太师谈论音乐,听《韶》乐,陶醉于美妙的旋律之中,乃至好长时间食肉而不知肉香。孔子射箭、驾车等武科也学习得游刃有余。当孔子声名卓著之后,有人议论:孔子虽然博学,但并无特别的专长。孔子就对弟子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吗?做射击手吗?我还是赶马车吧!”可见,孔子的驾车技术十分精湛(zhan)。同时孔子也深谙(an)射箭,孔子射箭时,观看的人拥挤得如墙壁一般。在精通这些技艺的基础上,孔子又进而学习古代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博识多才、文武兼通的学者。
大约十九岁前后,孔子与亓(Qi)官氏结婚,第二年儿子出生。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有军功,并且孔子也因知礼而闻名,儿子出生后,鲁昭公赐给一条鲤鱼。受到国君如此恩遇,孔子十分感激,于是给儿子命名孔鲤,字伯鱼。这一时期可能是孔子生活比较艰难的时期,孔子做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放牧的小吏。这些“鄙事”孔子同样做得十分认真出色。他管理仓库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他管理牛羊放牧使草木茂盛,牛羊肥壮。同时,孔子还做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仪式的司仪,也就是“儒”。虽然这是颇为卑贱的职业,但孔子同样做得十分认真,他说:“丧事不敢不勉。”就是说办理丧事也努力尽礼。但是,孔子以儒为业并不拘守于传统儒者的礼仪形式,而是力求做以道义为先、富有道德学问的“君子儒”,因此,孔子是儒学的真正创立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