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7年度·第十八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5528
  • 作      者:
    翟惠生主编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7年度第18届)》收录了2007年全国新闻获奖作品。本届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充分反映出2007年全党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展示了2007年全国新闻战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全国新闻界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些获奖作品都收录在了《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7年度第18届)之中。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61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9件(含新闻名专栏),二等奖79件,三等奖143件。
  本届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充分反映出2007年全党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展示了2007年全国新闻战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全国新闻界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为使本书的资料价值更完整,随书赠送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光盘。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任仲平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此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辟一篇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
  一个理智的声音——促进区域协调,在神州大地回荡;一个自觉的行动——统筹区域发展,在东西南北中逐步展开。
  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二)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我国南北西东被跌宕起伏的历史文化、巍峨浩荡的山川I河流,划分成各具特色的自然与行政区域,形成参差不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进入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审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状况让人感到忧虑: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仍然过大,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城市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地区差距也很明显。由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区域过度开发、行政区间经济恶性竞争,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也导致了环境生态的恶化,造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应对时代课题的战略安排,是心系国运、情牵民生的智慧结晶。
  (三)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看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这盘棋,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只有有效遏制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进而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使各个区域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的环节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间发展失衡,势必减缓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甚至影响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物质与环境基础。只有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才能有力地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发挥各区域优势、增强全国发展合力的现实需要。沿海发达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支持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时机也已到来。只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生产力社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维护各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要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是否基本消除了贫困现象。只有民族地区发展了,欠发达地区跟上来了,才能实现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展现勃勃生机。
  (四)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情况之复杂、地区自然禀赋差别之明显,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党中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世纪之交,我们党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作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决策。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实践证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没有“第一个大局”,就没有中国经济今日的辉煌,没有可以在世界先进生产力舞台一展雄姿的中国。没有“第二个大局”,西部不开发,东北不振兴,中部不崛起,就没有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中国。
  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构想。
  现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条件具备,正逢其时。
  (五)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我们党从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担当起新的历史责任,丰富并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总体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切实加强薄弱环节,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在布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政策上,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在机制上,鼓励东部地区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步骤上,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一幅总体战略蓝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六)与这个清晰的蓝图相对应,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区域经济有多种类型,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表述。
  从动力机制上区分,主要是三类:一类是与“经济区域”相对应,以核心区与腹地间、各市场主体间的客观经济联系为主要内聚力的,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上游经济区;一类是与“行政区域”相对应,以强大的行政力量为主要内聚力的,如省域经济、县域经济;还有一类是有特定目标和范围的区域经济,如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以及各级各类开发区等等。
  从区域层次上说,也主要有三类:在我国,最高一级的区域是地带级的,如东、中、西部;次一级的是跨省区或综合性的,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区等;再次一级是省、市、县范围内的,如长株潭城市群、郑汴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
  我们讲区域协调发展,讲的是全国一盘棋。这里有一条化繁为简的“铁律”:低级层次的区域发展,要服从高级层次区域目标;各区域发展,要服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不能把本省、本地、本县的行政区域,当成可以孤立发展的经济区域,搞自我封闭的规划与布局。
  (七)区域层次看似清晰,协调发展却非易事。这里的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维护宏观调控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基本手段。协调区域发展的过程,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片面追求各区域的GDP增长,势必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总体来看,区域协调发展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一些基本关系,化解一些基本矛盾。
  (八)公平与效率。这是区域协调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平的指向是追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效率的指向是在发展生产力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单纯要求缩小区域之间、各层次行政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着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使所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文化、基本就业、社会保障等基础性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提供和平等享用。这是现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标志,是解开公平与效率这把矛盾之锁的钥匙。
  当然,对公平和效率也要全面认识,正确把握。公平不是简单地“拉平”,不是“经济发展无差距”,不是忽视自身发展条件“齐步走”,更不能助长“等”、“靠”、“要”思想。效率也不能误读为“速度”和“规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追求GDP速度的“率先”增长。那种把地方和小团体利益置于首位,违规上项目,暗中铺摊子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必将损害公平,最终也会伤及效率。
  (九)合作与竞争。这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发展;没有合作也就没有合力,没有良性互动。
  竞争应当是发展质量的竞争,是服从服务于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竞争。从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出发,台上握手台下分手,要求别人“友好合作”、自己却拨拉着小算盘,这不是竞争,是无谓的内耗。不顾全局的机场之争、港口之争、“中心”之争、项目之争,也不是竞争,是巨大的浪费。
  合作应当是互惠互利的合作。不是简单撮合,而是要着眼全局、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互利共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说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强调竞争,那么,地方政府之间更多的应强调合作。打破行政藩篱,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一切要素自由流动,为企业和各类经济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十)开放与保护。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对内对外扩大开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开放,改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就要搬掉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绊脚石,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
  应当看到,地方保护主义在不少地方严重存在。有的地方只希望别人门户洞开,自己却重门深锁:在行政区界内设卡设限,禁止外地商品进入,本地资源流出;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搞零地价,倒贴资金、资本,降低环保及卫生标准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中,不顾结构雷同,竞相高价重复引进生产线……
  实际上,地方保护主义不可能保护地方利益。它违背经济规律,窒息企业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损害投资和发展环境,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被“保护”的企业,往往失去革新技术、改进管理、开拓市场的压力和动力,做不大也做不强。
  (十一)政府与市场。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是主导动力,市场是基本动力。
  政府主导不是不要市场经济,恰恰相反,它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遵循市场竞争规则,着力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担负重要职责,它是国家行政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又是国有地方经济的投资人和保护人;既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者,又在管辖区域内行使行政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要力避角色混乱,力避越位、缺位、错位,力避过多包揽经济资源,弱化社会责任。
展开
目录
一等奖(39件)
报纸评论
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
报纸消息
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
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
报纸通讯
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
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
系列报道
“达尔富尔问题”系列报道
“走进卢氏土坯房”系列报道
报纸版面
(空缺)
报纸摄影
(空缺)
(空缺)
报纸漫画
誓师大会
报纸副刊
(空缺)
广播消息
工人王洪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铜鼓县砍掉2亿元香菇产业,保住30万方天然阔叶林
广播评论
和平的赛场需要更宽广的民族胸怀
广播专题
中国“小土豆”打赢国际大官司
广播系列
穿越“三北”风沙源
广播访谈
毛泽东与尼克松:六天改变世界
广播直播
嫦娥奔月——“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
广播编排
10月19日《新闻大视野》
电视消息
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
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
电视评论
(空缺)
电视专题
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
电视系列
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
电视访谈
沙祖康:我是中国派
电视直播
大雨袭杭州——抗击“罗莎”特别直播
电视编排
8月8日《北京新闻》
网络评论
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
网络专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网络访谈
青年  中日友好的未来——中日网络冬季对话
网页设计
(空缺)
新闻论文
广电传媒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追求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解放军报》新闻改革杂感
新闻名专栏(10件)
《劳动者之歌》
《声音》
《中国聚焦》
《记者走基层》
《热点透视》
《天下财经》
《新闻调查》
《法治进行时》
《新华直播》
《百姓呼声》
二等奖(79件)
报纸消息
全国人大高票通过物权法公产私产获得平等保护
青藏铁路正在改变农牧民生严生活方式
285万外来工免费享受五大保险
10万亩棉花成为世界高纬度样板田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不搞军备竞赛
我新型战机首次在异国升空训练创中国空军多项第一
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工程正式启动
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
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
报纸评论
始终想到“最低”处
未到尽头先调整
中央领导着简装的表率意义
合全球之力,化能源之忧
报纸通讯
特写:夫人奈娜最后吻别叶利钦
狂风肆虐覆列车众志成城渡险关
这电灯,像是晚上的太阳——夜宿我省最后一个通电村紧云大地坝村见闻
为了共同的母亲河——闽粤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见闻
出了矿井开着咱的车回家
女博士卧底酒楼写论文幕后
邓家兄弟不寻常的求学路——一边读大学一边当“猪倌”
“珍邮”“奇品”的骗局
“不要哭……咱不哭……”
晋州国税局长大摆嫁女宴
系列报道
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
科学发展看治沙
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
官媒面对面系列讨论
中国铁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探寻
报纸版面
7月14 日山西日报A4版
10月25日江西日报B1-B4通版
报纸摄影
化学品运输车在锡发生重大险情
(空缺)
(空缺)
报纸漫画
包扎

报纸副刊
我们的网络世界还缺什么?
(空缺)
广播消息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温家宝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见证生命的奇迹——6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
信阳农民工在汉看病可直接享用医保
小账本里看巨变
广播评论
“拒绝”与“重奖”引发的思考
高校扩张,隐忧凸显
广播专题
为了大山里的塔吉克乡亲
捡个老人当“妈”养
“掌上宝”种水稻
永远歌唱祖国——追忆人民艺术家王莘
广播系列
肯德基门店挟持人质事件
资源大省节能减排的艰难跋涉
广播访谈
傻子曹伟的爱心事业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广播直播
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广播编排
12月28日《新闻大视野》
电视消息
李百祥搬家
赵希海:l8年“还债”18万棵树
胡锦涛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
新闻特写:“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
电视评论
山西洪洞“l2·5”矿难调查
7·18暴雨启示录
电视专题
假中国名酒“正规军”制造——朝歌酒业公司生产销售假冒茅台 五粮液 剑南春内幕
合龙
阳江黑帮还能作恶多久?
寻找爱心伞
电视系列
罗映珍:生命的呼唤
延续光明
电视访谈
范徐丽泰:女主席之路
未约而至的彩铃
电视直播
嫦娥奔月
电视编排
12月27日《晚间新闻》
网络评论
“华南虎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契机?
达赖喇嘛提出“高度自治”意在颠覆中国的社会制度
网络专题
“妻子”难产“丈夫”拒不签字致死两条人命
走向和谐·浙江一日——“5·25”浙江网络总动员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
网络访谈
对话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看自主创新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话中国网民
网页设计
(空缺)
(空缺)
新闻论文
努力拓展“中国式民主”的新闻报道题材
希望·方法·快乐——发展报道的新闻价值观
重要时刻的首要任务——在做好迎接十七大宣传报道中实现党报改革创新
典型化 新闻化 品牌化:深化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新路径
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都市报业态升级——都市报走向主流、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的思考
绿色收视率与电视品牌
附录一: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附录二:第十八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三: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名单
附录四: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工作人员名单(部分)
附录五: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细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