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92449
  • 作      者:
    王福重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只要识字,就能读懂!
  让你像经济学家一样观察和思考
  一本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没有公式、模型,却非常准确深刻
  2010年最值得期待的经济学畅销读物!
  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原汁原味的经济学
  涵盖了经济学的完整框架,一本在手就能精通
  终结经济学通俗读物的战国时代
  涵盖经济学的完整框架,让你掌握经济学的体系并学以致用
  让你更快乐地学习经济学!
  了解经济学,可以让人更快乐!
  如果你还站在经济学门外,她将让你在轻松快乐之中走进经济学的世界。
  如果你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她会让你豁然开朗,爱不释手,更深刻地了解经济学。
  如果你已经有经济学基础,她同样会让你受益匪浅,相见恨晚,并拍案叫绝。
  这是一本能够带来思想快乐和阅读快乐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对比起《人人都爱经济学》,这本《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的框架更完整,也有更多的热点问题,让读者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经济学的全貌。
  本书的框架严谨,体系完整,而文字却非常通俗易懂,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模型,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经济学的深刻原理与特有思维方式,行文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精彩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即使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很顺畅地读懂,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
  经济学还可以这么写,太有趣了!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福重,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余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上海证券报》、《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等财经节目的嘉宾。曾出版畅销书《人人都爱经济学》(2008年)。

展开
内容介绍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书,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
  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
  身为著名经济学家,作者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把经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古往今来的有趣故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清晰透彻,妙趣横生,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
展开
精彩书评
  ★一百年前,中国试图通过新文化拯救自己,现在则试图通过经济与法律的普及,造就一代新民。经济学从生活中来,需要深入浅出,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坚持,王福重先生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叶檀 复旦大学博士,著名财经评论员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用中国人熟悉的方式,把经济学道理阐释得生动有趣。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游览经济学的奇妙世界,而且能洞见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的变迁轨迹,特别是可以体察最近30多年,中国社会得以巨大转型的背后推动力,以及诸多严峻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周孝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中国经济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作为显学必须要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用中国人身边的事和大家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对中国人而言,老少皆宜,不分专业的经济学普及读本。相信它对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会记下重重的一笔。
  ——李绍荣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经济”恐怕是当今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几乎无人不晓其意,连小饭馆也用“经济实惠”招徕食客。而经济学更是大行其道,占领了各大学的课堂,成为最热门的专业。
  然而,作为汉语的“经济”以及“经济学”这两个词,并非中国人的原创!它们起源于日本,100多年前才传入中国。
  让我们从头说起。
  “经济”,本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希腊语是“oikouomika”,本意是“家政”或者“家计”,也就是“家庭管理”。
  为什么希腊人热衷于研究家庭管理而非“宏观经济”呢?这是因为古希腊实行奴隶制,经济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家庭已经足够了。
  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前350),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相当于咱们的孔子,他们是同时代人;都没有自己的著述,但是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弟子,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经济”为名的著作,“oikouomikoz”,即《经济论》,后来英文的“经济”即“economy”一词,就是逐步从这个希腊文演变而成的。所以,色诺芬是“经济”(希腊文)这个词语的原始发明者。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必须承认,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昌明之后,西方大大领先于东方了。
  历史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开了眼界,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单是船坚炮利不如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似乎也不如西方了。
  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于是容闳到耶鲁大学学习,马寅初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就连李鸿章也访问过美国。
  问题是,西洋毕竟太远,去那儿太费劲,又费钱。幸好彼时的东洋,也就是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洗礼(“维新”语出《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学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已经跻身先进国家之列。
  所以,向东洋人学习也能达到“师夷”的目的,而且省事。何况,这个昔日不起眼的邻居,在海上打败了中国,好像也有资格做老师了。
  过去,一直是中国影响日本,可是,明治维新之后,反向的影响开始出现。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陈寅恪、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以及蒋介石、廖仲恺等人都曾留学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人就开始借用汉字来标示自己的语言,即“假名”,“假”的意思就是“借”。今天,日本人经常使用的汉字有1800多个。
  假名为后来中日交流、日本文化影响中国提供了便利。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日本人先“假借”,后来再传入中国的。
  日本人在翻译英文的“economy”时,借用了两个汉字:经济,他们觉得这两个汉字,恰好可以表达英文原词的本义。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经济”一词的发明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古代的中国人,偶尔也把“经”和“济”放在一起,可是它的意思,与今天的“经济”相去甚远。
  据考证,“经济”最早见于《晋书》,其中有“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朝人王通的《文中子·礼乐》中,有“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杜甫的《石犀行》中,有“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不过,它们的意思都接近于今天的“政治”,比“经济”的现代含义复杂得多。
  再说“经济学”。
  最早使用“经济学”(法文)这个词的,是法国人蒙克莱田(1575—1621),1615年他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英文是“economics”。
  1867年,日本人神田孝平把英文的“economics”翻译成三个汉字:经济学。
  中国最早开设经济学的学校是北京大学,讲授者中也包括日本人,他们把这门课叫做“经济学”。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和严复先生,很早就接触到“economics”这个词,将其翻译成“计学”或“生计学”,也就是“家计之学”,不过这个译法没有被后人认可。
  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和“经济学”,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日两国文化和人员交流,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词,但是古代的中国人有另一个词,即“经世济民”。
  “经”的本来含义是“东西之道”,如今一些内地城市仍有“经×路”这样的路名,后来引申为“治理”,所谓“经天纬地”是也。
  “济”本意是“济水”,比如济水之南,就是济南,后来引申为“帮助”,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经世济民”的意思就是“治理世界,普度众生”了。而这正是一代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衣钵传承的理想。
  陈岱孙先生(福建闽侯人,1900—1997,1926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半开玩笑:“本来嘛,我们这门学问该叫‘经世济民学’,可是李世民皇帝用了‘世民’两个字,我们就只能叫‘经济学’了。”
  经济学这门学问,可以说是20世纪的显学,其根本作用是富国裕民。照理说,这样的学问一定历史悠久,可是,正相反,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乏杰出的理财专家,比如汉武帝的财政部长(大司农)桑弘羊,就向武帝建议,煮盐和制铁由政府专营,为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财力基础。他还天才地提出了“均输”和“平准”之法;杨炎,是唐德宗的宰相,最早提出“两税法”;明朝的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等。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经济政策,而不是经济科学。经济政策、经济主张和经济科学的关系,大概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
  这样的事例很多,《庄子·天下》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里面实际上蕴涵着极限的思想。但是,我们只知道万世不竭,而不知道“极限”。就如过去中国的道士们炼丹,但终究没有总结出化学原理,有“八卦”,可是没有“二进制”一样。
  科学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学问。一门科学,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古代大臣们对经济问题的真知灼见,也许有不世之功,但都不系统、不规范,都不是经济学。
  现代意义上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公认的是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901年严复先生就将其译成中文,只可惜,当时的中国人看到和看懂的能有几人呢?
  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几个阶段,到今天成为一座雄伟的大厦。
  经济学的第一阶段是古典经济学。
  所谓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亚当·斯密。斯密之后,1817年,英国人大卫·李嘉图(1772—1823)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创了经济学的演绎法,把经济学的分析引领到科学轨道。他在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虽然只活到51岁,但是成就不凡,是公认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图是“理论与实惠”相结合的典范,25岁时他就靠炒股票赚了2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史称“边际革命”,微积分方法被引进经济学,边际革命论者强调,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客观的劳动,而是主观的边际效用。有关边际革命的代表作有《纯粹经济学要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原理》。
  价值到底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由劳动决定,还是边际革命者强调的由边际效用决定?经济学处于分裂的状态。
  1890年,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在他看来,商品的价格(价值),既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即供给;同时,也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即需求。
  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格。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是那个时代全世界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比如马寅初先生那时学的主要就是这本书。自由主义是新古典经济学唯一的主打歌。
  经济学的第三阶段是凯恩斯经济学。
  1936年,马歇尔的嫡传弟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解释了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此后,经济学就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和。从其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的滞胀,即通胀和经济停滞共存,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也曾经炒股票给剑桥大学赚了1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四阶段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目前。
  这一阶段,经济学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不过大体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的流派主要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剑桥学派。
  (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即新古典综合派。他们既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市场的作用是基本的,又承认市场有时候有缺陷,政府的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派代表人物很多,最杰出的是保罗·萨缪尔森,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0年)的美国人,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他的《经济学》从1948年第一版到今天,都是全球流行的教材。
  (2)新剑桥学派。其主要人物在剑桥大学,基本观点和新古典综合派大同小异,主要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夫人,她曾经访问过中国。罗宾逊夫人的代表作是《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和新奥地利学派。
  (1)货币主义。领袖是弗里德曼,他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由主义的大师,强烈反对国家干预。弗里德曼多次访问中国,2006年,他的去世震惊了世界。弗里德曼的名著包括《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等。
  (2)新奥地利学派。以哈耶克等为代表,反对国家干预,竭力鼓吹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势力,反对计划经济。哈耶克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的论战中输给凯恩斯。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享誉世界的自由主义大师,除了经济学,他在法学和政治学领域也有突出成就。哈耶克的代表作有《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等。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指责说,危机是对自由市场过度迷信,缺少监管的结果,美国和中国、欧洲国家纷纷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以图摆脱危机的影响,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但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危机并非市场之过,而是市场作用的方式,是正常的周期性调整,现在需要的不过是要完善市场,而非政府干预,干预只会让衰退拖延,需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更加信任市场机制。
  现在的经济学处于战国时代。所以,有人开玩笑说,10个经济学家,可能有11种意见,根本统一不起来。但是,必须说,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的作用,观点是高度一致的。比如,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贸易,他们的分歧只在于对宏观问题的视角有差异罢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说到经济学,就不能不知道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就像提到物理学,不能不提到牛顿一样。第2章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牛顿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这本书把前人几乎所有关于经济问题的有价值的零星论述做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系统主张,建立起经济学的完整体系。亚当·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是“近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生于英国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叫卡柯尔迪(Kirkcaldy)的小镇上,是个遗腹子,他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
  4岁时,亚当·斯密发生了一场意外,他被一帮吉卜赛人拐走了,是他叔叔救了他。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家乡完成的,幼年的他记忆力超群。
  1737年,斯密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其间的大事是得遇他的恩师,他自称最尊敬的人,道德哲学教授哈奇逊,后者引荐他结识《人性论》的作者,大哲学家大卫·休谟。
  1740年,17岁的斯密骑马去牛津学院(CollegesatOxford,非今日之牛津大学)求学,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著作,一直到1746年。其间的生活是乏味的,亚当·斯密没有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还不如在格拉斯哥的日子。一个小插曲是,因为偷偷阅读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此举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他差点被校方开除。
  1748年,亚当·斯密担任爱丁堡大学的讲师。1751~1764年,他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接替哈奇逊,主要讲授伦理学。
  当时伦理学所包含的范围广泛,包括神学、道德学、法学和政治学。而政治经济学,就包含在政治学中。
  亚当·斯密曾经游历欧洲,有幸见到伏尔泰、狄德罗、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等领袖级人物,也认识了重农学派的领袖弗朗索瓦·魁奈[魁奈著有《经济表》(曾经有人说,人类最伟大的三个发明是火、文字和经济表)],开始思考经济问题。
  1759年,亚当·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出版,获学术界极高评价,跻身英国一流哲学家之列。温家宝总理几次提到,他喜欢并提倡大家阅读《道德情操论》。
  1767年亚当·斯密开始着手撰写《国富论》,历经近7年,1773年完稿,1776年3月出版第一版。
  1778年后,亚当·斯密与母亲定居爱丁堡,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同时,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
  从他的画像中,我们发现亚当·斯密远非英俊,除此之外,他常常走神,而且有比较严重的口吃。也许,这就是大智若愚吧。
  亚当·斯密终生未娶,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为孝顺,1784年他的母亲以90岁高龄去世,不过6年后,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就在爱丁堡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去世前,他烧毁了自己的全部手稿,以免误导后人!
  他的墓志铭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
  亚当·斯密生前享有巨大的荣誉:一次,英国首相小皮特与几位重臣正在交谈,亚当·斯密被邀参加,当斯密步入室内,每个人都站起来。他说:“诸位先生,请坐!”首相却道:?我们要等您先坐下才就座,我们都是您的门徒啊。”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马克思对此书的评价是最有名的: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1901年,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1854—1921)就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他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原富》,也就是“财富的本原”的意思。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更不用说理解其思想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译本,是20世纪70年代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位先生精心翻译的,不过,翻译的目的不在于学习,而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这是时代的悲剧。
  由于《国富论》的巨大影响力,它的风头盖过了斯密的另一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其实,《道德情操论》的学术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国富论》。《真实的亚当·斯密》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布坎说,在维多利亚时代到来前,即使是《国富论》也没有超越它的影响力。
  现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滑坡,企业不讲道德的事情层出不穷。因此很多人呼吁,要读读《道德情操论》,别光知道歌颂“自私自利”的《国富论》。
  还有人认为斯密的思想是矛盾的,一面在《国富论》中论证个人“自利行为”的伟大,一面在《道德情操论》中热情讴歌“利他”的重要,这就是著名的“斯密悖论”。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为什么要懂经济学
第一篇 经济学是什么
第1章 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
第2章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牛顿
第3章 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
第4章 《国富论》:它说了什么
第5章 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

第二篇 价格现象
第6章 市场:看不见的妙手
第7章 价值之谜: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第8章 均衡价格:价格多少为合适

第三篇 消费者和企业
第9章 消费者行为:饭是最后一口才吃饱的
第10章 企业之一:什么是企业
第11章 企业之二:为什么有企业
第12章 企业之三:边际产量递减
第13章 企业之四:机会成本和利润

第四篇 商品市场
第14章 完全竞争:最好的市场
第15章 垄断:机票打折之谜
第16章 垄断竞争:广告之妙
第17章 寡头:牛奶战争

第五篇 博弈论
第18章 博弈论之一:忽悠人的“齐王田忌赛马”
第19章 博弈论之二:海盗分金
第20章 博弈论之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吗

第六篇 市场失灵
第21章 外部性和科斯定理:谁是污染的受害者
第22章 保险的道理:保险值多少钱
第23章 信息不对称:人无信不立

第七篇 宏观经济学
第24章 大萧条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什么导致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
第25章 凯恩斯:经济学的爱因斯坦
第26章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部分之和非整体
第27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多重要
第28章 总需求:节俭是美德吗

第八篇 财政政策
第29章 公共财政:政府应该做什么
第30章 投票:经济民主
第31章 税收:无处可逃的强迫

第九篇 银行和货币政策
第32章 货币:金钱如粪土吗
第33章 金融:美梦成真的魔棒
第34章 利息:人性的产物
第35章 存款创造:钱是戏法变出来的
第36章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三板斧”
第37章 通货膨胀:钱是如何变毛的

第十篇 特殊市场
第38章 工资决定:李连杰的亿元片酬
第39章 投资银行: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第40章 期货:创造价值的“买空卖空”
第41章 期权: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第十一篇 经济增长
第42章 人口和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马寅初
第43章 经济增长:东邻日本的经济奇迹

第十二篇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第44章 绝对优势:只做最拿手的
第45章 比较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46章 自由贸易:我们应该抵制外国货吗
第47章 汇率: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第48章 贸易顺差:吃亏还是占便宜
第49章 外汇储备:中国为什么非要买美国国债
第50章 黄金:直叫人如此疯狂
第51章 石油价格:谁主沉浮
第52章 次贷危机:都是贪婪惹的祸
附录A 开卷有益:经济学深度阅读指南
附录B 诺贝尔经济学奖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