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2090
  • 作      者:
    王军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军,1975年生,湖南望城人,副教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获史学硕士学位;2000~2005年任教于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2-2005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专业为国际关系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主要研究社会理论与民族主义理论;2007年9月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著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书,译著有《中国大战略与国际安全》,在《民族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社会理论》等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部委课题三项,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福特基金课题、部委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基于关系实在论的探索》将关系实在论引入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议题,旨在与建构论和原生论的民族、民族主义观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主义的类型学(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主体的类型学(官方、知识界和大众),作为分析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框架。为应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和国内的变迁与压力,中国官方的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显得颇为务实、理性与具有防守性,而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政治、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则具有多元性。整体上,后冷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革命”与“救亡”主题消退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的再建构的特征,即从“拯救性”焦虑转变为“创造性”焦虑。“创造性”焦虑将是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长期的核心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综上所述,后设原则论的民族观否认民族是内生的、给定的客观实体,认为民族是被民族主义建构的、主观性的实体,后设原则论者的民族观由是显示了鲜明的建构主义特点,不过要注意的是,他们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建构民族,而不是其他观念或意识形态建构民族。在后设原则的民族观这一知识谱系中,最为强调民族主观性的论点将走向唯意志论(volun-tarism)民族观。
    在历史观上,后设原则论者认为民族是现代现象,而非远古就有的。在民族成员与民族的关系上,后设原则论者多持个体主义论,他们认为,界定民族应该从个体的主观意志角度着手,个体的同意(意愿)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条件(民族是遵循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性实体),①这样的研究进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族研究的集体主义视角,为近年来勃发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逻辑上做好了铺垫工作,而且也为工具主义的民族论打开方便之门(后文将详细讨论)。这是因为,建构民族感知与民族图式的力量不仅包括具有浓厚集体特性的政府、官方媒体力量,也包括个体力量,因为个体具有自我选择和认知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接受集体的塑造,被动地民族化。
    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后设原则论也潜含了民族自我相对于他者的特性,只不过它不是从客观标准上来寻找和辨识出这样的自我,而是以主观形态为基础来辨识自我与他者,是想象的自我与想象的他者的区别。当然,在霍布斯鲍姆的思想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很稳定的;在安德森的理论框架中,民族自我与他者的差别的本体论色彩弱化了,因为其逻辑中暗含的是对民族的想象方式的差别。
    后设原则论强调民族的主观属性以及民族主义对民族的塑造作用,这是其分析特长,但它同原生论一样走向极端(即放大了民族的主观属性),且落入从民族主义与民族两者的关系中界定民族的窠臼。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理论篇·多种范式与关系实在论
第一章 民族的诠释
一 词源和语义学视角
二 原生论的民族观
三 后设原则论的民族观
四 边界论的民族观
第二章 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分析视角
一 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 民族主义是历史现象还是现代现象
第三章 民族主义持续存在及其分析进路
一 表现论的民族主义
二 工具论的民族主义
三 结构功能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四章 关系实在论视野下的民族和民族主义
一 社会科学中实体论与关系实在论
二 实体论和关系实在论的民族观
三 关系实在论视角下的民族“自我”与他者
四 其他分析视角与问题意识

现象篇之一·政治民族主义在中国
第五章 政治民族的竞争与共生:国家民族主义、族群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
一 政治民族:流动性、过程性与竞争性
二 “国族”是主导性的“政治民族”
三 国族与族群的共生与冲突
四 国族与公民民族的共生与冲突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中国官方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中国官方政治民族主义面临的问题性
二 政治民族的认同危机与后冷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塑造
三 中国崛起、国际身份与官方的政治民族主义
第七章 中国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事件刺激与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二 中国崛起与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第八章 中国大众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
二 网络政治民族主义中的大众:意识与行为
三 网络中的大众政治民族主义、网络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小结

现象篇之二·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
第九章 文化民族主义:概念、类型与研究进路
一 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
二 文化民族主义的命题与研究进路
第十章 官方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 传统文化热与官方文化民族主义
二 理解与解释官方文化民族主义:规范论与工具论
三 进一步思考与初步结论
第十一章 中国知识界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 知识界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
二 中国文化本位的方案
三 文化自觉: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方案
四 如何理解知识界的文化民族主义
第十二章 中国的大众文化民族主义
一 汉服运动:定义、缘起和表现
二 汉服运动所涉及的主要议题与分析视角
本书结论
参考文献
一 英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