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危机:政治学评论1939-196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302791
  • 作      者:
    (美)詹姆斯·麦克亚当斯编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最重要的学术刊物 最优秀的作者
    人类存在的性质该如何理解?
    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够了解多少?
    在一个遍布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追问人类的终极价值
    对现代性之下的人性困境
    提出富于洞察的积极方案
展开
作者简介
    詹姆斯•麦克亚当斯(A. James McAdams),圣母大学Nanovic欧洲研究学院主任,国际问题William M. Scholl讲座教授。他写作并编辑了多部著作,包括《新型民主下变动的司法和法治》(Transitional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in New Democracies)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学评论》在主编、政治史学家沃特马·古里安(Waldemar Gurian)卓越的领导下,成为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本书收录了1939年到1962年之间,那一批杰出的、使这本刊物成为不朽的美国和欧洲移民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对于当时的学术精英们来说,德国和俄国新型独裁政体的出现以及对其他政体的威胁更具有毁灭性,欧洲的战争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哲学前景与人性困境。他们的观点以及这本刊物本身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良心的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回顾《政治学评论》诞生的最初20年马里坦、古里安、内夫、阿伦特和弗里德里希的文章,使人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实现了很多期刊梦想实现并保持下去的东西。尽管有分歧,很多作者在核心价值上还是有共同点。核心价值就包括从传统文明当中吸取精华,寻找一种绝对的标准来指导人类的行为,普遍希望西方的民主能够抵御敌人的意识形态挑战。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核心价值开始慢慢消失。
    毫无疑问,《评论》创始人的去世是核心价值消失的原因之一。由于多年来对健康的忽视,沃特马·古里安于1954年5月26日去世。他的积极参与,他与欧美各国学者的密切的个人关系网都随着他的去世而烟消云散。同样,《评论》诞生背后的两个重要因素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是世界政治的一系列变化,在30年代后期,《评论》的创立者们有充分的理由指责西方国家在面对纳粹德国及其法西斯同盟的时候缺乏军事手段和道义力量,在西方与苏联结盟之后这种情绪又有所抬头。但是到了50年代,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力量,特别是美国又要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理想而应对苏联的威胁。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当中,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本人是实践派基督教徒)重申,他的国家不惜发动核战争来证明这一点。
    其次,就在同一个月,第二次梵蒂冈教廷大会在罗马召开,历史性地取消了教廷对宗教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在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宣言中,教廷许诺在信仰问题上将更加开放和灵活。这些正是《评论》的作者们认为对恢复教廷的宗教和道德权威所必须的改革。看似矛盾的是,正当他们的梦想结出果实的时候,他们本人都已经不在了(个人的努力是《评论》诞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幸运的是,《评论》收录的文章质量并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下降,仍然有一些很有影响的文章,反映了继任者们的学术水平。《评论》的早期的作者们都承认他们四五十年代的学术观点很难被后来人的复制,然而他们也不认为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环境影响,毕竟大部分的作者认为他们研究的这些宏观的问题在任何时代任何文明当中都存在。
    考虑到此,是否今天还有这样的作者呢?我们可以认为那个时代的错误判断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其中之一便是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知识分子认为个人可以判断事物的好坏、生死,而不用涉及更高的人类准则。另一个问题在西方民主衰弱时期就存在,即普遍认为判断力不能影响到人的行为。
    《评论》的作者们可以找到证据来证明第一个错误,整个社会越来越确信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改进和提高。在一个层面上,我们认为民主国家的基本作用是满足公民的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在这样的环境下,政治学研究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寻找一种终极的制度,而是应该分析社会问题,诸如应当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这样就是很合理的了。
    在一个更加重要的层面上,即使从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个人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谁也不能否认上个世纪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治愈了传染病,提高了生活水平(至少在西方),有些评论家也许会说这些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整容手术、药物学和生物工程提高了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把这些成就更进一步,有人可能会设想一种新型的人类,没有痛苦、焦虑和缺陷的人类。
    《评论》的作者们在四十年代就开始关注这样有关人类的可变性和完整性的观点,举例来说,在文章《当代虚无主义》(本书第八章)当中,瑞士现象学家阿隆·古尔维奇(Aron Gurwitsch)指出人类已经变得过分迷信工业和个人消费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甚至当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他认为现代性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特征是哲学家剥夺了普通人的思考能力,把人从一个“理性的动物”变成了一个孤立的、“只有性欲和食欲的动物”。一个纯粹的动物,最主要的追求就是自我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唯一的、独特的东西。古尔维奇说:“最后,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变得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了”。
    可以肯定的是古尔维奇并不否认战后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1945年文章当中,他所担心的是人类眼前的愿望与最终的需要无法调和。在他看来已经有迹象表明大多数民主国家的政府在战后重建时期选择的道路并不是恢复人类的普遍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是致力于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来满足人们高消费需求。西方政治家们相信越是将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最大化,就越容易缩小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是对古尔维奇来说,这正是他们误入歧途的地方。他在文章中写到,如果人类放弃了自己的使命,使人脱离动物性的道德行为就会减退,社会就会被剥夺组织原则,而这些原则正是使人过上好日子的基础。
    18年之后,在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完全恢复的国际背景下,一位年轻的政治理论家格伦·廷德(Glenn Tinder)在《评论》中又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在他的文章《政治空想的失败和人类的疏远》(本书第二十章)当中,格伦·廷德哀叹道:“当代政治空想在于对政治生活的终极问题并不关心。”他说研究政治不能仅仅关心诸如“谁、什么时候、怎样得到了什么东西”或者“分配的方式”这类问题,而是应该多关心“美好生活,发现和追逐有价值的目标”这样的问题。缺少这样的视野,人们或许会过上好日子,但是会失去与过去的联系,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淡漠,彼此之间会变得疏远。“仅仅通过塑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改变不了人际关系疏远的现实。人们需要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使破碎的世界重新恢复完整”。
    ……
展开
目录
序                                                                                                                          导论  《政治学评论》的起源(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第一章  雅克•马里坦:多维人文主义与现代危机(1939)                                  
第二章  戴斯蒙•费茨杰拉德:基督教领导人面临的问题(1939)                         
第三章  C.J.弗里德里希:国家的神化(1939)                                                   
第四章  丹尼斯•德•鲁日蒙:情感和希特勒主义的起源(1941)                     
第五章  雅克•马里坦:人类的永生(1941)                                                                            
第六章  雅克•马里坦: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终结(1942)                                                                      
第七章  约翰•内夫:哲学的价值和文明的未来(1943)                                        
第八章  阿隆•古尔维奇:当代虚无主义(1945)                                                    
第九章  雅克•马里坦:位格与公共的善(1946)                                                     
第十章  约翰•内夫:建筑学与西方文明(1946)                                                     
第十一章  约瑟夫•皮珀:人类的基督教观念(1949)                                            
第十二章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力与历史方法(1950)                                   
第十三章:埃里克•沃格林:极权主义的起源(1953)                                            
                汉娜•阿伦特:回应                                                                                      
                埃里克•沃格林:总结                                                                                
第十四章  罗素•柯克:社会正义和大众文化(1954)    
第十五章  罗伯特•施特劳斯-休普:战争与和平(1954)                                  
第十六章  沃特马•古里安:基督教宣传者(1954)                                                
第十七章  汉娜•阿伦特:二十世纪的权威(1956)                                                 
第十八章  路易斯•德•罗梅克:圣•托马斯在今天意味着什么?(1958)   
第十九章  弗兰克•奥马里:教会里的思想家——纽曼的思想(1959)           
第二十章  格伦•廷德:人类的疏远和政治思想的失败”(1959)                                    
第二十一章  伊夫•西蒙:公共利益与公共行为(1960)                                        
第二十二章  约翰•内夫:知识分子的生活本身是我们的目的吗?(19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