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2反映了特别职业层对人格特质的评价与选择之间的微妙差别。图中横轴代表对三个历史时期人格特质的前四位选择序列及其百分比和前四位之外的人格特质选择,纵轴代表三个特别职业层对14项人格特质的前四位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序列及其百分比和前四位之外的选择。将百分比引入图中,就使矩阵不仅具有纵横交互比较的职能即三个组人格评价和历史人物选择的交互比较,而且具有评价与选择的程度比较,即三个组人格评价集中性与历史人格选择分散性的相互比较。
从纵横交互比较中可以看出,三个组对“文化大革命”前最具备的人格特质的选择,除了山庄组的一个选择点之外,其余全部落在肯定评价区域,而对最不具备人格特质的选择点,一半落在肯定评价区域,一半落在否定评价区域,表明对“文化大革命”前人格基本上是肯定的;对“文化大革命”中人格特质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前几乎相反,对最具备的人格特质选择点,多数落人否定评价区域,最缺乏人格特质选择点,则多数落人肯定评价区域。对改革后最具备的人格特质选择点,半数在肯定评价区域,半数在否定评价区域,而对最不具备的人格特质选择点,全部处于肯定评价区域,可见,从纵横比较看,三个特别职业层对历史人格的选择.并没有特别之处同作为样本总体的选择分布比较相似,年龄组、学历组和职业组的选择分布也大同小异,特别职业层的特别之处在于评价上的高值和选择上的低值,即对人格评价的高百分比和对历史人格选择的低百分比,尤其是流动组和山庄组,这种差异最为突出,反映了他们在人格特质评价上的集中性和历史人格选择上的分散性。于是,我们对三个特别职业组的历史人格选择的比较,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是数的而不是内容的角度,用量的观点观察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附图2评价上的高百分比和选择上的低百分比进一步看出,答卷人尤其是流动组和女干组的价值观念是明确的、稳定的、集中的,而在人格认知上,则三个组尤其是山庄组是不够明确、不够稳定、不够集中的。这种矛盾会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不协调,同时,也会导致行为的价值取向与认知之间的不协调。
附图3包含a、b、c三部分,是三个组对自己、对他人实际人格选择与其理想人格的比较。
图中纵轴是百分数,均采用问卷中两项选择之和,因此,纵轴上的百分数是以200%来计的,比如,女干组对仁爱的选择为20%的话,表现在纵轴上则是在40%的位置上。横轴是人格选择项,靠近纵轴的六项是对理想人格的前六位选择,如附图3a的理智、进取、仁爱、侠义、勤俭、实用是女干组对理想人格的前六位选择;附图3b和附图3c依此类推。横轴前六项理想人格特质为了比较上的方便,沿着最后一位理想人格选择点画出一条垂线,以标明理想选择和非理想选择的界限。比较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将理想人格选择的人格特质和它所占百分比分别在纵轴的两侧一一对应起来,并联结各个选择点形成一个理想人格选择区域,然后,将对自己和他人的选择依其百分数记人两侧各自的选择领域。凡是进入理想界限以内的,都意味着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人格选择项无异予理想人格,只是在百分数上有各种差异,凡是处于理想界限之外的,都表明选择项有别,处于理想界外的选择点越多,这种差别越大。
附图3a是女干组对自己人格和他人人格的选择同女干组对理想人格的选择之比较。女干组的理想人格前六位选择项有四项同理想人格选择一样,两项不一样,多了侠义和实用,少了忠孝和气节。同前面已经比较过的各个组别相比,是一种相当坦率的理想选择;另外,女干组的前两项选择百分数,相比之下是很高的,仁爱项、进取项位于较高位置,而末位项的百分数又比较低,是在纵轴14的位置上。由各个理想选择点构成的理想人格选择区域看上去较壮观,选择点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很大,表明选择上的集中性和理想性比较强。
从对自己人格的选择看,理想选择中的首位项理智,在14项人格特质价值判断部分,我们曾经通过女干组对理智的高度肯定评价和对屈从的高度否定评价,分析过女干组的心理互补特点,她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感使她们有工作热情,有魄力,有潜力,有热望,但也有对优点发挥不当的问题,因此,在冷静下来时,她们更需要理智,更崇尚理智。在对理想人格的这一部分,对理智选择的高度集中,进一步证明了女干组对理智这项人格特质的肯定评价和崇尚,而在对自己人格的选择上,理智却退居第四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她们的坦诚。其余五项选择同理想人格选择比较,差异较小,即距离理想区域线比较近,忠孝项百分数较低。总之,女干组对自己人格选择和对理想人格选择之间既有明显的分离又有较明显的结合,分离之点突出了她们的理想性,结合之点突出了她们的实在性。分离和结合的同时存在,又表明了理想性和实在性之间的某种不统一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