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灵、自我和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26009
  • 作      者: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Mead,1863-1931),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毕业于美国奥伯林学院。1887年进哈佛大学深造。1888至1891年留学欧洲,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进修心理学、生理学和哲学。1891至1894年与杜威同时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结成密友。1894年随杜威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授,并一道加入美国实用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1904年杜威离开该校后接任哲学系主任,直至逝世。其教学声望卓著,但著述不多,其同事和学生在他死后将他的讲稿、速记稿和札记等加以编辑整理出版。主要著作有:《当代哲学》(1932)、《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19世纪思想运动》(1936)、《行动哲学》(1938)。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译经典049:心灵、自我和社会》是米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三十年的记录和总结,全面展示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米德从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以进化的观点论述了人的心灵和自我在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开创了在社会层面上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心理学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必须记住,姿态只存在于它与反应、与态度的关系之中。除非存在着这样的反应,否则,人们就不可能理解各种语词。语言根本不可能作为一组完全任意的、只依附于某些刺激的术语而出现。各种语词都是从某种社会性相互关系之中产生的。《格列佛游记》中曾经有一个故事谈到过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创造了一种机器--人人都可以把字母表上的字母以无数种组合方式机械地输入这台机器,然后,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便聚在一起,看看这些字母在机器的每一次循环操作之后是如何排列的;从理论上说,它们是有可能以一部《伊利亚特》、以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以其他某部巨著的形式出现的。存在于这种理论背后的假定可能是,各种符号都完全独立于我们所谓它们的意义而存在。这种假定是毫无根据的:除非存在着各种反应,否则,各种符号就不能存在。如果不存在对遇险的呼叫做出反应的倾向,这里也就不会存在求援的叫声。正是这些有意味的符号--从引发某种合作性反应之诸社会性刺激的子集(subset)的意义上说--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符号和这种反应都出于我们自己的本性,情况就是如此。就其作为而言,人类所取得的成功表现在他能够组织对某种作为社会活动之组成部分的符号的反应,因而他能够采取与他合作的另一个人的态度。正是这种成功使他获得了心灵。
    畜群的哨兵是这个畜群中对气味或者声音都比其他成员更加敏感的成员。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它会比其他成员先开始跑,而后者则出于某种成群奔跑的倾向而跟着它跑起来。这里存在着某种导致其他成员做出反映的社会性刺激--如果你们乐意,也可以说存在着某种姿态。第一个动物先闻到这种气味并且开始奔跑,而它的开始奔跑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则是一种刺激,使它们也开始奔跑。这些活动全都是外部的,这里不涉及任何心理过程。这个哨兵并不认为它自己是应当发出信号的个体;它只不过是在某个时刻开始奔跑并且因此而使其他动物也开始奔跑而已。但是,如果这个动物具有心灵,那么,它就会既发出一种信号,同时也采取对它做出反应的其他动物的态度。它就会知道它的信号意味着什么。一个大叫“着火了”的人,是能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导致他在其他人那里所导致的反应的。只要这个人能够采取其他人的态度--他们对着火的反应态度、他们相应的恐惧感,那么,针对他自己的呼叫的反应,就是某种使他的行为举止变成与其他人的行为举止相对照的心理事件的东西。①但是,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就畜群而言是在外部发生的事情,已经被输入了这个人的行为举止。这里虽然存在着同样的信号和同样的做出反应的倾向,但是,这个人不仅能够发生信号,而且还能够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唤起这种惊慌逃跑的态度;而通过导致这种态度,他就可以回顾他自己的呼叫倾向,并且能够抑制这种倾向了。在采取这整个群体的试图逃离危险的有组织的态度的过程中,他能够对他自己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与我们可以在他自己的行为举止中找到的针对他自己的刺激的反应,以及与他能够用来决定他自己的行为举止的姿态对话一样,都不是主观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译者引言: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概要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
第二节 态度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三节 姿态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四节 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第五节 平行论与“意识”的模糊性
第六节 行为主义的纲领

第二章 心灵
第七节 冯特与姿态概念
第八节 模仿与语言的起源
第九节 语音姿态与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节 思想,沟通和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一节 意义
第十二节 普遍性
第十三节 反思性智力的本性
第十四节 行为主义,华生主义和反思
第十五节 行为主义与心理平行论
第十六节 心灵与符号
第十七节 心灵与反应和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自我
第十八节 自我和有机体
第十九节 自我的发生背景
第二十节 玩耍,游戏和一般化的他人
第二十一节 自我和主观
第二十二节 “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三节 社会态度和物理世界
第二十四节 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第二十五节 作为自我之诸方面的“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六节 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第二十七节 “客我”和“主我”的贡献
第二十八节 突现性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第二十九节 个体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第四章 社会
第三十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和昆虫
第三十一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和脊椎动物
第三十二节 有机体、共同体和环境
第三十三节 思想和沟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
第三十四节 共同体和制度
第三十五节 “主我”和“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第三十六节 社会中的民主和普通性
第三十七节 有关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考虑
第三十八节 同情的本性
第三十九节 冲突和整合
第四十节 人格和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第四十一节 理想社会发展中的障碍和前景
第四十二节 概要和结论
补充性论文
作者著述年表
中译者后记
修订版附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