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的觉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305129
  • 作      者:
    嘎玛仁波切著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生不觉醒,活着就会"难上加难"。
  化解烦恼,喜悦生命,活佛教我们答案,教我们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嘎玛仁波切,(祖古颜班),1968年生。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族。自幼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又被宁玛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认证为玉札宁波之转世、噶陀寺祖师旦巴德协三大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现任宁玛巴昌列寺(位于马尔康)住持。著有《解惑之智》《佛法与生活》《妙离世间》《与心对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以期能得到说服自己的答案,却往往会无功而返。这时,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反过来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答案其实在我们身心中都可以找到。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诸多方面进行阐释,直指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让我们能解除心灵的烦恼,更为自在地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此过程中,若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的爱,则我们的成长可 能比较健康;若是我们所得到的关爱并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虚 伪的敷衍,抑或在富裕的环境中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的生命, 而无人在旁提供正确的指引协助时,我们的成长过程可能会不太健 全,会对往后的性格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虽然众生是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也都需要关怀,然而面 对随时都在改变的事物时,一样都会习惯性地执著自我,导致将一 切爱护、关怀的焦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行有余力时再扩及他人。 只要对自我的执著存在,对自己是理所当然地疼惜爱护,这是佛法 所说的“我执”。 在父母为我们取名字之后,我们便将这个名字当做是“我”,而 对一切与“我”有关联的对境产生执著,包括自己的肉体、亲人或 外在的事物。当别人与我们有所接触,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可 以带给“我”快乐,就会心生欢喜而贪恋,且会因为不满足而想拥 有更多;当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将有损于“我”的快乐时,就会产 生强烈不满的情绪,这就是嗔恨之心。 其实,对自己的爱护与关怀,无所谓对错,我们处于外在的二 元对立中,自然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 爱自己是正常现象,但是,若是将我们自认为的快乐或幸福强加在 别人身上(也许这不是有意识的期待,但潜意识里却希望借此达到 自己认定的理想境界),因而引起别人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作为 就是错误的。对自己的关怀,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将快 乐、幸福、平安等愿望实现在己身。 爱与嗔恨,这两者的分别相很难拿捏。为了表示爱,有时我们 会产生强烈的嗔恨,有时我们自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实际上却以 肢体动作或语言责骂的方式伤害了他。尤其是,我们常常以言语伤 人却无所警觉与节制,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语: “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他人之心碎万段。”伤害他人的事,身体 动作能做的有限,用言语却可无限延伸——只要不满意,我们就会 用恶毒的言语攻击、挑拨,或说绮语,让别人从快乐落人无明,渐 渐远离幸福。 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让爱或关怀掩饰了自己的私欲, 无法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让自己所付出的爱或关怀扭曲变形。 常有父母说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的学习能更上层楼, 最好是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名,能被录取到最优秀的学校。事实是, 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大家都希望得第一,不 可能都实现。适度关心子女是必须的,而过于执著,到最后其实所 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为是我们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预设 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样,对待家人或朋友,我们也常常自认为“我是为你好”,而 往往是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的作为 不如己意,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反感或怨气。这种关怀方式,似 乎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关怀自己。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 我们的关怀不但达不到预期,反而带来伤害。 你愿意对别人付出,必须先清楚自己是真的为他着想,还是为 了个人着想而去关怀他。当能够正确而清楚地分别这两种心态,我 们可以发觉:往往我们所谓的关怀别人都是以关怀自己为第一目的, 别人只是次要的考虑对象,而当我们首要目的达成后才会对别人付 出。对于这种关怀心态,我们必须以正知正念好好检视一番,以便 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正确的作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这种自我检视的习惯与分辨的能力,出家法 师也须如此。法师们常说“我要面对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这是种 很好的利他心态,但若没有清楚检视自己的动机,原本内在利益众 生的初发心有可能随着外在利他事业的不断向前运作,而被“自我” 善巧地蒙蔽转化,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如此一来,便与 世俗法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别人付出关怀时,不断地检视自己 的发心动机非常重要。 有些人外表长得斯斯文文,穿着干干净净,相貌又端庄,可常 有强烈的嫉妒心。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的脸蛋身材再好,别人也 不会赞美你,反而会批评你,说你的性格不好、脾气恶劣等等;只 有第一次见面时可能会给人一点表面的好印象,过后大家都忘了你 长得什么样子,只记得你让人厌恶。相对地,一个人不管他长得多 难看,只要有善良的慈悲心,虽然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很好,但是 慢慢地印象会愈来愈好,让人愈来愈喜欢,愈看愈顺眼。 只要有善心,在生命的道路上,在心中成佛的道路上,都会很 顺遂,前途平坦;如果带着恶念,做什么事都会不顺。宗喀巴大师 曾说过:“如果你有颗善心,那么见和道都是平坦的;要是你有恶劣 的嗔恨心,那么见和道都是凶恶的。”所以,善和恶的主要来源在于 心,而不是言语和行为,因为心是主导,言行则是配合心的意念来 行事的。 当然,如果一个人心地很善良,但常常嘴巴不饶人,也会让人 很讨厌。若有人对你说“我对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每次都对你恶 口相向,久而久之你也会讨厌这个人。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美丽的 心,同时也要改善我们的语言。佛陀教导我们该说的话语叫“善巧 语言”,也就是美好的语言。借由自己心念的转变,而改变自己的言 行;尽量让自己的言语和身体随着善良的心走,这样就避免伤害别 人。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伤害你。如果别人伤害 你一次,你对他不起嗔恨心,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他会很愧疚的; 而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一次,你反过来伤害他一次,对方又来伤害你, 像这样冤冤相报,就像古人讲的“何时了”啊!P7-10
展开
目录
卷 壹
人间浮世绘
因果不定时地回旋。前生杀生、抢劫、伤害别人、欺骗别人等等所带来的业力,今生就会受到恶果。前世的因带来今生的果,今生的因果是轮回痛苦与快乐的来源。
我们的前生今世
打开心扉,快乐生活
设身处地去爱
修身养性秘诀
不伤人就是行善
唯有业随身
社会怪相剖析
“孝”字当头就是最好的修行
对儿女正确地爱
一次“深奥”的讲演
慈悲无二
乞丐的孩子
何处才得真安乐
露天里的小泥佛
人身暇满,修学无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