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承认报应是业报、自报,而不是通过上帝的奖惩来实现这一点说,慧远采取了印度佛教的说法,他根据佛教的业报说,提出“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主张报由于业,业必得报。在运用报应理论去解释现实人生问题时,慧远的“三报论”很富有圆融性。慧远日:“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干生然后乃受。”此一“三报说”对于解释社会人生问题,特别对于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是一种颇为圆滑的理论。例如,《三报论》日:“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也就是说今生之业不一定今生得报,因而今生之祸福殃庆,不一定就是今生之业所致,而可能是前生乃至百生干生前的行业的报应。基于这一理论,慧远进一步指出:世人所以“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全是由于“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中土传统的报应说所以缺乏说服力,也正因为多囿于视听、经验,而缺少这种视听之外的玄想和论说,故此说实可补中土报应之“局限”,而为佛教思想争取地盘和徒众。实际上,慧远的“三报论”在一定范围内比他的“法性论”更有影响,作用更大。因为“体极为宗”的思想固然可以使一些文人名士从“反本”中得到解脱,但对于更广大的平民群众来说,则更想通过今生今世的奉佛修行,以图来生来世能有个好的报应(能成佛当然更好)。
……
展开
——《光明日报》
赖永海同志的《中国佛性论》阐述了中国佛学中关于佛性的学说,详细论证其源流演变,取材广博,分析细密,确有独到之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中,对于一个专门问题进行如此详细的研讨尚属罕见。
——张岱年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它尤其具有着广泛的作用。可是,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以此为专题而进行研究。本论文则对“佛性”论作了专门研究,确是有开拓性的。作者独立思考,深入探索,既不因袭旧说,更不苟同他人,颇多创见,甚为难得。
——郭朋
《中国佛性论》的第一点特色是,大陆学者在佛教研究中首次针对专题进行精细的纯学术探讨,是水平很高而严谨的学术论著。第二点特色是,赖氏能环绕着佛性论这个中国佛学的中心课题讨论早期的法性论与真神论,本有说与始有说,(天台)性具论与(华严)性起论,慧能的顿悟禅与后期禅宗发展,自力(禅)与他力(净土)等等直接间接有关的论题,广引佛教经论予以诠释与论证,而讨论的顺序有条有理,文笔亦极畅通达意,乃属上乘之作。……任氏(继愈)称赞赖永海“这部书有首创的功绩”,实非过言。
——傅伟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