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心
所谓慈善,其实就是无条件关爱一切众生。在这方面,有钱的人可以作物质上的支持,而没有钱的人,则应发起一分爱心。我们虽不要求世界上所有人都变成比尔?盖茨、巴菲特,但至少也应效仿特蕾莎修女,先从身边的众生关心起。
然而,如今不少人认为,慈善只是有钱人的消遣,跟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没多大关系,故对这方面不闻不问、从不关注。这种观念是错误。对此,我常想起一个非常难忘的故事: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自己的庄园举行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晚宴将要开始时,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瓷罐。保安见状,拦住了这一老一小,请她们出示请柬,否则不能进去。
小女孩说,她从电视上知道这里要为非洲儿童举行慈善活动,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就把自己储钱罐里的钱都拿来了,想全部捐给他们。保安却仍以没有请柬为由,拒绝她们入内,并说这种场合不太适合她们。
小女孩问道:“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吗?”她的话让保安愣住了。见自己实在无法进去,小女孩就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保安,请求道:“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
正在此时,旁边突然有位老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他,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
后来,这场慈善晚宴的主题改为:“慈善不是钱,是心。”当天的主角并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这仅仅捐出30多美元的小女孩,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参与慈善,这并非仅仅是有钱人的专利。在此问题上,李连杰的“壹基金”就做得非常好,他号召每人一个月捐一元钱,或者做一个小时的义工,如此一来,只要有颗善良的心,谁都可以参与到其中。
真正的财富
第一、人生的价值是利益众生,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弟子问答录》中讲过:“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世间上其他事的意义都不大,唯有利益众生是最无上的,这是佛陀极其欢喜的事。如《华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假设能让众生得到快乐,我们的功德资粮自然会增上。因此,希望大家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为众生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第二、世界上什么都不珍贵,只有生命最珍贵。每个人在遇到生命危险时,若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付出一切财物、地位、名声也愿意。而这样宝贵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拥有,其它众生也拥有。为了平等维护众生的生命,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尽量放生,《梵网经》也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世间上所有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以慈悲心来放生的话,这个功德极其广大。
在汉传佛教中,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印光大师等无数大德都提倡放生;在藏传佛教中,全知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诸大成就者,也将大量精力用于放生,并救护了无量无边的生命。所以,大家平时若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放生,此举十分有意义。哪怕你一个月或一年中,放一条鱼、一只鸟,此功德也不可思议。
这是我在放生时的一种体会、一种感觉。如果我们积极参与放生,不但所放的众生会获得快乐,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平衡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会起到良性作用。因此,大家应当关爱所有的生命,就算是一条鱼、一只鸟,也要尽量放生。
第三、学习佛法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在藏地,大多数人从小就信仰佛教,我也学佛二三十年了,在此过程中,自己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快乐、幸福,从外境上很难以得到,即使你拥有房屋、家庭、地位、财产,也不一定非常快乐。只有内心中有一分看破、自在、宁静,快乐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所以,我希望大家要从内心中寻找快乐,物质上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可以,不要欲望特别大,贪图过多的外在财富。
当今人们的身心不健康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物质条件相当不错。虽然人们常认为“现在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不快”,诸如此类有许多想法,但跟19世纪、20世纪比起来,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尽管如此,与此极不协调的是,人们的内心却日益苍白、贫瘠,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中,大家对精神领域的渴求,其实远远超过物质所能带来的满足。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给一个人10万块乃至100万,他不珍惜的话,很快就会挥霍一空,但你若从思想上给他传授一个非常有用的知识,那么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个谁也抢不走、盗不走,永远都能带来无边的利益。
现今21世纪,跟二十年前相比,衣食住行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在各种压力的强势侵袭下,大多数人都处于“过劳”状态。据2009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披露,北京、上海等十余个大城市里,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不到3%。而且调查显示,白领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买房供房、父母健康、孩子教育、情感婚姻。这就像四座大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感受不到任何的自在、安乐。
前不久在我家乡,有一群六年级的小学生毕业时,他们兴奋地说:“我们再也不用排队了,可以到更高的学校去了。”我开玩笑道:“你们越上去的时候,越会觉得前面的压力大。”确实,在座的诸位成年人,现在虽然不用读书、不用排队了,可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你们所感受的痛苦比排队还要大。
2010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对中国公务员群体和城市白领人群,展开了一项健康调查。调查表明,超过88%的人认为自己处在或接近“过劳”状态,而且精神压抑、特别烦躁,缺乏快乐感和满足感。尽管人们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最有意义、令人快乐,但是真正去观察时,实际上他们一个个苦不堪言,疲惫不堪。
所以,现在城市里的人,大多数身心都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一是因为劳累过度,二是欲望强盛,三是生活没有规律。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今精神类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精神疾病,而且中国每年因精神问题自杀者高达20万人,这个数据真的相当可怕!
佛教如何营造身心健康
1、树立信仰的必要性
若要治疗这些心理疾病,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种信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精神压力较低,社交关系活跃,饮食习惯健康,因而身心比较健康;反之则有损健康。
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也认为,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与信仰的衰落有很大关系。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文中说:“在科学极其发达的当今时代,人类的思想极不健全,此时就需要一种宗教信仰。而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的心理疗法最为殊胜,包括坐禅、祈祷、诵经、念咒等修行方式,被认为对治疗心理疾病有颇佳疗效,并被采用、改造为心理疗法。”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着重是强调佛教可以息灭现代人的痛苦。如果没有它,即使你拥有财富地位、事业成功,可是身体日益疲累不堪,心里始终充满苦恼、不满足,那有再多的钱也没用。
什么是正确的信仰
在座从事科学的工作者,若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在创新科学技术时,就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不然,一个人若时时刻刻为了自我,以此心态做任何一件事,这个后果都相当可怕。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大多数食物含有毒素?为什么许多医院、学校都在为了钱而奔波?……就是因为人们不懂善恶因果。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人心理的不健康,实际上远远超过身体疾病。
也许有人提出疑惑:“如果真是善恶有报,那我如今做了善事,为什么还不现前善果?”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你做善事是“因”,得快乐是“果”,“因”和“果”之间一定要有时间的间隔。比方说,农民在春天种庄稼,到了秋天才会收割,不可能今天刚播种子,明天就丰收果实。同样,我们今生所造的恶业或善业,下一世、再下一世乃至许多世后才会成熟。而这些业正如佛陀在《百业经》中所言,既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山河大地,也不会中间无缘无故消亡,必定要成熟于自己的相续。因此,一个人不论造了什么业,百千万劫也不会毁灭,最终一定会自作自受。
这样的道理,是佛教的因果观,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观。每个人若能认识到这一点,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更灿烂。然而,如今的世间上,真正相信因果、一心为众生的人,的的确确比较少。或许我这样一说,大家就觉得太悲观,但了解真相的人都明白,在光明辉煌的背后,现在还隐藏着许多黑暗的阴影。那么这些阴影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们不相信因果。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感情、财物、房屋、地位、名声、权势等虚妄的东西,有强烈的实执,始终被执著束缚着,从而产生各种苦恼。萨绕哈巴尊者曾言:“贪执纵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也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实执。如今不少人受到一点点打击,就选择自杀,其实在佛教徒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缘生则聚,缘灭则散,这些完全是正常现象。
其实,有信仰的佛教徒,平时对好的方面考虑过,对不好的方面,诸如死亡、生病、衰老、破产等,也已深思熟虑过,故而在灾难面前,他们显得异常勇敢、坚强。由此可见,心理的调节,远远胜过药物的治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算身体遭遇再大的不幸,自己也很容易调整过来。
藏传佛教的养生之道
1、调心
一个人身体失去健康,原因不外乎是终日心神不安,患得患失。而佛教修行以调心为本,心态若调整平衡了,身体自然就会好。
在藏地,有不计其数的经论续部,但其核心内容归摄而言,就是要先调心。而且藏地医学《四部续》中也说,所有疾病的来源,统统都是分别妄念。故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云:“分别大无明,能堕生死海,住无分别定,无垢如虚空。”
人一旦产生了贪嗔等执著分别,身心肯定不健康。比如你跟别人吵架了,那在好几天中,心里都会憋着火气,甚至晚上还会失眠。但如果你把心态调整好了,一切病就从根本上铲除了。汉地的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亦云:“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
所以,藏传佛教第一个养生之法,就是要调心。你们平时若过度劳累,心就应该当下放松,不要特别去执著,这样从中可以获得自在、快乐,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健康。
2、调饮食
现在世间的大多数人,饮食特别没规律:要么吃饭不定时,要么吃得太多,要么吃得太少,这都对身体极为不利。所以,佛陀在《毗奈耶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说,吃东西不能过饱、不能过少,也不能没有固定时间。包括食物不宜过于厚味,太辣、太咸、太麻都会刺激身体,一般来讲,素食是最适合的。
有些人认为:“吃素的话,身体实在受不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人,他就口口声声说:“一个人最好是吃肉,否则,像牦牛一样吃草,怎么能保证身体健康?”我开玩笑地回答:“牛肉的来源也是草啊!牦牛是直接吃草,而你只不过在间接吃草,所以吃素不会没有营养,也不会有损健康。”
肉食看似对身体有利,但实际上,现在西方许多医学家、人道主义者都提倡吃素,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而是从健康角度出发,这些人认为,人类不适合吃过多肉类,不然,整个五脏六腑都受不了。所以,素食不但是不造恶业的清净食物,而且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很大利益。
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倘若一味地征服自然、残害生灵,只会破坏生态平衡,到头来令人类濒于困境。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并不考虑这一点,他们成天只顾自己,从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空间。
所以,我们一定要高瞻远瞩,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家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懂得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要知道,大自然中生存的动物,都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食物。
3、调睡眠
人们劳力、劳心之后,必须要休息以恢复体力,而睡眠,则是最常见的休息方式。一个人平时睡眠要有节制,过多就会精神困昧,过少也不能恢复体力。有些人刚学佛时特别精进,天天熬夜,一点都不睡,这对健康非常不利;而有些人又睡得太厉害,每天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睡觉,这样对身体更有危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人的寿命息息相关。美国心脏病专家海大卫从1966开始,针对40到80岁的男女,发出了80万份调查表。两年后他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睡眠过多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因此,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
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应该适度睡眠。在佛教中,一般要求初夜、后夜精进修行,只有中夜方可睡觉。可是大城市里的人,几乎与此完全相反,他们是初夜、中夜特别清醒,直到后夜才开始睡,然后第二天九、十点钟才起床,如此昼夜颠倒对身体极为不利。
其实,最合理的睡眠时间,应该是晚上10点到早上5点。若能在此期间安睡,不但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对自己的修行也有帮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日月的运行跟人体的气脉运行有一定关系,倘若你长期昼夜颠倒、劳累过度,势必会对气脉有损。因此,每天若能在中夜放下一切,安心入眠,早晨也尽量起早,这对身体健康是最好的。但是,大城市里的人,现在恐怕很难做到。
4、调息
调息得宜,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藏传佛教中有很多调息之法,譬如先观一个文字(如藏文“阿”或“舍”等),之后观想它缓慢地随呼而出、随吸而入,这样通过反复呼吸,对身体特别有帮助。尤其是你早上起来时,从鼻孔里慢慢地出气,又慢慢地吸气,或者发出“哈—哈—”的声音排除垢气,这样多次下来,对身心的调节十分有利。《黄帝内经》中也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心如果安了,真气存在于内,气脉运行正常,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能力,外在的病邪便不会有可乘之机。
5、调身
调身指端正身体的姿势,可以坐禅,也可以运动。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佛教并不这样认为,如果你只有“动”而没有“静”,寿命不一定会延长。其实静心息虑、凝神内守,也能极大地调动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比如汉地的虚云老和尚、清定上师,他们虽然衣食俭朴,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由于喜欢静坐禅修,故而能尽享天年。因此,“动”与“静”相结合,才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特点。
在身体的运动中,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磕头。磕头是一种全身心的锻炼,不仅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每天若能磕一百个头,久而久之,身体也会逐渐健壮,不容易衰老。所以,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哪怕一天只磕三个头,也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大家有时间的话,早上起来最好能坐坐禅。倘若你实在不会,也可以在前面观想释迦牟尼佛,然后闭着眼睛坐一会儿,再观想一下佛陀,再坐一会儿……如果连这个都不会,则可什么都不想,让心静下来,坐两三分钟乃至半个小时。这样闭目养神,稍微休息一下,令脉络中的气运行正常,其实也是一种坐禅,对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利益。
当然,以上所讲的“调五事”,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利他心,这是最重要的窍诀。假如你平时自私自利,那不管怎么样保养,也只能带来痛苦;反之,倘若你的心态都是帮助别人,则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大压力,即使你所做的事情不成功,心也会时时处于快乐之中,绝不会焦躁不安、怨天尤人。
佛教的道理:无常
前段时间在我家乡,有一群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离开母校之前,我带他们和老师去草原上玩了一天。当时,好多孩子一想到自己将要离开,就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说:“这没什么可哭的。我跟你们讲个佛教道理吧,它虽然看似特别简单,但实际上意义很深奥。这就是《贤愚经》中所说的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这是什么意思呢?
聚际必散:今天我们集聚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定会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终有一天会分散。比如两个人原本感情非常好,但不到几年就离婚了;一家人在一起本来很快乐,可没隔多久却各奔东西了。倘若你懂得佛陀所讲的这个道理,到时候就不会特别痛苦了。
积际必尽: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怨敌抢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懂得佛理的人,并不会抱怨老天不公平。
生际必死:人既有出生,就迟早会死亡。明白这一点的佛教徒,不管死亡降临到自己还是家人头上,都可以坦然面对,根本不会认为人永远不死,非要求医生想办法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要知道,在这个世间上,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是有生而不死的。
高际必堕: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经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会堕下来。包括一些雄伟的高楼大厦,终究也会变成一堆废墟,这就是无常的必然规律。
这个道理,大家或许觉得简单,但等你以后在人生中遇到这些现象时,若能想起这个教言,肯定会有很大帮助。假如你记性不太好,这些教言记不住,那还是要把它写在日记本上……”当时我是这样跟他们讲的。
我常碰到一些大城市里的人,他们对佛教的道理了解之后,一旦发生猝不及防的违缘,就有面对的勇气、面对的能力。否则,《中观四百论》里也说了,大人物有大的痛苦,小人物有小的痛苦,整个世间都离不开痛苦。有些人表面上吃得好、穿得好,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豪华洋房,世人看了非常羡慕,但他们内心若没有调节能力,实际上是不会快乐的。
包括出家人也是如此。假如你对佛法有实修实证,那么遇到任何事,都会非常潇洒自在,根本不会耿耿于怀;但如果你没有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不要说把头发剃了,就算把耳朵、鼻子都割了,内心的执著也丝毫无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