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日参佛一世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102437
  • 作      者:
    洪丕谟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佛学本身蕴含着精深博大的修行禅理,但却又切切实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作者洪丕谟试图通过《一日参佛一世缘》一书,用最通俗简洁的文字,向我们述说最朴实的佛学理念。全书共分成六篇,包括佛教世界观的异彩斑斓、古今佛家成道者的大智慧、佛法修行、禅的旨趣以及佛教与人生等,作者予佛理与日常生活,让读者在轻松简单的氛围感受佛学的智慧和精华。
展开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着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日参佛一世缘》,解读我们每个普通人身边的佛学理念。予佛理禅趣于浅显易懂的文字当中,点滴时间即可获得生活智慧。《一日参佛一世缘》原名《中国佛门的大智慧》,1991年首版后不断重印,成为洪丕谟先生佛学着作的代表之作。此次再版纪念其问世二十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
    每当人们踏进寺庙,总可看到香烟缭绕,是信徒们在叩头跪拜,祈求菩萨的保佑;又时常可以看到,僧众们仪态整肃,鹄立佛前,木鱼钟磬,一时齐鸣,是堂上在做功课、佛事了。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着自己的教主——佛;教职人员——僧伽;宗教仪式——功课佛事;宗教活动园地——佛寺古庙;宗教清规——具足戒;宗教典籍——《大藏经》;宗教信徒——男女居士。
    然而,佛教也有和其他宗教不尽相同的地方。比如,各种宗教都有自己崇拜的神,而佛教则可以说是有神,也可以说是无神,这点我在其他篇章中会加以交代。再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已和儒、道及其他文化彼此交融,各自完善,并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多姿多彩的佛教哲学。
    在这方面,章太炎的看法是,佛法理应只和哲学家为同聚,而不和宗教家为同聚。我们看他的理由,自属振振有词,不为没有见地。他说:
    试看佛陀、菩提这种名号,译来原是“觉”字。般若译来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要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佛法的高处……只是发明真如的见解,必要实证真如;发明如来藏的见解,必要证实如来藏。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由此,章太炎老夫子纵笔直下,大声疾呼:“若晓得佛法本来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纵使未能趣(趋)入实证一途,在哲学的理论上,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见光明。”
    章老夫子把佛法看成是哲学,认为研究佛法,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得光明,自然属于彻悟的智者之言;但另一方面,佛教毕竟有着它的宗教仪规和出家徒众,只谈佛法,闭口不谈佛教,未免偏颇。
    有趣的是,他还对“支那佛法”有过这样的阐述,认为佛法传进中国以后,分为天台、华严两宗。天台宗据《法华经》,华严宗据《华严经》。这两部经典,意趣本就不很明白,两宗的开山祖师智者、法藏两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随便附会,并且暗取老子、庄子的旧说,用以阐明佛法,最后得出结论:“唯有把佛与老、庄合,这才是……救时应务的良法。”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学理
    关于章老夫子后面这种说法,我们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他的这种说法,终究只代表他自己。我们不是说要“百家争鸣”吗?
    然而,章老夫子毕竟也自有他精妙绝伦的地方。他在《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一文中就曾这样提出:
    佛法原说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实?明明说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便礼佛、念佛等事,总是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并不在心外求佛。
    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佛教徒真正懂得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向心上求佛,不向心外求佛的道理,但这丝毫也无损于佛法作为一门哲学透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佛教,是宗教;作为佛法,是哲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宗教可以慰藉寻常的平民百姓,哲理可以启迪较高层次的文人学者。说句俏皮话,大概这也可算是佛门因材施教,普度众生的两手吧!
    我们平时读书求知,为人处世,何不也试着学两手呢?如果可能的话。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
    作为佛教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大千世界”全称“三千大千世界”。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先从“世界”谈起。“世界”这词,梵语写作Lokadh tu,含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分开来说,“世”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迁流,“界”为东、西、南、北四方上下的方位空间。现代物理相对论有所谓“四维空间”的说法,“四维空间”通常所指,就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客观存在空间),再加上时间的合称。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佛教观察世界的深邃洞察力和独到思维而深深折服。我们且看《楞严经》第四卷中是怎样为“世界”下定义的:“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然而平时所指,则又多半偏重于“界”,即偏重于空间的含义。
    佛门认为,世界又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不同,而这些世界,又以小世界为基本的组成单位。何谓“小世界”呢?佛典《长阿含经》等典籍的说法是: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四周有山海回环的四大部洲,同时并以铁围山作为外廓,就是所谓的“小世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大致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明白了何谓“小世界”,我们就不难进而对“三千大千世界”作出清晰的解释了。宋代道诚《释氏要览?界趣》指出,一千个小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要积累小、中、大三种“千世界”后方能形成,所以才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这就是所说的“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1000X1000X1000积累下来的结果,一个“大千世界”就包含了十亿个小世界,正如《法华经?如来筹量品》所说:“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现在,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天体望远镜的可测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而徜徉远涉于广泛的仙女座星云、麦哲伦星云、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河外星系。使人惊叹的是,这些河外星系,亦称“河外星云”的总数,据目前统测的结果,其数目正好也是十亿个左右,与佛经所述“三千大千世界”包含的十亿个小世界的数目,竟是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是个旷古奇迹或万世难以剖解的谜!
    妙在佛教对于天体宇宙认识的睿智,还和“自心现作”的独到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无与伦比的瑰丽浪漫色彩。佛教典籍《涅槃经?四相品》说,佛菩萨“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如本无异”。为此,唐柳宗元《法门寺石门精室三十韵诗》说:“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华严经?梵行品》则反复阐述“世界”空间的“涉入平等”:“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说世界。”又说:“十方世界不可说,一念周行无不尽。”可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是佛法广大的妙用。
    使人尤感兴趣的是,佛经在对天体宇宙作如此深邃洞察的同时,还在“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一语中,透露了外星人的存在。是佛门瑰异现象的偶然巧合,还是早就独具只眼,的的确确在几千年前就已发现了外星人的存在?这也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有待揭开的难解的谜。
    当然,这里也还不能排除佛经“大胆假设”的智慧之光。我们是崇尚拿来主义的,既然佛门早就打破思想束缚,在众多的佛经里作着多种多样的“大胆假设”,那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何以反倒变得谨小慎微,处处显得缩手缩脚呢?
    打开你的思维之窗,让佛光也照一照吧,如果确实有助于你拓展思维的话。
    3 有神还是无神
    或许你将认为提这个问题很可笑。凡宗教都是有神论者,若说佛教无神,那全国各地的寺庙里,人们还要焚香点烛,顶礼膜拜干吗?不就是图个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是神。
    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按照《辞海》解释,神就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如果用这把标尺衡量,可以这样认为:佛教具有有神无神的两重性,或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神论。
    说佛教有神,是因为遍布宇宙十方世间的,非但有过去、现今、未来“竖三世佛”,中央、西方、东方“横三世佛”,亦且有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方佛”。而一般信徒对于佛菩萨的顶礼膜拜,也都基于有神,神能主宰改变物质世界,使祈求者消灾增福这一立场。
    然而,若再进一步从教义上探求,则又基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并且还是非常彻底的无神论者。1987年《法音》第2期有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贾居士说:“佛教则认为一切法众缘所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或消灭的。在这一规律面前是万法平等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佛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不能掌握人的命运,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佛之所以成其为佛,正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断惑证真才成佛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界上一切有情都可以遵循这个规律达到与佛平等的地位。至于佛典上所说的众多鬼神等,都是属于众生一类,与我们人类一样,依所作之善恶而决定其升沉苦乐之依、正二报。”贾居士根据佛教教义,不承认世界上有造物主,有管理、主宰世界的神的存在,可谓深入浅出。试想,佛门既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因果缘起、万法平等的规律,主张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断惑除业,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只要自己弃恶从善,回头是岸,一心一意地多做有利于国家他人的事,便可获得一个好的结局,也就自然十分在理了。否则坏事做尽,恶有恶报,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作自受的问题,与佛何干?为此,贾居士得出结论:“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他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
    贾居士对佛教无神论的精彩论述,我们可从佛典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典籍中找到有力的印证。书中佛告善现说:“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否?”
    善现回答:“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
    佛又对具寿善现说:“善言,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经文表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果心中安着种种分别的识、相去看佛,那就不能真正见佛了。
    然而,毕竟因为经文深奥,还是丹霞烧佛、呵佛骂祖等佛门公案能够说明问题。
    一次,丹霞禅师来到洛东慧林寺,其时正好遇上天气大寒,于是丹霞便在殿中焚烧木佛取暖。院主看到丹霞如此行为,当即呵责道:“云何得烧我木佛?”丹霞以杖拨灰,笃悠悠地回答:“吾烧取舍利。”院主闻言,又批评他说:“木佛安有舍利?”丹霞听院主这样一说,便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紧逼说:“既然木佛没有舍利,那为什么又要责备我呢?要是能够再拿两尊佛像让我烧着取暖,岂不更好?”
    故事说明,在丹霞眼里,佛菩萨作为主宰世间一切的神的象征是根本不存在的,至多也只不过是尊可以随意处置的偶像而已。
    再如呵佛骂祖。当年药山禅师看到遵布和尚正在洗佛,于是问他说:“这个木佛听凭你洗,还说得那个真佛吗?”和尚回答:“把这个真佛也拿了来。”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你能拿来,真佛同样也可以洗。
    既有偶像,以作为维系世人对佛菩萨信仰的一种中介,又倡导因果缘起学说,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广大,佛门大智慧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这里,你将得到什么启发呢?若从你平时最尊奉的偶像着手进行理性的解剖,这样一来,或许你的思想将由此而得到一次新的解放,你的思维之花将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你对世界的认识将显得愈发深邃精湛。
    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正是这样?
    ……
展开
目录
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
3 有神还是无神
4 四大皆空
5 人命在呼吸之间
6 苦、集、灭、道"四圣谛"
7 烦恼即菩提
8 普度众生
9 聚沙为佛塔
10 盲人摸象
1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2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13 佛教的现代智慧

第2篇 佛菩萨和古今佛学家的智慧
14 佛祖降魔成道
15 阿难和摩登女
16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17 五十三参成佛道
18 弥勒菩萨的慈颜和大肚
19 僧肇"非有非无"的思辨智慧
20 智永和尚苦习书法的启迪
21 慧可立雪断臂
22 惠能大师卓然超群的"禅不在坐"思想
23 "六相圆融"和金狮子
24 太虚大师"学佛先从做人起"
25 杨度说"我即是佛"

第3篇 佛法与修行
26 "黄叶止啼"的妙用
27 "化城"的光环
28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29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30 困扰来于自身
31 牧牛制心
32 平常心是道
33 "四摄",生活中朴实的修行法门
34 "布施"度悭贪
35 "持戒"度毁犯
36 "忍辱"度嗔恨
37 "精进"度懈怠
38 "智慧"度愚痴
39 "禅定"度散乱
40 "定慧双修"和"福慧双修"
41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4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3 忏悔净心灵
44 诸法无我得解脱
45 心灵救济的不二法门
46 修习中的理性智慧

第4篇 禅的旨趣
47 禅波罗蜜
48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49 达摩面壁祖师禅
50 "风幡"的典故
51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52 顿悟和见性成佛
53 磨砖与禅
54 骑驴觅驴但可笑
55 众中惊倒野狐禅
56 庭前柏树子
57 当头棒喝
58 一字禅和无字禅
59 参寥不是老婆禅
60 枯木龙吟真见道
61 一丝不挂且逢场
62 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63 茶禅一味飏家风

第5篇 佛教与人生
64 目标相同路不同
65 痴人说梦和梦中说梦
66 以欲牵钩法
67 方便风开智慧花
68 晨钟暮鼓发深省
69 做天和尚撞天钟
70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71 无求便是安心法
72 对于魔的看透
73 "明"与"无明"
74 不必为周围舆论自寻烦恼
75 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76 济公活佛圣训
77 滴水和尚
78 明月清风,粗茶淡饭式的享受
79 也无风雨也无晴
80 春在枝头已十分
81 打破生死关
82 一失人生,万劫不复
83 护生--人类文明的标志
84 佛门的道德规范

第6篇 中国佛教文化的智光
85 《佛说阿弥陀经》与科学幻想
86 佛法的医疗智光
87 六字大明咒
88 素食和健康长寿
89 禅宗智慧和诗歌创作
90 佛经譬喻的妙用
91 天教水墨画罗汉
92 禅宗精神与写意水墨画
93 禅与书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