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
每当人们踏进寺庙,总可看到香烟缭绕,是信徒们在叩头跪拜,祈求菩萨的保佑;又时常可以看到,僧众们仪态整肃,鹄立佛前,木鱼钟磬,一时齐鸣,是堂上在做功课、佛事了。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着自己的教主——佛;教职人员——僧伽;宗教仪式——功课佛事;宗教活动园地——佛寺古庙;宗教清规——具足戒;宗教典籍——《大藏经》;宗教信徒——男女居士。
然而,佛教也有和其他宗教不尽相同的地方。比如,各种宗教都有自己崇拜的神,而佛教则可以说是有神,也可以说是无神,这点我在其他篇章中会加以交代。再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已和儒、道及其他文化彼此交融,各自完善,并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多姿多彩的佛教哲学。
在这方面,章太炎的看法是,佛法理应只和哲学家为同聚,而不和宗教家为同聚。我们看他的理由,自属振振有词,不为没有见地。他说:
试看佛陀、菩提这种名号,译来原是“觉”字。般若译来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要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佛法的高处……只是发明真如的见解,必要实证真如;发明如来藏的见解,必要证实如来藏。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由此,章太炎老夫子纵笔直下,大声疾呼:“若晓得佛法本来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纵使未能趣(趋)入实证一途,在哲学的理论上,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见光明。”
章老夫子把佛法看成是哲学,认为研究佛法,必定可以脱除障碍,获得光明,自然属于彻悟的智者之言;但另一方面,佛教毕竟有着它的宗教仪规和出家徒众,只谈佛法,闭口不谈佛教,未免偏颇。
有趣的是,他还对“支那佛法”有过这样的阐述,认为佛法传进中国以后,分为天台、华严两宗。天台宗据《法华经》,华严宗据《华严经》。这两部经典,意趣本就不很明白,两宗的开山祖师智者、法藏两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随便附会,并且暗取老子、庄子的旧说,用以阐明佛法,最后得出结论:“唯有把佛与老、庄合,这才是……救时应务的良法。”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学理
关于章老夫子后面这种说法,我们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他的这种说法,终究只代表他自己。我们不是说要“百家争鸣”吗?
然而,章老夫子毕竟也自有他精妙绝伦的地方。他在《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一文中就曾这样提出:
佛法原说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实?明明说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便礼佛、念佛等事,总是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并不在心外求佛。
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佛教徒真正懂得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向心上求佛,不向心外求佛的道理,但这丝毫也无损于佛法作为一门哲学透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佛教,是宗教;作为佛法,是哲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宗教可以慰藉寻常的平民百姓,哲理可以启迪较高层次的文人学者。说句俏皮话,大概这也可算是佛门因材施教,普度众生的两手吧!
我们平时读书求知,为人处世,何不也试着学两手呢?如果可能的话。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
作为佛教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大千世界”全称“三千大千世界”。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先从“世界”谈起。“世界”这词,梵语写作Lokadh tu,含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分开来说,“世”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迁流,“界”为东、西、南、北四方上下的方位空间。现代物理相对论有所谓“四维空间”的说法,“四维空间”通常所指,就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客观存在空间),再加上时间的合称。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佛教观察世界的深邃洞察力和独到思维而深深折服。我们且看《楞严经》第四卷中是怎样为“世界”下定义的:“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然而平时所指,则又多半偏重于“界”,即偏重于空间的含义。
佛门认为,世界又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不同,而这些世界,又以小世界为基本的组成单位。何谓“小世界”呢?佛典《长阿含经》等典籍的说法是: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四周有山海回环的四大部洲,同时并以铁围山作为外廓,就是所谓的“小世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大致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明白了何谓“小世界”,我们就不难进而对“三千大千世界”作出清晰的解释了。宋代道诚《释氏要览?界趣》指出,一千个小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累积起来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要积累小、中、大三种“千世界”后方能形成,所以才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这就是所说的“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1000X1000X1000积累下来的结果,一个“大千世界”就包含了十亿个小世界,正如《法华经?如来筹量品》所说:“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现在,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天体望远镜的可测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而徜徉远涉于广泛的仙女座星云、麦哲伦星云、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河外星系。使人惊叹的是,这些河外星系,亦称“河外星云”的总数,据目前统测的结果,其数目正好也是十亿个左右,与佛经所述“三千大千世界”包含的十亿个小世界的数目,竟是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是个旷古奇迹或万世难以剖解的谜!
妙在佛教对于天体宇宙认识的睿智,还和“自心现作”的独到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无与伦比的瑰丽浪漫色彩。佛教典籍《涅槃经?四相品》说,佛菩萨“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如本无异”。为此,唐柳宗元《法门寺石门精室三十韵诗》说:“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华严经?梵行品》则反复阐述“世界”空间的“涉入平等”:“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说世界。”又说:“十方世界不可说,一念周行无不尽。”可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是佛法广大的妙用。
使人尤感兴趣的是,佛经在对天体宇宙作如此深邃洞察的同时,还在“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一语中,透露了外星人的存在。是佛门瑰异现象的偶然巧合,还是早就独具只眼,的的确确在几千年前就已发现了外星人的存在?这也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有待揭开的难解的谜。
当然,这里也还不能排除佛经“大胆假设”的智慧之光。我们是崇尚拿来主义的,既然佛门早就打破思想束缚,在众多的佛经里作着多种多样的“大胆假设”,那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何以反倒变得谨小慎微,处处显得缩手缩脚呢?
打开你的思维之窗,让佛光也照一照吧,如果确实有助于你拓展思维的话。
3 有神还是无神
或许你将认为提这个问题很可笑。凡宗教都是有神论者,若说佛教无神,那全国各地的寺庙里,人们还要焚香点烛,顶礼膜拜干吗?不就是图个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是神。
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按照《辞海》解释,神就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如果用这把标尺衡量,可以这样认为:佛教具有有神无神的两重性,或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神论。
说佛教有神,是因为遍布宇宙十方世间的,非但有过去、现今、未来“竖三世佛”,中央、西方、东方“横三世佛”,亦且有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方佛”。而一般信徒对于佛菩萨的顶礼膜拜,也都基于有神,神能主宰改变物质世界,使祈求者消灾增福这一立场。
然而,若再进一步从教义上探求,则又基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并且还是非常彻底的无神论者。1987年《法音》第2期有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贾居士说:“佛教则认为一切法众缘所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或消灭的。在这一规律面前是万法平等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佛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不能掌握人的命运,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佛之所以成其为佛,正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断惑证真才成佛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界上一切有情都可以遵循这个规律达到与佛平等的地位。至于佛典上所说的众多鬼神等,都是属于众生一类,与我们人类一样,依所作之善恶而决定其升沉苦乐之依、正二报。”贾居士根据佛教教义,不承认世界上有造物主,有管理、主宰世界的神的存在,可谓深入浅出。试想,佛门既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因果缘起、万法平等的规律,主张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断惑除业,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只要自己弃恶从善,回头是岸,一心一意地多做有利于国家他人的事,便可获得一个好的结局,也就自然十分在理了。否则坏事做尽,恶有恶报,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作自受的问题,与佛何干?为此,贾居士得出结论:“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他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
贾居士对佛教无神论的精彩论述,我们可从佛典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典籍中找到有力的印证。书中佛告善现说:“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否?”
善现回答:“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
佛又对具寿善现说:“善言,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经文表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果心中安着种种分别的识、相去看佛,那就不能真正见佛了。
然而,毕竟因为经文深奥,还是丹霞烧佛、呵佛骂祖等佛门公案能够说明问题。
一次,丹霞禅师来到洛东慧林寺,其时正好遇上天气大寒,于是丹霞便在殿中焚烧木佛取暖。院主看到丹霞如此行为,当即呵责道:“云何得烧我木佛?”丹霞以杖拨灰,笃悠悠地回答:“吾烧取舍利。”院主闻言,又批评他说:“木佛安有舍利?”丹霞听院主这样一说,便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紧逼说:“既然木佛没有舍利,那为什么又要责备我呢?要是能够再拿两尊佛像让我烧着取暖,岂不更好?”
故事说明,在丹霞眼里,佛菩萨作为主宰世间一切的神的象征是根本不存在的,至多也只不过是尊可以随意处置的偶像而已。
再如呵佛骂祖。当年药山禅师看到遵布和尚正在洗佛,于是问他说:“这个木佛听凭你洗,还说得那个真佛吗?”和尚回答:“把这个真佛也拿了来。”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你能拿来,真佛同样也可以洗。
既有偶像,以作为维系世人对佛菩萨信仰的一种中介,又倡导因果缘起学说,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广大,佛门大智慧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这里,你将得到什么启发呢?若从你平时最尊奉的偶像着手进行理性的解剖,这样一来,或许你的思想将由此而得到一次新的解放,你的思维之花将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你对世界的认识将显得愈发深邃精湛。
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正是这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