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上帝总关照最优秀者的信念,根本就没有什么保证,经验表明事实恰好相反,“命运都是一样的:义人与恶人、好人与坏人”。当然,如果不再问为什么,还是可以尽量享受人生,算是有所获得,“快快乐乐地去吃你的饭,怀着高兴的心去喝你的酒,和你所爱的妻子享受人生”。
这篇完全不从道德出发的作品,一再被苦恼的抄写者们修订,每一位抄写者都被原作者的才情和智慧折服,因此无法否认作品整体的伟大,同时却又认为作品必须对后人起到道德教诲的作用。这样原作的思路就无可避免地逐渐隐去,作品被虔诚涂抹得面目全非,无论是否恰当。于是在“然后我看见恶人得以埋葬,归入坟墓;行正直的人却与圣地隔离,在城中被人遗忘”之后,出现了并不协调的安慰读者的话,“敬畏神的人,就是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的,必享福乐……恶人却没有福乐……因为他在神面前不存敬畏的心”。后文中让人沮丧的断言,“有义人行义反而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也由某个后来的编订者给加上了修正,“因为敬畏神的人,都必避免这两个极端”。
这些后来的编订者们有时候相当过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加入的道德教训,非常可能与原作机智幽默的愤世嫉俗,一往无前热爱生活的同时对生活的恶又洞若观火相比,后者的魅力会让读者根本就不去重视前者。
……
展开
——《耶利米书》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