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6489
  • 作      者:
    葛鲁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理事,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创建者,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专业的创建者,首任副院长和心理学系主任,被国内多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评审专家。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多项。学术建树包括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前提的反思,对心理学科学观的系统化探索: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理解;对理论心理学内涵和功能的全新探讨:对心理学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和手段的考察;推动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挖掘了中国本土心性心理学传统;建构了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涉及了“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对心理学资源进行了系统探索,涉及了“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引领了中国本土心理学全新的研究走向,确立了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在海内外深远的思想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成长的理念是对心理发展的理念的超越。理解和阐释人的心理变化和扩展,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突破现有心理发展研究的障碍,在理论框架上重构关于人的心理变化的解说,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超越心理发展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核心在于用心理成长的理念去替代心理发展的理念。这是考察人的心理行为变化的关键转换。新心性心理学会带来这种全新变革.使心理成长立足于本土的心性资源。这包括从关注成熟和发展转向关注成长和提升,从着重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心理和心性,从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强调心理的全面扩展,从着眼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着眼心理的纵向提升。这涉及到心理成长的基础、过程、目标、阻碍。心理成长的探索就在于依赖心理资源的存在、积累和挖掘,明确心理文化的基础、差异和沟通,考察心理生活的含义、扩展和丰满,探索心理环境的内容、建构和影响,确立心理科学的成熟、转换和蜕变。心理成长是创生的过程,是生成的存在、是创造的生成。心理成长是个体、群体、民族、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的建构、关系、演进、提升和质量。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是教育的成长与生活的成长。教育的成长是指人的心理成长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社会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在心理上成长和成熟起来。对于人的心理成长来说,教育是系统化的。因此,教育本身会在组织化和程式化的进程中,来确保接受教育的社会个体的心理成长。当然,这种心理成长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社会心理的系统化的成长。生活的成长则与之不同,生活的成长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是伴随着人的日常社会生活而来的自然化的过程。因此,生活本身会潜移默化地带来人的心理的改变,也会随机组合成人的心理的变化和发展。当然,教育和生活是人的心理成长的同等重要的途径。
    二是经验的成长与人生的成长。经验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的生活化构成。当然,所谓的经验是指人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或者说,经验是通过社会个体的心理方式整合在一起的心理构成。这其中包含着人关于自身生活的理解、体悟、感受、思考、人生、常识、知识等。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的缺失与拥有、贫乏与丰富、单一与多样等,会决定人的心理生活的性质和方向。经验的成长是人的成长的重要的方面,伴随着人的心理成长的必然是经验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人生则是社会个体的生涯,生涯的成长则是连续性的和整体性的。这不仅在于经验的获得,而且在于经验的系统化和整合性。人也许会有经验的获取和丰富却脱离了人生的成长。
    三是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成长。人的存在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是个体化的。个体首先在于身体的分离性,或者说,人的存在在身体上是独立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身体,都拥有独立的生命。那么,心理的成长都是由社会个体的独立体现出来的。但是,人又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又以社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人的成长也就可以按照社会整体的方式来进行。这也就是群体、组织、社会的成长。社会的成长也在特定的层面上包含着人群的心理成长和人类的心理成长。个体与社会是人的心理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变化方式的具体的承载者。没有脱离开社会的个体成长,也没有脱离开个体的社会成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心理成长论本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到成长心理学
第二节 人的终身或毕生心理发展
第三节 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成长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五个基本关联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五个主要层面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学说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缺失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的未来

第三章 超越心理发展的可能
第一节 成熟与成长
第二节 发展与成长
第三节 生理与心理
第四节 心理与心性
第五节 心史与心态
第六节 直线与扩展
第七节 扩展与提升

第四章 心理成长的含义
第一节 心理成长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本源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条件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特性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目标
第六节 心理成长的阻碍

第五章 心理成长的分类
第一节 成长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成长的两歧对应
第三节 成长的整合视野

第六章 心理成长的生态背景
第一节 生态学和心理学的交叉
第二节 生态学的视角及其方法
第三节 文化学的含义及其原则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追求及其目标
第五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生态化
第六节 心理成长的生态学含义

第七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资源
第一节 心理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资源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价值

第八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文化
第一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含义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资源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差异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沟通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促进

第九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活
第一节 心理生活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生活的拓展
第三节 心理生活的丰富

第十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
第一节 心理环境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三节 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心理的与环境的

第十一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成
第一节 已成的存在
第二节 生成的存在
第三节 创造的生成
第四节 成长的内涵
第五节 境界的提升

第十二章 个体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个体生活的建构
第二节 心理生活的建构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生活
第四节 个体的自我生成
第五节 个体的心理成长
第六节 个体的心理体验

第十三章 群体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群体的共同成长
第二节 群体的心理互动
第三节 群体的心理关系
第四节 群体的成长方式

第十四章 民族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种族的心理构成
第二节 民族的性格结构
第三节 民族的心理成长

第十五章 社会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心理成长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与心理成长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与心理成长
第四节 幸福感受与幸福指数

第十六章 文化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创造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思想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方式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源流

第十七章 心理成长的质量
第一节 心理成长的真实本性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自主建构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现实拓展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质量追求

第十八章 新心性心理学的学说
第一节 心理资源论析
第二节 心理文化论要
第三节 心理生活论纲
第四节 心理环境论说
第五节 心理成长论本
第六节 心理科学论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