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住的春光
——华语同志电影20年
文/范坡坡
华语同志电影是一个禁区,一桩难题,一种少数,一片寂寞。可这又是一道彩虹,一盏橘灯,一幅画卷,一束春光!对,一束关不住的春光,顽强地投射在并不那么包容的华人社会中。
本期《青年电影手册》的专题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尽量选择了对观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华语同志电影、电影人、电影节,进行评论、采访、记录。从往日暧昧历程中的《大路》,到时下男色盛开的《安非他命》;从中国内地第一部女同志电影《今年夏天》,到明星云集的香港制造《得闲炒饭》;和同志议题超有缘分的李安导演被我们仔仔细细地研究他的“同志细胞”,才华让人羡慕忌妒恨的田原则自己拿笔写出《蝴蝶》的前情旧事;许鞍华后悔自己的影片拍得太政治正确了,蔡明亮则有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男人,女人……影像面前的人们显得格外平等。
但影像也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时至今日,由于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不同的体制,导致发展进程上的严重不平衡。台湾地区已经有《十七岁的天空》、《刺青》这样叫好叫座的精品,同时也让人尝到喜剧片、青春爱情、文艺晦涩等不同口味。相比之下近年香港的电影市场鲜有赢得荣誉的同志电影,特别是对于女同志议题很少关注,倒是男同志市场经营得格外火热。如果再对比内地的状况可能更糟糕,一个导演也许要辛苦赚几年钱才能凑齐一部片子的预算,偷偷拍了然后拿到国外播几场,然后又发愁下一部了,具体原因你懂的。
幸得数码技术发展,也给了制作者新的思路和方向。《春风沉醉的夜晚》用小小的数码摄像机拍入了戛纳,主演之一吴伟也独家分享了拍摄的过程;崔子恩在采访中显现出了对资本主义的叛逆精神,用自己的理念制作新的电影;陈俊志则用低成本的方式跟随着主人公制作出一系列的抵抗社会压迫的作品。我们也不妨放眼世界远眺一望无垠的影展之海,据说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同志影展正在进行,而本书也收集了其中的佼佼者以分享给读者。
我们要向这些人致敬,他们不止拍摄了一部同志电影,他们甚至也不仅以拍电影来跟社会对话。崔子恩和石头11年之前一同走入湖南卫视《有话好说》的演播厅,我们很骄傲地说:中国内地最早通过电视出柜的男、女同志都是电影人;台湾的周美玲、陈俊志两位导演都曾致力于同志纪录片的创作,前者后来转战剧情片获得柏林“泰迪熊”奖,后者讲家族往事写成感人肺腑的传记书,两人都未曾掩饰过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并且常常与伴侣一起出柜大方晒出同性爱恋之幸福;台湾著名影片人李幼鹦鹉鹌鹑,曾用名李幼新的时候就出版过《男同志电影》一书,挥洒毫不掩饰的个性会在采访中体现;更要感谢本期封面两位人物关锦鹏、张国荣,关导演以纪录片《男生女相》走出柜子,哥哥则在演唱会对爱人献出《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给华语娱乐圈以震荡,也让电影人感受到了更丰富的空间。时至今日,包括洪荣杰、钟德胜、云翔等年轻制作者也不惮谈到个人情感。性取向成为自然不过的话题。
我们看到进步,也不停地给予自己反思的机会。特别是电影行业本来就容易变成中产化的游戏,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尤其重要,这需要我们关注性少数人群中的边缘,女性、跨性别、无产者……让影像的触角一直沿着边缘深入心灵。
随着社会发展,爱男或者爱女真正被平等对待,那个时候性取向的概念会越来越模糊,同志电影这个类型甚至会消逝。而我们应该庆祝撕掉标签的公平机会,如果有幸还能看到这些文章,你会发现这是一段颇值得回味的历史。
他的眼睛
文/陈凯歌
在平凡的现代生活中还有传奇吗?张国荣给了我一个回答。他的死是他的传奇的落幕,没有掌声,却有从高空中坠落时被撞落的花朵相伴随。听朋友说,他被摔得粉碎,唯有脸是好的。过去看他许多相片,其中一种眼睛低垂,头也低着,嘴角一弯浅笑,讽刺般的,似乎他早就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抬起他的眼睛,注视,流露出千般多情。这是一双上帝都不忍摔碎的眼睛。
我与张国荣初识,是在香港。我们对面而坐,他一边吸烟一边听我说“霸王别姬”的故事。我注意到他夹着烟的手指微微颤动,腿优雅地架着,脸上很平静。我说我很高兴他来演程蝶衣这个角色,但我对他能否演好心里并没有把握。他说他能演好,因为他就是人戏不分,雌雄同在,他就是程蝶衣。我当时只是笑了笑。
几个月以后,在我们拍完段小楼承诺要和菊仙结婚而极大地伤害了程蝶衣之后,转场来到了故宫午门外的广场。这场戏是夜戏。我们准备拍摄程蝶衣无意中在袁四爷家找到他童年许诺送给段小楼的那把利剑之后,抢剑去见段小楼,遇到了刚刚进城的日本兵。这场戏,张国荣只有一个镜头。我们在布好光以后,让他坐进了黄包车。在摄影机开始转动时,日本军刀挑开了帘子。张国荣坐在车内,剑旁的脸上是纷乱的胭脂,尤其是嘴边的一抹深似血痕。他的眼睛中露出令人胆寒的绝望和悲凉。停机以后,张国荣久坐不动,泪下纷纷。我并不劝说,只是示意关灯,让他留在黑暗中。我在此刻才明白,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作了极大的投入,方至表演出这样的境界。这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霸王别姬》是我作为导演用情很深的影片。在拍摄结束以后许久,我都不知该怎样从这个故事中脱身,在我为此而苦恼的时候,却在不期而至的夜晚梦见了张国荣。他穿着程蝶衣的干净的青布长衫,依然是那双眼睛含笑对我,静静地说:从此和你告别了。我就在那一瞬间蓦然醒来,发现眼角竟有泪千行,我已经分不清楚这究竟是张国荣还是程蝶衣,而那一声告别却似乎印证了10年后生与死的因果。的确,张国荣就是程蝶衣。
我一直觉得张国荣属于已逝去的时代,这是因为他那一双我们只能在繁华旧梦中才能追寻到的眼睛。
中国电影为何需要“金扫帚”?
文/叶匡政
第三届“金扫帚”奖提名名单揭晓,很多媒体和网友给予了关注。据报道,提名电影完全由网友投票产生,呼声最高的“最令人失望男演员”、“最令人失望女演员”提名,目前由孙红雷、任贤齐和张柏芝、黄圣依领衔。另外,获得提名的十大烂片中,古装片占了8部,所以有媒体称2011年,是古装烂片年。
“金扫帚”奖是《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创办,目的是评出中国的年度最差影片,和美国“金酸莓奖”相似。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30亿元,国产电影接近600部,成为国产片公映最多的一年。在这个烂片多如牛毛的年代,说“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肯定没错,一些电影甚至烂出了“国际最高水平”。可以想象要入选“金扫帚”奖,竞争肯定比金鸡奖还要激烈。当然该奖也是有门槛的,除了影片够“烂”外,还得有知名度,或有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大票房,至少得占上一项才有资格参评。所以,前年是张艺谋《三枪》扛起这把扫帚,去年则轮到了冯小刚。从这个获奖史,至少可看出该奖确实不论亲疏、不媚权势。
“金扫帚”奖提名来自网友,第二轮是由独立评论人投票决定结果,在影迷口碑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化专业人士的意见。所以当我听程青松介绍了他的想法后,爽快地答应了做这个奖的评委,原因简单,没有最差,哪有最佳?虽然这差事得罪人,但对中国电影来说,这个奖的价值显然要超过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花钱奖”,或圈内人自娱自乐的“自我贴金奖”。对买奖和买榜成风的文艺圈,“金扫帚”奖至少可交给社会一份公正评选最差的勇气。电影人当然也应勇敢面对这些来自民间的负面评价,认识到民众欣赏品位与自身作品的差距,这或许能促动电影人创作出真正精品。
“金扫帚”奖创办之初,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恶搞”,但随着连续3年的严肃评选,媒体和电影人也开始改变了看法,从今年大量的媒体报道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显然更多人看到了“金扫帚”奖的价值,因为要让民众对电影艺术标准形成一个基本共识,除了要让最佳影片名不虚传、名至实归以外,还得揭下那些虚有其表、名不副实的“大片”画皮。中国的各类电影奖之所以敢注水、注水多,就在于艺术标准的模糊,“金扫帚”奖的出现,提供了打破这种对权威盲目崇拜的可能,让民众获得一个独立评价电影的空间。有了来自“最烂”的制衡,一个社会对电影的评价才能趋向公允、客观,而不是让某些电影利益集团自说自话。
有了一个严肃的“金扫帚”奖,还能让更多人看清那些“自我贴金奖”的荒唐。所谓对媒体和公众人物的监督,正是通过这些类似电影维权行为完成的。反观如今愈发粗滥的各类电影奖,之所以潜规则横行,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此类“艺术打假”的勇气。
这个奖代表了一部分影迷与评论人的意见,通过这个奖,我们也可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虽然观众消费了烂片只能自认倒霉,无法找导演赔偿,但可以借这个奖表达一下怨气。中国的电影产业问题丛生,虽然对烂片的骂声和质疑从未停过,但烂片却横行得越来越肆无忌惮。究竟是中国电影人创作力萎缩,还是电影管理者封闭的管控,导致各种投机取巧的假文化和伪文化产品大行其道,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文化的繁荣必然
来自于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自由,如果对待文化没有开放、宽容的心态,烂片只会愈演愈烈。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电影人对“金扫帚”奖有开放、宽容的心态。2010年金酸莓颁奖时,曾获奥斯卡奖的女星桑德拉?布洛克,就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了领奖现场,领走了最差女主角奖。当中国电影人也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我们对中国的电影才可能抱有希望。
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这把“金扫帚”好好扫一下了,不只是扫一扫积满污垢的影坛,也需要扫一扫每个电影人的内心。
第三届“金扫帚”奖中国电影之困
文/姜鸣
第三届“金扫帚”奖第三届“金扫帚”奖落幕,《战国》、《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和《关云长》获最令人失望影片,高晓松与陈勋奇获最令人失望导演奖,孙红雷与张柏芝分别获得最令人失望男女主演奖。这届“金扫帚”奖本该平淡无奇,顺理成章,却因《金陵十三钗》的实至名归让该奖再度惹来争议。不得不说的是,获评委会特别奖的《金陵十三钗》确是本届“金扫帚”奖一大亮点,避免了史上最遗珠。
2011年是中国电影最值得反思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内地银幕突飞猛进,票房增长却并未跟上。尽管全年票房达到了130亿元预期,却在下半年遭遇增长缓慢问题。烂片、涨价、偷票房,各种论战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词。龙蛇混杂的中国电影市场里,大烂片要钱,小烂片要命,这也让“金扫帚”奖变得更加令人期待。
最失望演员方面,孙红雷和张柏芝因贪婪自食其果。两位当红明星不爱惜羽毛,给钱就上,命里当有现世报。“失望”是“希望”的反面,代表了观众对他们的焦灼。拿金扫帚对两位明星不是坏事,很多人会后悔没人在自己得瑟的时候给一闷棍。孙、张二人是幸运的,尽管闷棍来得稍晚了一些。最失望导演奖同样体现了落差。高晓松的《大武生》和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导演手法之烂令人拍案称奇。
较有争议的一个单元是最失望影片单元。这个单元获奖影片分别为《战国》、《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和《关云长》。这仨片的共性是都用大卡司装大片坑爹。其实这个奖给入围的哪部影片都不过分,这一单元同样体现了公众与独立影评人的选择。该单元争议来自《金陵十三钗》的遗珠。
相较于其他入围影片,险些入围的《金陵十三钗》有着投资大,制作精和商业性强等优势,得以成功躲避入围。但就该片水准而言,绝对是本届“金扫帚”奖最大赢家。当大众品位与影评人视角平行,影评人的呼吁起了补充作用。在我、李静和赛人三位评委强烈建议下,“金扫帚”奖主办方进行复议,增设了“评委会特别奖”,27位独立影评人最终以18票赞成,6票反对和3票弃权让《金陵十三钗》实至名归。
《金陵十三钗》获“金扫帚”奖评委会特别奖一事引发网民论战,但从程序上来说,该评委会奖完全公平正义。和《英雄》一样,《金陵十三钗》是部价值观完全扭曲的电影。如评委之一皮三动画所说:“电影可以不讲道理纯娱乐,但不能讲邪恶的道理,从早年的《英雄》为了天下可以杀人,到十三钗的牺牲妓女救学生,表面上讲人权,骨子里是体制的嘴脸。”
此外,《金陵十三钗》主创误以为只要跟“南京大屠杀”背景沾边,就会在国内外获得天然的口碑。这暴露了片方的投机犯嘴脸。没有高超的技艺,可信的故事和普世的思想,这样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成了一扇哗众取宠的彩窗。其发行方愚蠢的霸权和宣传方在北美名利双失后的“狗急跳墙”都让人看到了奸商嘴脸。
从前的张艺谋傍政治,现在的张艺谋两头傍。傍政治时代的张艺谋无可厚非,因为那个时代谁也并不比谁崇高,何况他还拍出过没有邪恶道理的电影。拜金时代的张艺谋成了帮闲、帮腔、帮凶,自打拍出《英雄》那天起,张艺谋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人唾弃。《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电影不能入围“金扫帚”奖是历史性遗憾,主办方能够及时补正,在维护程序正义的同时,以增设评委会奖形式补遗,体现了主办者天然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程序公平正义的本能。
“金扫帚”奖影响力逐年递增,对中国电影的鞭策作用越发明显,正是源自草根和精英的集体批判让各种投机犯无所遁形。然而大奖过后留给中国电影行业的仍是一个硕大的问号:下一年,中国电影还会有多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