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国妈妈育儿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5491
  • 作      者:
    (美)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 《法国妈妈育儿经》2012年美国畅销的育儿经,连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在亲身实践
   ★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 上市前即引发版权竞价大战,迅速发行英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芬兰等18国
   ★ 上市后,《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新闻周刊》《卫报》《三联生活周刊》《外滩画报》《南方都市报》《文汇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解放时报》《中国日报》、百度、搜狐、腾讯、网易、新浪、雅虎、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福布斯中文网、凤凰网、新华网、北青网、新民网、北方网、光明网、红孩子、摇篮网、父母网等36家媒体强力推荐

   为什么法国宝宝两三个月大就能睡整夜觉?
   为什么法国宝宝很少大喊大叫,能安静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为什么法国孩子6岁前不识字,却赢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法国妈妈更轻松?
   这都得益于不一样的法式育儿经!

   看看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绝招吧:
   绝招1: 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
   绝招2: 孩子一日4餐定点定量,绝对不给零食
   绝招3: 6岁前,让孩子多听音乐会,少识字
   绝招4: 孩子不是“宠物”,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小大人”!
   绝招5: 在家里,孩子不是中心,妈妈才是“老板”
   ……

展开
作者简介
     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专栏作家,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杂志《玛丽克莱尔》(Marie Claire)等。曾著有畅销书《外遇不用翻译》(Lust in Translation),被译成8种语言发行。现居住在巴黎。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国妈妈育儿经》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
     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巴黎养育孩子之后,她惊讶地发现:法国父母看上去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功课;但比起美国孩子来,法国宝贝行为得体得多,更有耐心和自控力。
     法国孩子6岁前不识字,却并没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有创造力,而且极富艺术天分。
     难道法国宝贝都是自学成才的?
     德鲁克曼遍访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探寻能培养出聪明耐心的宝贝和成为轻松的父母的秘诀。神奇的法式育儿智慧让她惊叹不已。
     《法国妈妈育儿经》从怀孕、喂养、习惯培养、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它见解深刻,真正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我喜欢作者的坦率,带几分懊恼的诙谐,更喜欢她的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应该互相学习。
     ——蔡美儿,《虎妈战歌》作者,耶鲁大学法学教授

     德鲁克曼的书让我们意识到:孩子对于女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看完后,我真想移民去法国。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孩子会“搞定”他自己的夜晚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法语句式,意思是:“孩子自己能睡整夜觉。”我认识的巴黎朋友和熟人中,大部分人的孩子在出生后2~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令人郁闷的是,他们虽然声称他们的宝宝可以睡整夜觉,却无法解释原因。大多数人坚称:他们什么都没做,孩子是自学成才的。
     在我们把小豆豆带回家几周后,小区的邻居们就开始问:“她搞定她的夜晚了吗?”(Is she doing her nights·)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法语句式,意思是“她能睡整夜觉吗?”。刚开始我还能坦然接受。如果她能搞定她的夜晚,她就自然而然地睡好了;但如果她还没有分出白天黑夜,恐怕就不会了。
     但没过多久,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很令人头疼。她当然不会“搞定她的夜晚”,她才两个月大。每个人都知道小婴儿睡得断断续续。我知道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完全是因为幸运,才会拥有一个晚上9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的宝宝。而大部分家长,都要等到孩子1岁左右,才可以睡上囫囵觉。更糟的是,我知道有孩子长到4岁,还会在半夜钻进父母的房间。
     我讲英文的朋友以及家庭很能理解这种感受。他们会倾向问开放式的问题:“她睡得怎么样?”甚至根本不需要你回答,只是让焦虑的父母可以宣泄一下。
     对于我们来说,养育宝宝当然会让父母缺乏睡眠。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就根据一家床具公司的研究,写了这样的标题,“新生儿头两年,父母共缺少6个月的有效睡眠”。文章看起来说出了读者的心声。 “很遗憾,这说得真对。” 一篇评论这么说,“我1岁的女儿从没有睡过整夜觉,我们能睡上4个小时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一项调查,46%的学步儿会在夜间醒来,但只有11%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有睡觉困难。在美国的劳德代尔堡,我就看到一个宝宝的T恤衫上写着:“夜里3点我的小床有派对。”
     我讲英文的朋友倾向认为他们的孩子有特别的睡眠需求,大人们则需要去适应。有一天,我和一位英国朋友在巴黎街上走,她的儿子爬到她怀里,摸着妈妈的乳房,然后入睡。我的朋友感觉十分尴尬,悄悄地跟我说,只有这样她儿子才会入睡。然后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她就一直这样抱着他。
     我和西蒙当然也选择了一个入睡策略。这个策略基于一种观点,那就是喂完奶后让宝宝睡觉。自从小豆豆出生,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去实施,但以目前看来,收效不大。
     最后,我们丢弃了这个策略,转试其他的方法。我们让小豆豆整天处于光亮之下,夜晚再把房间光线调暗。我们每晚在固定时间给她洗澡,试着延长两餐之间的时间。当有人告诉我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让我的母乳变得太浓,于是有段日子我只吃苏打饼干和布里干酪。有个纽约妈妈告诉我书上说我们应该发出大点儿的“嘘嘘声”,来模拟子宫里的声音,结果我们很听话地嘘嘘了好几个小时。
     但所有的方法都没有效果。3个月的时候,小豆豆依旧每夜醒好几次。每晚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先喂奶让她睡着,再抱着她15分钟,这样把她放回摇篮里时她就不会醒来。西蒙一向有远见的思维方式,现在顿时看起来像个诅咒:他一到晚上就特别沮丧,而且这种状况似乎会持续到永远。与其相反,我的短见现在则意外地看起来十分聪明。我根本不去想这种状况会不会再持续6个月(虽然这是一定的),我只是夜夜无眠。
     令人安慰的是,其实状况都在意料之中。有婴儿的家长本来就不应该指望着能睡好觉。几乎所有我认识的美国和英国家长都说,他们的孩子从八九个月或者更大的时候才会开始睡整夜觉。“那真的很早,”西蒙一位来自美国佛蒙特的朋友,询问妻子他们的儿子什么时候不再凌晨3点起床:“是什么时候啊,长到一岁的时候?”克里斯汀是一位住在巴黎的英国律师,她告诉我她16个月的孩子能够睡整夜觉,并补充说:“嗯,虽然我说的是‘整夜觉’,但她其实中间会醒两次,但每次都不超过5分钟。”
     听到其他父母的遭遇比我们惨时,我会感到有点安慰。这些父母还挺容易找到。我的一个表妹,一直与10个月的宝宝同床睡,至今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部分原因是她晚上要起来喂好几次奶。我常常打电话问:“他睡得怎么样?”
     我听到最糟糕的故事来自埃莉森,一个华盛顿朋友的朋友,她有一个7个月大的儿子。她告诉我,在儿子出生后的6个月里,她看着表,每两个小时就喂一次奶。7个月时,他开始能睡4个小时。埃莉森--这位拥有常春藤大学文凭的市场学专家,原以为能克服自己的筋疲力尽,结果她必须暂停她的事业。她感觉自己没有选择,必须配合她宝宝那奇怪并折磨人的作息时间表。
     除了放任宝宝夜里醒来,有些家长的另一种做法是“睡眠训练”,就是让宝宝们独自待着“放任哭泣”(cry it out)。我读了相关资料。看起来这种训练是针对至少六七个月大的孩子的。埃莉森告诉我她试过一次,但觉得太残忍就放弃了。网上那些关于这种睡眠训练的讨论常常很快升级为争吵。反对者声称,这种训练是最自私、最残忍的方法。“睡眠训练让我觉得恶心。”一位妈妈在babale网站上发言说。另一个妈妈写道:“如果你想睡整夜觉,那就别生孩子,直接领养一个3岁的小孩就好了。”
     虽然睡眠训练听起来很糟糕,我和西蒙倒是很认同它的理论。不过我们觉得小豆豆还太小,不适合这种军事化训练。就像我们讲英文的朋友或家庭一样,我们认为小豆豆在夜晚会醒来,是因为她饿了,或者需要我们做什么,或者仅仅因为小宝宝都是这样。她还这么小,因此干脆她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我和法国家长也谈起睡觉这件事。他们是邻居、工作中的熟人,还有朋友的朋友。他们全都声称自己的宝宝很小就开始睡整夜觉。萨米亚说她现年两岁的女儿,从6周大开始就可以“搞定她的夜晚”,她记下了确切的日期。史黛芬妮,一位苗条的税务检察官,也住在我们小区。当我问起她的儿子尼诺,什么时候开始“搞定他的夜晚” 时,她表现得有点羞愧。
     “很晚,很晚!”史黛芬妮说,“他11月份才搞定他的夜晚,应该是……4个月!对于我来说太晚了。”
     有些法国宝宝的睡眠故事,神奇得都不像真的。住在巴黎郊区的亚历山德拉,在法国日托中心工作。她说她的两个女儿都几乎自打出生就可以睡整夜觉了。“早在医院病房里,她们就可以睡到早上6点才起床要奶喝了。”她说。
     这些法国宝宝当中大多数都是奶粉喂养,或者混合喂养。但看起来这不是可以睡整夜觉的关键原因。那些吃母乳的法国宝宝也很早就可以睡整夜觉。我认识的一些法国妈妈告诉我,她们大约在宝宝3个月的时候,就断奶返回工作岗位了。但那个时候,宝宝早就可以睡整夜觉了。
     起初我以为我只是刚好认识了这些好运的妈妈,但不久事实变得令人震撼:有一个睡整夜觉的宝宝,在法国看起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恐怖的睡觉故事大都发生在美国家庭,令人惊叹的睡觉故事都发生在法国家庭。这样看来,那些问我问题的邻居也没那么讨厌了。她们不是在嘲弄我,她们只是认为一个两个月的宝宝应该已经“搞定她的夜晚”了。
     法国父母不期望他们的宝宝一出生就睡得好,而是当这些断断续续的夜晚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通常两三个月后--这样的夜晚就结束了。家长们只把宝宝夜里醒来当作短期问题,而不是长期问题。每个和我聊天的人都认为宝宝能够并且将会在6个月开始睡整夜觉,而且经常会更早。杂志《Maman!》发表一篇文章说:“有些宝宝可以在6周内搞定他们的夜晚,其他的则需要4个月找到他们的节奏。”《睡眠、梦和孩子》(Sleep, Dreams and the Child),法国一本睡眠指导畅销书中说,在宝宝3~6个月,“他将可以睡整夜觉,最少会睡8或9个小时。父母们将会再次体验到睡眠无人打扰的快乐”。
     当然,这里也有例外。这就是为什么法国有宝宝睡眠书籍以及儿科睡眠医生。有些宝宝在两个月的时候能睡整夜,但几个月后又在夜里醒来了。我也确实听说过有法国孩子要到1岁才能睡整夜觉的。但真相是,我居住在法国这么多年,从没有遇到过。马里恩--小豆豆最亲密朋友的妈妈,说她的儿子在6个月开始睡整夜觉。这已经算是我认识的巴黎朋友和熟人当中,孩子最晚学会睡整夜觉的了。大部分人都像这位建筑师保罗,他说他3个半月的儿子可以睡整整12个小时,从晚上8点睡到早上8点。
     令人郁闷的是,当法国父母告诉你他们的宝宝可以睡整夜觉时,他们却无法解释原因。他们从没有提到睡眠训练,如“费伯训练法”--一种由理查德·费伯医生发明的睡眠训练,或者其他的训练法。他们坦承自己从来没有让宝宝哭很长时间。事实上,当我提到睡眠训练的时候,大多数法国父母都称那种方法令人反感。
     向年龄大的家长咨询也同样帮助不大。一位五十多岁的法国政治评论家--常穿着铅笔裙和细高跟鞋去工作--知道我有宝宝睡眠问题时感到很惊讶。“你就不能让她吃点什么入睡吗?比如药物什么的。”她问我。她说,至少我应该把宝宝给别人带几天,然后花一两个星期做SPA放松一下。
     我认识的法国年轻父母中,没有人给孩子吃药或者躲到桑拿室的。大多数人坚称他们的宝宝在睡觉方面是自学成才。那位税务检察官史黛芬妮,就声明她确实没做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孩子,他自己决定这么做的。”她说。
     范妮,一位33岁的财经杂志出版商,我从她那里听到了相同的观点。她对我说,她儿子安托万在大约3个月大的时候自发地不再凌晨3点起来喝奶,并且可以睡整夜觉了。
     “他自己决定要睡觉。”范妮解释道,“我从没强迫他做任何事,我只是在他饿的时候给他喂奶,一切都听他安排。”
     范妮的丈夫文森特,当听到我们的对话时指出,范妮确实是在宝宝3个月大的时候恢复工作的。像同我聊天的其他法国父母一样,他认为这个时间并不是巧合。他说,安托万明白他的妈妈需要起早去上班。文森特认为孩子与母亲的沟通就像蚂蚁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素来交流一样。
     “我们十分相信感觉,”文森特用英语说,“我们猜想可能孩子明白事理。”
     法国父母也提供一些睡觉小窍门。几乎所有人都说,在婴儿早期, 白天的时候,即使是小睡一会儿,他们也会将宝宝置于光线下,而晚上则在昏暗的环境中把宝宝放上床。几乎所有人都说,打宝宝出生起,他们就非常细心地“看护”宝宝,然后顺着宝宝自己的“节奏”走。法国父母谈话中常常用到“节奏”这个词,会让你以为他们是在玩乐队,而不是在养孩子。
     “从出生到6个月,最好尊重他们睡觉的节奏。”亚历山德拉解释。她的宝宝从出生就开始睡整夜觉。
     多半在凌晨3点的时候,我也会观察小豆豆。为什么我们家里就没有节奏呢?如果睡整夜觉是“自然发生的”,那怎么就不自然发生在我们身上呢?
     当我向加布里埃尔,我的新朋友,倾吐我的困扰时,她推荐我看一本书,《孩子和他的睡眠》(The Child and His Sleep)。 她说书的作者埃莱娜(Hélène De Leersnyder)是巴黎有名的儿科医生,在睡眠问题上很有造诣。
     这本书很令人困惑。我比较习惯看直白、自助性的美国育儿书。埃莱娜的书开头就引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接着写了一首关于睡眠的赞美诗。
     “睡眠映射出宝宝和这个家庭的生活。”埃莱娜写道,“在上床入睡、与父母分离若干小时的时候,孩子必须相信这让自己存活的身体,即使是在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他心灵必须足够平静,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睡眠、梦和孩子》一书中也讲道,宝宝只有接受了自己独立的事实,才会安然入睡。“认识平静、漫长而又祥和的夜晚的过程,以及接受分离的事实,不正是孩子发展出超越悲伤的情感、发现自我内心平静的过程吗?”
     这些书中的科学论据部分听起来也很在理。我们所说的“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法语叫作“异相睡眠”,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虽然身体静止,但思维极度活跃。“这不就是学习如何睡觉、学习如何生存的同义词吗?” 埃莱娜反问。
     即使是这样,我也始终不知道根据这些信息我应该怎样做。我不是在找有关小豆豆睡眠的科学理论,我只是想让她入睡。关于睡整夜觉,法国父母无法解释,睡眠书籍又写得跟玄妙的诗歌一样,那么我要怎样才能找出宝宝睡整夜觉的秘密呢?让孩子睡好觉,一个妈妈到底应该做什么呢?
     奇怪的是,我竟然在一次回纽约的时候,突然顿悟了。我返回美国探望家人和朋友,同时也想亲身体验一下美国父母如何抚养孩子。其间我一度住在纽约三角区,在那里,下曼哈顿的工业大楼已经变成居民公寓。我在附近的儿童玩乐区,和其他的妈妈聊起天来。
     我以为我清楚我的育儿理念,但这些妈妈让我知道,我只识皮毛。她们不只读了所有的育儿书,还总结出自己的育儿风格,比如搭配名牌儿童服装,追随不同睡眠、管教、食品方面的专家。当我天真地提到“亲密育儿法”,一位妈妈立刻纠正我。
     “我不喜欢这个术语,因为哪个父母和孩子不亲密呀?”她嚷嚷着说。
     当话题转到如何让宝宝睡觉,我以为这些妈妈会引用很多理论,然后用典型的美国式口吻抱怨1岁的孩子会起夜两次,然而她们没有。她们反而说,这个区有很多宝宝从两个月就被培养法国式的睡眠习惯。一位当摄影师的妈妈,提到她和很多其他的妈妈会带孩子看当地一位名叫麦克·科恩的儿科医生。她说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用的是法语发音。
     “他是法国人?”我冒昧地问。
     “对呀。”她说。
     “从法国来的法国人?”我问。
     “从法国来的法国人。”她回答。
     我立刻约见科恩医生。当我走进他的等待室时,发现房间的设施很美国化,里面有埃姆斯牌躺椅、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墙纸,还有一个戴着男式软呢帽的同性恋妈妈。穿着黑色无袖T恤衫的前台正在叫下个病人的名字:“艾拉?本杰明?”
     当科恩医生走出来,我立刻看出为什么妈妈们都很哈他。他有微乱的棕色头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晒得黝黑的皮肤。他上身穿着平整的名牌衬衫,下身穿着百慕大修身短裤,脚蹬凉鞋。虽然已在美国生活了20年,但他的英语还是带着迷人的法国口音和语法,比如:“当我把我的建议给家长……”他已经下班,所以他建议我们去附近咖啡厅坐坐,我欣然同意。
     科恩表示非常喜欢美国,部分原因是美国尊重标新立异者和企业家。在这个实施管理型医疗保险的国家,他成为一名社区医生。(在我们小酌啤酒的时候,他向经过的十几个熟人打招呼。)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他已经开拓了5个工作地点。他还出了一本精练的育儿书《育儿新知》(The New Basics),封面上还印着他的照片。
     科恩不太情愿把他在下曼哈顿的一系列医疗创新归功于他来自法国。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离开法国,在他印象里,那时的法国医院会把新生儿放在一边任其哭泣。即使现在,他还会说:“你只要去法国的公园,就会看到孩子在挨打。”(这也许曾经是真的,但回顾我在巴黎住的时光里,我只见过一次小孩被打屁股。)
     但科恩医生的一些“建议”,确实是今天巴黎父母正身体力行的。就如法国父母所做的,在添加辅食上,他让宝宝们从蔬菜和水果开始,而不是清淡的谷物。他不太担心宝宝会过敏。他提到“节奏”,并教孩子们学会面对挫折。他重视“平静的态度”。他也会帮助父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幸福。
     那科恩医生是怎么帮助这个区的美国孩子搞定他们的夜晚的呢?
     “我的第一个干预是,自宝宝出生,不要在夜晚动不动就出现在宝宝面前,”科恩说,“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要自动地回应他。”
     也许是因为喝了点啤酒(也许是因为科恩迷人的眼睛),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感到有点震动。我确实在白天看到法国的妈妈或保姆,在回应宝宝前先暂停一下。我从来没有这么从容过,也从来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我觉得这种方法让我很不安。我以前认为不应该让小婴儿等待。那么让宝宝掉几滴眼泪,就可以使他们早点搞定他们的夜晚吗?
     科恩给予父母那个稍微暂停一下的建议,似乎是“先观察一下宝宝”的自然引申。如果妈妈一听到宝宝哭就立刻跳起来把他揽入怀中,其实就是在说,这位妈妈并没有在密切“观察”孩子。
     科恩医生认为,这种暂停--我打算用法文叫它“La Pause”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说在宝宝早期使用这个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宝宝睡眠。“那些夜晚对宝宝哭闹反应慢一点的父母,大多会有一个乖乖睡的孩子。而立刻跳起来回应的父母,则会有一个夜里反复哭闹的宝宝,直到父母自己都无法忍受。”他在书中写道。见科恩的大部分宝宝都吃母乳,吃不吃母乳不会让宝宝的表现有显著差别。
     暂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新生儿在睡觉时,会有很多动作,或发出一些声音。这是正常的。如果父母一听到声响,就立刻冲上去把宝宝抱起来,反而把宝宝弄醒了。
     暂停的另一个原因是,宝宝会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醒过来,睡眠周期一般大约为两小时。在他们学习连接这两次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父母自动解读为是宝宝饿了,或者不高兴了,而赶紧安慰宝宝,宝宝就无法自学连接睡眠周期了。结果变成,在每个周期的最后,他都需要大人插手,把自己哄睡着。
     新生儿一般都不会自己连接睡眠周期。但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如果给他机会学习,一般都能学会。根据科恩医生的建议,连接睡眠周期就好比骑自行车:只要宝宝有一次自己入睡了,那么就更容易再次自己入睡。(成年人也会在自己的睡眠周期的间隔中醒来,但一般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成年人已经学会直接进入下个睡眠周期了。)
     科恩说,宝宝有时候确实需要喂奶或者抱抱,但如果我们不暂停一下观察观察,我们就无法确定。“当然,如果(宝宝的)哭闹变得更坚决,就需要你喂一下了。”科恩在书中写道,“我不是让宝宝大哭特哭。”他的意思是,你要给宝宝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种方法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听起来和我的一些美国睡眠指导书很是相似,但那些书中同时也提到许多其他的建议。我可能对小豆豆试过一两次,但从来没有坚持过。没有人指出这种方法多么重要,多么起决定性作用,多么需要持续去做。
     科恩医生独特的指导,解决了我对法国父母坚称他们从没让宝宝长时间哭泣的疑惑。如果父母在宝宝的头两个月学会“暂停一下”,宝宝就可以学会自己再次入睡了。而父母也不需要在宝宝长大些的时候,使用“放任哭泣”方法了。
     “暂停一下”不会让父母对睡眠训练(sleep training)产生“残忍”的印象,感觉上更像是“睡眠教学”(sleep teaching)。但这个方法的使用范围比较窄。据科恩医生的介绍,这个方法只对4个月以内的宝宝有效。再长大一点儿,不好的睡眠习惯就已经养成了。
     科恩说他的睡眠理论让这些以结果为导向的纽约三角区的父母们非常认同。但他表示,在有些地方,有的父母需要更多说服,他们反对让宝宝哪怕哭一声。不过他说,他最终都会说服那些父母,去试试他的理论。“我试着从事情的基础讲起。”他说。基础就是,他教父母们关于睡眠的知识。
     当我回到巴黎,我立刻去问法国妈妈们是不是都会“暂停一下”。每一个妈妈都回答,是的,她们当然这么做。她们说这么做太自然了,以至于自己都没意识到。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自从宝宝几周大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
     亚历山德拉的女儿们早在出生后住院期间就可以睡整夜觉。她说宝宝哭的时候她当然没有立刻跑过去。她有时候会等5~10分钟才会抱起孩子。她想等等看宝宝是不是会在睡眠周期间隔中再次入睡,或者真的有什么需求:饿了、该换尿不湿了,或者只是渴望抱抱。
     亚历山德拉将卷卷的金发扎成马尾辫,看起来既像母亲又像美丽的高中啦啦队队长。她是一个极其贴心的人,从没有故意忽视她刚出生的女儿们。相反,她很小心地观察她们。她相信,当她们哭闹,是她们有所表达。在暂停期间,她既看又听。(她说暂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教孩子要耐心。)
     法国父母没有给“暂停法”安一个理论名称,他们认为这只是常识。(这是身为美国人的我非要给它安个名字。)但是他们好像都这么做了,也互相提醒这么做非常必要。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呀。但让我震惊的是,这种法国式的智慧,却没有汇集成一个新奇的、引人注目的睡眠理论。这种智慧排除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只是一个动作,就能切实地解决问题。
     当我接受了“暂停”理论,我开始发现其实它在法国会常常被提起。“在我们回答提问前,常识告诉我们先认真听听问题,”法国著名网站Doctissimo上的一篇文章如是说,“这和对付一个哭泣的孩子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
     《睡眠、梦和孩子》一书的作者写道,当你明白了理论部分,就能知道,在睡眠周期之间干预孩子,将会“毫无疑问地”导致睡眠问题,比如宝宝会每完成90分钟或者两个小时的睡眠周期后,就会完全醒来。
     这一下让我明白了那个市场学专家埃莉森,也就是那个6个月内每两个小时就要喂儿子奶的妈妈,为什么没能帮助宝宝改善他奇怪的睡眠习惯。不知不觉中,她其实是在教他每两个小时的睡眠周期一结束,就需要吃奶。埃莉森不仅是迎合她儿子的需求,尽管她的初衷是好的,她其实也是一手造成了这些需求。
     在法国,我从没有听过埃莉森这样的例子。法国人把“暂停法”当作解决睡眠问题的首选,从宝宝几周大就开始实施。《Maman!》杂志一篇文章就指出,在宝宝前6个月,50%~60%的睡眠时间属于浅度睡眠。其间,睡着的孩子会突然打哈欠、伸懒腰,甚至睁闭眼睛。“错误在于这些现象被解读为宝宝有需求,结果抱起宝宝等于是阻断这列正在行驶的睡眠火车。”
     “暂停法”不仅是法国父母训练孩子的一种方法,还是宝宝睡好觉的必然因素。当我采访儿科睡眠专家埃莱娜,没有任何暗示,她立刻就提起了“暂停法”。“有时候,宝宝睡觉时,眼球会转动,他们弄出声响、吸吮,还会动一动。但事实上,他们在睡觉。所以你不要什么时候都跑进来,打搅他睡觉。你要学习宝宝究竟是如何睡觉的。”
     “那如果他醒了怎么办?”我问。
     “当然,如果他完全醒了,你就把他抱起来。”
     当我和美国父母聊起睡眠,我们很少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思考。放眼如此种类繁多、看似都有道理的理论,最终选择哪个,似乎只是个人品位的问题。但当我和法国父母聊起来,他们就会谈及睡眠周期、生理节奏和快波睡眠。他们认为宝宝夜哭的原因是他们正处于两个睡眠周期之间,或者他们只是“卧不安”。当父母说他们“观察”宝宝,意思是说他们正在训练自己去识别这些不同的睡眠阶段。法国父母在实施“暂停法”的时候会保持持续性,同时也非常自信。他们根据对宝宝如何睡觉的理解,深思熟虑后才作决定。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异见。法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要温和地教宝宝如何睡好觉。之后,他们会用同样的态度教宝宝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骑自行车。他们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父母奉献的表现。他们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出现睡眠问题,而且整个家庭失衡。当我把埃莉森的故事讲给法国妈妈听,不管是孩子的表现还是妈妈的表现,她们都会大呼“不可能”。
     就像我们一样,法国人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美丽而特别,但他们认为孩子的事很多都与生物学相关。不过,在我们假定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睡觉时,也许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想想。
     发现了“暂停法”之后,我决定看看关于宝宝睡眠的科学研究报告。结果让我很惊讶:美国父母也许正深陷这场“宝宝睡眠战争”中,但美国睡眠研究者们并没有。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对帮助宝宝入睡的最佳方案有着共识,而且他们的建议听起来非常法国化。
     如同法国父母,睡眠研究者认为,父母应该尽早地在教宝宝睡觉的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他们说,在宝宝几周大的时候开始教导宝宝睡整夜觉,是有可能成功的,同时也不会导致宝宝“大哭特哭”。
     一项分析数十份有关睡眠研究报告的元研究总结说,让宝宝睡好觉,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父母教育/预防”。它包括向孕妇及新生儿家长讲解睡眠的科学知识,并讲授几个基本的睡眠规则。家长则应该从宝宝出生或几周大的时候,开始遵循这些规则。
     这些规则有哪些呢?这项元研究的作者,引用了一份追踪计划产后母乳喂养的孕妇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给了实验组孕妇一份两页纸的规则说明。其中一项规则是,孩子出生后,在夜晚哄宝宝睡觉的时候,父母不要抱、摇或者喂奶,目的是帮助宝宝区分白天和黑夜。另外一个针对一周大的婴儿的规则是,如果宝宝在午夜或者凌晨5点哭闹,家长应该把宝宝抱起来、轻拍、换尿布或者抱着宝宝走走,如果宝宝还哭闹的话,才给宝宝喂奶。
     另外一项附加的规则是,从宝宝出生开始,妈妈们应该区分什么时候是宝宝在哭闹、什么时候宝宝只是在入睡状态下抽泣。换句话说,在抱起一个哭闹的宝宝之前,妈妈应该等一等,来确定他是不是真的醒了。
     研究人员解释了这些建议的科学依据。在“对照组”里,母乳妈妈没有得到任何指示。结果非常明显:从出生到3周大,实验组的宝宝和对照组的宝宝,展现几乎一样的睡眠模式。而从4周大开始,在实验组中,38%的宝宝可以睡整夜觉,而对照组中,只有7%的宝宝可以做到。到了第8周,实验组的所有宝宝都能够睡整夜觉了,而对照组只有23%的宝宝可以做到。“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和宝宝能不能睡整夜觉没有关联。”
     暂停法不单单是法国的民间智慧,也并非法国人认为早期学会睡好觉对每个人都有利。而是,“一般来说,夜里频繁醒来会被视为儿童失眠症的表现”,这项元研究解释。
     这项研究表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无法睡足或者睡眠不稳的幼童,会出现易怒、攻击行为、多动症、较差的冲动情绪管理,以及学习和记忆方面的问题。另外,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意外,新陈代谢及免疫功能较差,使生活总质量下降。在婴儿期出现的睡眠问题,有可能会持续多年。在之前提到的母乳妈妈的实验中发现,实验组的婴儿,在之后拥有更多安全感,而且不容易急躁。
     这些研究指出,一个无法睡好觉的孩子,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包括产后抑郁症以及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相反,当宝宝可以睡好觉,经统计,父母的婚姻生活质量会较高,同时使他们成为压力更小、更优秀的父母。
     当然,有些法国宝宝没有在4个月内学会睡整夜觉。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法国专家会建议使用一些“任哭法”。
     睡眠研究者对此并不感到矛盾。这项元研究发现,使用“任哭法”时,很多家长不是试图立刻纠正之前的睡眠习惯(科学名词称为“废除法”),就是逐渐去纠正(“递进废除法”)。后者一般比较有效,只需要几天就可以把睡眠习惯纠正过来。研究称:“实施这些方法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的坚持。”
     那位在纽约三角区工作的法国医生麦克·科恩,还给那些错过孩子前4个月的家长提供了一个更极端的方法。他说,先按照以前的习惯,给宝宝洗澡和唱歌,让他感觉惬意,然后在适当的时间,把他放入小床,最好是在他醒着的时候。离开,直到早上7点再回来。
     在巴黎,“任哭法”有一个法国小窍门。我是在见到劳伦斯,一位来自诺曼底的保姆后才知道的。她在美国蒙彼利埃的一个法国家庭工作。劳伦斯拥有20年照顾婴儿的经验。她告诉我,在让宝宝大哭特哭之前,向他解释大人准备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劳伦斯边同我散步边说:“晚上的时候,你要和他聊天。告诉他,如果他第一次醒来,你就给他安抚奶嘴,但之后,你将不再起身回应他。这是睡觉时间了。你不要走远,你要悄悄回来看他一次,但不是整夜都起身来看他。”
     劳伦斯还说,让宝宝在任何年龄搞定他的夜晚,最重要的是要完全相信宝宝可以做得到。“如果你都不相信,事情当然不会进展顺利。”她说,“我呢,一直坚信宝宝会越睡越好。我永远充满希望,即使他刚睡了3个小时就醒来。你必须充满信心。”
     也许,法国的宝宝似乎确实在按照父母或看护人的希望在成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了这么一个宝宝。相信宝宝有自己的“节奏”,如此简单的事实,却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期望。
     相信“暂停法”,或者对宝宝实施“任哭法”,但同时你也要相信宝宝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比如,我们在这里讲如何睡觉)、能够应对挫折的小人。麦克·科恩花了大量精力,让父母认同这种法国理念。对于那种“4个月宝宝夜晚会饿”的常见想法,他在书中写道:“她饿了,但她还不需要喝奶。你在半夜的时候也会饿,但你会忍住不吃,因为这样对肚子有好处,可以让肠胃好好休息。这对于宝宝来说也是同样的。”
     法国人不认为宝宝应该经受林林总总的育儿试验,但他们也不认为一点挫折就会摧毁孩子。相反,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孩子更安全。《睡眠、梦和孩子》一书中讲道:“对孩子百求百应,从不对孩子说‘不’,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孩子没有可突破的堡垒,也不会知道被期望做什么。”
     对于法国人来说,教小宝宝睡整夜觉,并不是懒惰家长自私的策略,它是孩子学习自立、学习享受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的第一节课。一位心理学家在《Maman!》杂志中说,学会白天自己玩,甚至在头几个月就会自己玩的宝宝,到了晚上睡觉时就不会那么令人操心。
     埃莱娜在书中写道,即使是小婴儿也需要一些隐私。“小婴儿在他的摇篮里学习如何让自己待着,不喊饿、不喊渴、不闹觉,只是安静地醒着。在很小的时候,他需要独处的时间,他需要独立睡觉和醒来,而不是立刻要妈妈出现在身边。”
     埃莱娜甚至还在书中花篇幅介绍宝宝睡觉时妈妈应该做什么。“她应该暂时忘记宝宝的存在,去为自己着想一下。她应该去泡个澡,穿上漂亮的衣服,化个美美的妆,变身成为那个让自己、老公和其他人眼前一亮的佳人。夜幕降临,她也会作好准备,和老公度过浪漫一夜。”
     而对于我这个美国妈妈,更觉得这是黑色电影中的剧情。那浓黑眼线和诱人丝袜,除了在电影里,还能会在哪里出现呢?我和西蒙曾估计,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生活都只能围绕着小豆豆转了。
     法国人认为凡事绕着孩子转,对每个人都没好处。他们认为学习睡觉,是宝宝学着融入家庭,适应其他家庭成员生活的一步。埃莱娜告诉我:“如果他夜里醒10次,妈妈第二天就无法上班了。所以一定要让宝宝明白,他不能夜里醒10次。”
     “宝宝能明白吗?”我问。
     “他当然能明白。”她说。
     “他怎么能明白这些道理呢?”
     “婴儿什么都明白的。”
     法国父母认为“暂停法”是必要的,但他们也没有把它当成万能药。正相反,为了能让宝宝拥有好好睡觉的情绪,他们还有一堆信仰和习惯,并且耐心、温柔地去实施。“暂停法”只起部分作用,因为他们认为小宝宝们不是看似无助的小不点,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如果温柔一点儿,跟随宝宝自己的发展脚步,这种学习就不是拔苗助长。这些家长认为,这反而能给宝宝以自信和心灵上的平静,让他们认识到他人的存在。这为父母和子女将来发展互敬互爱的关系,奠定了基调。
     如果小豆豆刚出生我知道这些就好了。
     我们显然错过了最初的4个月。到了她9个月的时候,她依然会在夜里两点醒来一次。我们勇敢地采用了“任哭法”。在第一天晚上,她哭了12分钟。(我抱着西蒙,也哭了。)然后她自己睡着了。第二天晚上,她哭了5分钟。
     到了第三晚,我和西蒙都自动在凌晨两点醒过来,一片安静。“我觉得她以前是为我们而醒的,”西蒙说,“她以前一定以为我们需要她那么做。”然后我们继续睡觉了。小豆豆从此搞定了她的夜晚。
     ……
展开
目录
前 言 为何法国妈妈更胜一筹?
为什么法国孩子不乱扔食物?为什么法国父母从不训斥孩子?那围绕在法国家庭的不可见的文明力量究竟是什么?我确信,法式育儿的秘密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从未有人追寻过。

第一章 “你在等待一个孩子吗?”
我开始觉得,在法国育儿将会非常不同。我坐在巴黎的咖啡馆,肚子大到顶着桌子,也没有人跳出来警告我咖啡因的害处。正好相反,看到我大腹便便,陌生人唯一问的问题是:“你在等待一个孩子吗?”我停顿一下才反应过来,意识到他们是在问:“你怀孕了吗?”

第二章 法国妈妈“独特的孕期生活”
法国妈妈没有捧着育儿书来啃,也不迷信专家的意见。“我不认为按照书本就能养好孩子,你还是要凭自己的感觉。”一位法国妈妈说道。

第三章 孩子会“搞定”他自己的夜晚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法语句式,意思是:“孩子自己能睡整夜觉。”我认识的巴黎朋友和熟人中,大部分人的孩子在出生后2~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令人郁闷的是,他们虽然声称他们的宝宝可以睡整夜觉,却无法解释原因。大多数人坚称:他们什么都没做,孩子是自学成才的。

第四章 让宝贝学会“等待”
大约从4个月大开始,大部分法国宝宝都有了固定的吃饭时间。就像睡觉技巧一样,法国父母认为这是常识,不是什么育儿理论。可是所有这些法国宝宝,是如何做到等4个小时才吃下一餐的呢?
法国人好像集体完成了一个奇迹,不但让宝宝能够等待,而且还能够开心地等待。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把普通的孩子变成了耐心的小大人儿?

第五章 孩子知道一切,他是个小大人
巴黎的孩子一般到6岁才开始学习游泳。而这之前的游泳课,只是让孩子“发现”水,启迪孩子感受在水里的感觉。
我惊讶地发现,法国父母还真是不单单在个别事情上与众不同,在孩子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开发孩子的天性这两个问题上,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第六章 入托?别紧张!
我们应该担心的不仅仅是糟糕的日托中心是否会导致糟糕的后果(当然这是肯定的),还有孩子在一个糟糕的日托中心会如何不开心。我们是如此关心孩子的认知发展,但却忘了问孩子在日托中心是否开心,他们是否正在获得积极的引导。而这正是法国父母所讨论的。

第七章 法国妈妈更“轻松”?
法国妈妈不仅时髦,在其他方面也与众不同。从大多数美国妈妈身上,你都能看到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但法国妈妈们则没有,她们很少失态。
她们私底下有没有什么挣扎?她们肚子上的肥肉去哪儿了?法国妈妈真的那么完美吗?真是这样的话,她们对此感到高兴吗?

第八章 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
法国妈妈在给孩子大胆断奶后,都会重新调整身心返回工作岗位。当我告诉美国人我有个孩子,他们通常会问:“你还工作吗?”而法国人则会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法国妈妈是如何处理对孩子的内疚感的呢?她们似乎天生就能找到一种平衡,就算不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也能营造出和宝贝经常在一起时那种平静的氛围。

第九章 “香肠便便”--法国宝贝的“专属脏话”
法国人认为孩子的捣乱、不乖,只是调皮的小动作。所以每次宝贝做错事或者挑战权威的时候,父母不必感到崩溃,更不用采取严厉措施。
“香肠便便”,是宝贝们的“专属脏话”。和我聊天的法国父母说,这是孩子们表示藐视世界和规矩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们已经有那么多规则和限制了,他们也需要一点儿自由。

第十章 双胞胎的降临
我已经能够将学到的一些法式育儿法用在双胞胎身上了。我渐渐让他们适应那种每天只喝4次奶的国民饮食计划。从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除了下午茶时间,他们从不吃零嘴。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对他们尝试“暂停法”。有一对没有独立房间的双胞胎,加上几尺外还有一个稍大一点点的孩子,想要尝试什么事,都实在是太难了。

第十一章 “我好爱这法棒面包啊!”
法国女人毫无疑问地对同时扮演妈妈、妻子和职员的角色疲倦不堪,但她们不会反过来将压力归咎于丈夫,或者至少不会像美国女人那样带着怨恨和抱怨。
这些妈妈更倾向于找到一种平衡,她们很少对男人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因此法国男人对妻子的态度也会更慷慨,这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她们的所作所为都没有顺着女权主义者的剧本走,但看起来却让家庭更和睦。

第十二章 你只需要尝一下
法国孩子似乎可以吃任何食物。在这个问题上,我禁不住问:法国家长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怎么把孩子变成小美食家的?为什么法国孩子不吃零食、不发胖?法国孩子们又是如何适应这种饮食习惯的呢?

第十三章 妈妈才是“老板”
法式育儿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部分是:保有家长权威。法国孩子非常听话,他们不会时不时就匆忙离开、顶嘴,或者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但他们又不是一味顺从,法国孩子头脑灵活,还保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家长又是如何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保持一致性的呢?

第十四章 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让孩子们“过自己的生活”,不代表要把他们丢到野外去或者放弃他们,而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品位、快乐和对世界的体验。让孩子适当独立,会让他们变得更有韧性和自力更生,这是法式育儿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法国,4~10岁的孩子们能离开父母参加8天的学校郊游,也就不奇怪了。

后 记 我的“法式”孩子和生活
真正让我融入法国的是发现法国人育儿的智慧。我学到了孩子其实可以更独立,他们的行为可以受思想控制。但更多的“法式”教育则需要家长转变他对自己和孩子关系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期待。
我的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会等待。我依然在为自己的法国育儿理想而奋斗:真诚地倾听我的孩子,但不对他们的意志投降。当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会宣称:“凡事由我决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