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哲学的时代使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17734
  • 作      者:
    张超中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2007年1月29日,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已经自觉发挥中医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学术、文化和社会功能,中医哲学也开始正式承担起自己的“时代使命”,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探索新的可能路径。可以说,从中医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确实比较新颖和独特,因为廖平先生虽然曾经开启以《黄帝内经》解释儒家天人之学的先例,但是这种智慧灵光却没有成为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术的原创性在整体上遭受全面解构的危险。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学的日益萎缩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得“文化扶持”成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个看法与片面强调借助于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主流”做法具有实质性的差异,其主要不同就在于从整体性的内涵来看,中医药是一种文化优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体系,没有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医药的“繁荣发展”不能持续,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不过我们也看到,由于近现代的中国学术研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医药的存在,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尚没有得到有力阐释,并且至今没有找到真正包容和接纳西方文化的主体基质。
展开
精彩书摘
    最近很多人讲中医,中医不仅仅是跟西医相对的概念,中国的医学叫中医,西方的医学叫西医。中医有更深层的含义,当然我上次已讲到,刘力红先生提出来“中医是中道之医”,是医人的中医,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中医。最近,我也看到胡孚琛先生在回答一次采访时候讲到,要回到中医这个名词的本源。我想中医这个词的本源,最早提出“中医”这个概念,大概是《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里面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什么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就是刚才任(继愈)先生讲的,中医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而有了病以后也主要是要调整自身整体的生理机制,从而打通闭塞,平衡阴阳。中医不是专门让你吃药的,吃药吃得不好反而增加病,所以后面才提出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样一个“中医”概念。
    所以,如果不懂中医的这个含义,我们只把眼光盯在吃药治病上,只问你能不能治病,你能治好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我们且不说中医也能治好病,而是说中医的根本重点放在治未病上,让你不得病,没有病。不得病,没有病,还要治什么病?所以,你眼光紧盯着吃药治病这一点,看不到让你不得病这一方面,是根本无法理解中医的。中医在这上面下工夫,用这个来判断合理不合理,它让你不得病难道不科学吗?只有得了病以后你去治它才叫科学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我们刚才讲的,中医的思维方式问题。中医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不仅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之间各个地方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不同整体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分析还原的方法。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各个就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整体关联的还原,它也是还原,还原到每一个个体,但这个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所以说是生命。我觉得我们医学根本的问题是研究生命的问题,是研究最高级的生命体,研究人这个最高级的生命体。人这个最高级的生命体不是一堆肉、一堆器官简单地堆在一起,当它的各部分组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最高级的生命体以后,主要不是一个物质的生命体,而是一个精神的生命体,如果没有精神还能说这个人有生命吗?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
中医哲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中医理论研究要跟得上国力发展
向世界宣传中医哲学是我们的责任
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中医的回归和贡献
研究中医哲学,拓展中国哲学
研究中医哲学,推进科技发展
在实践中研究和发展中医
高屋建瓴看中医
呼唤医学传统精神的回归
应当加强中医哲学的范式研究
中医学不要拜倒在“科学”的脚下
彻底推开人类科学的另一扇大门
促进中压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互动发展
五行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中医发展需要自己的哲学和路径
应用中国医学方法论来解蔽纠偏
中医哲学如何“接着讲”
贯通中医研究的文理、哲理和医理
应该站在人的立场上来思考中医学
寻找中医哲学演化的逻辑原点
建立中医共同体的哲学
忽视、漂泊和回归的现象背后
最主要和急迫的任务是遏制西化
“文化自觉”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中医
中医哲学是具原创性的科学哲学
中医哲学的内涵及使命
中医药存亡的关键
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晰博先生谈中医
中医的科学性特点
中医学发展的第五个时代——中医心身医学

第二部分 思想、原创与机遇
为什么要成立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
从中医典籍研究到中医哲学研究
恢复中国哲学的历史面貌,增强民族自信力
通过中医领悟整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回归中医的原创之思
中医的危机和出路
我们一小步,人类可能一大步
重视科学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中医是中国哲学的生命载体
正本清源,发展中华医道
中医哲学的渊源和特征
中医哲学的“元”问题与文化建设
中医传统的哲学性问题或发展焦虑
发展中医不必太“谦虚”
学会建设要凝聚力量,发挥社会功能
提倡文化集成,促进“综合创新”
中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意义

第三部分 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以“文化创意”促进“研究”和“发展”
抓住机遇,走出危机
以原创性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把握阐释中医的底线
借鉴传统产业的成功转型经验发展中医药
哲学思路决定产业出路
官产学研的创意结合
从健康服务中谋发展
支持中医药创意产业需要实际行动
以中医之道检验西医
要重视信息与知识的作用
中医药博物馆可以作为试验区
中医的渊源和对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坚持百家争鸣的原则推进中医流派的发展

附录 部分媒体对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报道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中国哲学界为中医发展提供人脉支持——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医哲学是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需要人文支撑
让中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