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Volume 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295840
  • 作      者:
    王铭铭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一、《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以下简称《评论》)为学术文集,创办于2007年初。二、《评论》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文集。三、《评论》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评论》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研成果出版,受该基地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有关科研经费资助。四、学术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国内不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部分中青年专业工作者组成。五、《评论》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登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六、《评论》每辑字数在25万字左右,可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学术论文;2。对话、辩论或学者访谈;3。田野札记或学术随笔;4。研讨会纪要;5。讲座;6。述评;7。书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他者与人类学<br>    王:您提出一个对话的好主题——“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他者”。这个题目让我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克利福德.格尔兹对人类学和比较方法的论述。具体我记得不太清楚,好像他说过,人类学并不是那种伪善的谦逊’而是将我们自己的世界看做众多世界中的一个,我们的处境只是众多处境中的一种。这是您的言下之意吗?当您说“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时,是苟同格尔兹呢,还是有进一步的想法?<br>    萨:这的确就是我想说的。“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是指,除非把自身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自身。卢梭曾经说过,如果你想研究人们,环顾四周即可;如果你想研究人或人类,那就必须观察整个世界,因为若要理解人的共性,必须得知道其差异。我们的社会只是众多社会中的一个,每个社会都按照自身种属及精神发展,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人类。我们谁都不比别人高明,我们都依赖于他者。因此,我认为格尔兹对人类学的理解是对的。<br>    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于“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这个提法理解可能“通俗”些,也许我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我的外婆,她村子里的人把她叫做“猫眼女人”,因为她的眼睛既不是黑色,也不是棕黑色,在汉人看来,她的眼睛是“有颜色”的。因为所有汉人的眼睛都是黑色、棕黑,所以黑颜色就相当于无色,但其他颜色就被认为是有色的。我外婆的绰号让我想起元朝时的一种等级观念,在蒙古帝王统治下,中国人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北方汉人,第四等是南人。“猫眼女人”也许正是我们所知的“色目人”,可能还包括欧洲人和印度人。因此,当您说“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我也许可以说,在体质而非文化的意义上,我作为我外婆的外孙,也是“他者之一”。不过,当这些村民叫我外婆“猫眼女人”的时候,那却是一种偏见,可以说有点不好。因为她不是汉人,而是属于其他民族,因此体质也具有文化的意义,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我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混合就比较敏感。我们有这种了不起的混合’但我不确定这是否就是您所谓的“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因为您刚才所谈的听起来似乎更右深意。我很想听听您的看法。<br>    跨学科讲坛文明的比较2007年5月,我在北京的讲座上讨论了关于文明的常见标准,即共同的参照中心,相互关联的实践与事物,一种或数种相关的、提供方向感和生存意义的宇宙观,以及知识、艺术的等级和服饰、饮食、礼仪的差异等。也许文明概念中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的瑕疵:如同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化”,或结构人类学家的“结构”概念,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是松散的,不是整体的组合。虽然文明的再生产,可以看做与社会关系、象征体系与物质实践的再生产类似,我们无须将其所有的成分化约为一个单一的整体与再生产的过程。文明如同“文化”,但它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它接近“社会”,但只是一部分,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推断文化组成部分的惯性关联、实践和生产的方式,以及它们怎样被异地、异文明的附加成分转化的问题。文明很广泛,但并非社会、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综摄概念。我喜欢探讨文明概念,因为它促使我们去分析文化的融合,彼此间的传播与结合。同时我也想强调这样的事实——对于同一文明的诉求往往来自于数个中心,它们对已经建构起来的中心持批判的态度。文明不仅仅是风格、行为准则、差别和知识的传播,它同样也是同一文明不同中心的争鸣,如同某一宗教传统的魅力与感召是在其已成就的中心之外产生。<br>    ……
展开
目录
区域与文明<br>Towards a Long-Term Macro-Geography of Cultural Substances:Food and Sacrifice Traditions in East,West and South Asia<br>Civilisation and Temporalities:Examples from China<br>跨学科讲坛<br>宗教、金钱、价值<br>文明的比较<br>超越封闭文化——中国境外的文明、区域和长时段的延续与断裂<br>对话<br>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萨林斯、王铭铭对谈录<br>笔会:历史学与人类学——寻求新的结合点<br>按语<br>历史人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br>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br>倾听来自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br>民间文献与社区生活:一项文本社会史研究的设想<br>祭文本、礼仪下乡与意识模型<br>武艺中的地理、身体与皇权:“混杂”文明的人类学研究<br>张胜温《梵像卷》中的南诏大理国王权形态<br>域论:尼泊尔洛域人的文化—历史理论<br>经史传统和中国“宇宙观”——关于照想史与人类学<br>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学:几种路径的探讨<br>研究札记<br>结盟事件——部落与早期文明<br>会议纪要<br>“国内人类学研究生教学的经验、问题与前景”圆桌会议纪要<br>“寻求新的起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基本课题”研讨会纪要<br>文化人类学席明纳<br>晋水流域的历史与道德<br>圆桌会议<br>“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三次圆桌会议(实录)<br>述评<br>多元视角下的口述史访谈——读《行为互动的口述史访谈》<br>书评<br>《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br>《象征在别处——社会人类学探讨》<br>《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br>《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br>《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br>稿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