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流溪河模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3163
  • 作      者:
    陈洋波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流溪河模型》主要介绍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原理、方法及研究结果。全书共分七章。首先阐述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对流溪河模型的结构、计算方法、建模的方法以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流溪河模型系统CYB.LM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简要说明。其次介绍研究对象流溪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建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方法和结果,在流溪河水库流域建立流溪河模型的过程及结果,流溪河模型在小型少资料流域的研究结果及建模方法。最后介绍流域梯级开发条件下流溪河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流溪河模型在一个少水文资料的大型流域应用的结果。<br>    《流溪河模型》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专业、自然地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以及各水利部门、流域机构、水库调度部门从事流域洪水预报工作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br>    流域水文模型是对流域水文过程进行系统描述和模拟/预测的数学模型。1932年提出的谢尔曼单位线是流域水文模型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流域水文模型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正式被提出来,斯坦福4号模型是开发较早的流域水文模型。<br>    流域水文模型一般可分成集总式模型(lumped model)和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两大类。<br>    集总式模型将整个流域看成一个整体,将流域物理特性在空间上进行均化,模型参数在整个流域上进行同化。该类模型中,流域降雨采用流域平均降雨,而模型参数也认为在流域上的各处是相同的,即整个流域采用一组模型参数。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是集总式模型。<br>    分布式模型将流域按一定方法划分成很多个细小的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其物理特性进行产流量计算,然后将产生于每个单元的径流沿其流向汇流到流域出口断面。分布式模型一般都是基于物理意义的,因此又称为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与集总式模型的主要不同是,流域产汇流计算采用的是具有物理意义的数学物理方程,而不是纯数学的方程;每个单元采用与其他单元不同的模型参数及降雨量;每个单元的模型参数主要根据流域物理特性从物理意义上直接确定,而不是根据实测历史资料率定。<br>    ……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集总式模型<br>1.1.1 集总式模型的发展<br>1.1.2 集总式模型的不足<br>1.2 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br>1.2.1 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的发展<br>1.2.2 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的优势<br>1.3 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在流域洪水预报中应用所面临的挑战<br>1.4 本书的目的与内容<br>1.4.1 本书的写作目的<br>1.4.2 本书的内容<br><br>第2章 流溪河模型的原理与方法<br>2.1 流溪河模型概述<br>2.2 流溪河模型的总体结构与计算方法<br>2.2.1 模型的总体结构<br>2.2.2 流域划分子模型<br>2.2.3 蒸散发计算子模型<br>2.2.4 产流计算子模型<br>2.3 汇流计算子模型<br>2.3.1 国内外现行的汇流计算方法分析<br>2.3.2 流溪河模型中的汇流计算方法概述<br>2.3.3 边坡汇流计算方法<br>2.3.4 河道汇流计算方法<br>2.3.5 水库单元汇流计算方法<br>2.3.6 壤中流汇流计算方法<br>2.3.7 地下径流汇流计算方法<br>2.4 河道单元提取与断面尺寸估算方法<br>2.4.1 D8法提取河道单元<br>2.4.2 分级提取河道单元的方法<br>2.4.3 单元类型的划分<br>2.4.4 河道分段<br>2.4.5 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2.5 流溪河模型不可调参数的确定<br>2.5.1 流溪河模型参数<br>2.5.2 流溪河模型参数确定的基本方法<br>2.5.3 流向与汇流网络的确定方法<br>2.5.4 坡度的确定<br>2.6 流溪河模型可调参数的确定方法<br>2.6.1 参数调整的一般方法<br>2.6.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方法<br>2.6.3 模型参数敏感性的理论分析<br>2.7 流溪河模型系统CYB.LMS简介<br><br>第3章 资料收集与分析处理<br>3.1 流溪河流域介绍<br>3.1.1 流溪河流域简介<br>3.1.2 流域水文气象条件<br>3.1.3 流溪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br>3.1.4 流溪河水库简介<br>3.1.5 黄龙带水库简介<br>3.2 流域属性数据收集与分析<br>3.2.1 流域DEM数据的获取<br>3.2.2 土地利用类型的获取<br>3.2.3 土壤类型数据的获取<br>3.3 黄龙带水库流域属性数据分析<br>3.3.1 DEM的分析<br>3.3.2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br>3.3.3 土壤类型数据的分析<br>3.4 流溪河水库流域DEM的分析<br>3.4.1 DEM的分析<br>3.4.2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br>3.4.3 土壤类型数据的分析<br>3.5 实测历史洪水资料的收集整理<br>3.5.1 黄龙带水库洪水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br>3.5.2 黄龙带水库降雨的处理<br>3.5.3 流溪河水库洪水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br>3.5.4 流溪河水库流域降雨的处理<br><br>第4章 流溪河水库入库洪水模拟<br>4.1 流域属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br>4.2 单元划分与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4.2.1 单元划分<br>4.2.2 水库单元划分<br>4.2.3 河道单元和边坡单元划分<br>4.2.4 虚拟河段设置<br>4.2.5 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4.3 不可调参数和可调参数初值的确定<br>4.3.1 不可调参数的确定<br>4.3.2 可调参数初值的确定<br>4.3.3 模型的初步模拟结果<br>4.4 可调参数的调整<br>4.4.1 第1轮参数调整<br>4.4.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br>4.4.3 土壤初始含水率的调整<br>4.4.4 第2轮参数调整<br>4.4.5 模型验证<br>4.5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br>4.5.1 饱和含水率的敏感性分析<br>4.5.2 田间持水率的敏感性分析<br>4.5.3 饱和水力传导率的敏感性分析<br>4.5.4 土壤层厚度的敏感性分析<br>4.5.5 土壤特性参数6的敏感性分析<br>4.5.6 河道单元糙率的敏感性分析<br>4.5.7 边坡单元糙率的敏感性分析<br>4.6 河道分级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br>4.6.1 不同分级时单元划分及断面尺寸的估算<br>4.6.2 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与分析<br>4.7 河道断面尺寸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br>4.7.1 河道底宽的敏感性分析<br>4.7.2 河道侧坡的敏感性分析<br><br>第5章 黄龙带水库入库洪水模拟<br>5.1 概述<br>5.2 单元划分与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5.2.1 单元划分<br>5.2.2 水库单元划分<br>5.2.3 模型分辨率为30m时河道单元和边坡单元划分<br>5.2.4 模型分辨率为50m时河道单元和边坡单元划分<br>5.2.5 模型分辨率为100m时河道单元和边坡单元划分<br>5.2.6 虚拟河道设置<br>5.2.7 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5.3 不可调参数和可调参数初值的确定<br>5.3.1 不可调参数的确定<br>5.3.2 可调参数初值的确定<br>5.4 可调参数的调整<br>5.4.1 模型分辨率为50m时的参数调整<br>5.4.2 模型分辨率为30m时的参数调整<br>5.4.3 模型分辨率为100m时的参数调整<br>5.4.4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br>5.5 河道断面尺寸估算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br>5.5.1 河道底宽的敏感性分析<br>5.5.2 河道侧坡的敏感性分析<br>5.6 模型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br>5.6.1 对单元划分及河道分级的影响<br>5.6.2 对流向及坡度的影响<br>5.6.3 对模型可调参数的影响<br><br>第6章 梯级开发下的流域洪水模拟<br>6.1 问题描述及模型修改<br>6.1.1 引言<br>6.1.2 问题描述<br>6.1.3 流溪河模型的改进<br>6.2 数据整理与分析<br>6.2.1 流域属性数据<br>6.2.2 洪水流量与降雨资料<br>6.3 单元划分与河道断面尺寸估算<br>6.3.1 单元划分<br>6.3.2 水库单元划分<br>6.3.3 边坡单元和河道单元划分<br>……<br>第7章 大型少资料流域流溪河模型洪水模拟<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