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功能配位化学
1.1 国内配位化学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依据1980年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命名原则,配合物可以定义为:由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统称为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为中心原子),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由此可见,一个配合物中至少由两部分组成,即中心原子和配体。有记录可查的配合物是18世纪发现的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Berlin blue),其化学组成为Fe4[Fe(CN)6]·nH2O,而真正对配合物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的是A.Werner于1893年发表的论文。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目前它是一门具有很强交叉性的学科,戴安邦认为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通道。早期的配位化学集中在研究以金属阳离子为中心,与含N、O、S、P等给体原子的配体形成的“Werner型配合物”。随着对配位化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配合物的价键和空问结构变化多样,而且由于配合物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有重要应用(如在研究原子核裂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铀和超铀元素的配合物)以及配位化学与有机合成化学和结构化学的有机结合,使配位化学打破了传统的无机、有机和物理化学问的严格界限(如1951年Pauson和Miller对二茂铁的合成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