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砷的环境化学作用过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7989
  • 作      者:
    张学洪,朱义年,刘辉利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砷的环境化学作用过程研究》是作者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是含砷废水处理与砷的测定方法研究,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水中的微量砷,获得了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第二篇是砷的吸附作用研究,探讨了氢氧化铁、氢氧化铝、二氧化锰和复合铁铝氢氧化物等几种吸附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砷的去除机理;第三篇是砷的沉淀作用研究,通过混合沉淀和溶解两个方面的实验,分析了砷酸铁、砷酸钙、砷酸钡、砷酸铅和砷酸铜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计算了它们的溶度积和生成的吉布斯自由能。《砷的环境化学作用过程研究》可供环境、地学、化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含砷废水处理方法<br>    由于砷化物具有较大毒性且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砷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对水质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环境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另外,由于天然砷矿的蕴藏,目前我国某些地区地下水砷本底(背景)含量过高,超过饮水最大允许值,即25~50ug/L,会对居民造成慢性危害。据报道,全世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圈的砷每年约11万t(张晖等,2006)。因此,研究水质除砷技术对含砷废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有着现实意义。<br>    1.1沉淀法沉淀法主要是利用外加药剂或能量,与水体中的砷污染物发生化学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沉淀或絮凝体矾花从水质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除砷目的。该方法主要包括热沉淀法、共沉淀法、沉淀絮凝-上浮法等(梁慧锋等,2005)。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篇 含砷废水处理与砷的测定方法研究<br>第一章 含砷废水处理方法<br>1.1 沉淀法<br>1.2 吸附法<br>1.3 氧化法<br>1.4 离子交换法<br>1.5 生化法<br>1.6 其他方法<br><br>第二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微量砷<br>2.1 实验部分<br>2.1.1 主要试剂<br>2.1.2 主要仪器<br>2.1.3 标准系列的配制<br>2.1.4 测定条件<br>2.2 结果与讨论<br>2.2.1 基体改进剂的影响<br>2.2.2 基体改进剂量的选择<br>2.2.3 酸度的影响<br>2.2.4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br>2.2.5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br>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br>2.2.7 精密度<br>2.2.8 回收率<br>2.3 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微量砷<br>3.1 实验部分<br>3.1.1 主要试剂<br>3.1.2 主要仪器<br>3.1 _3溶液的配制<br>3.1.4 仪器的条件<br>3.1.5 水样的测定<br>3.2 结果与讨论<br>3.2.1 还原剂浓度的选择<br>3.2.2 载液酸度的选择<br>3.2.3 载气流速的选择<br>3.2.4 预还原体系及浓度的选择<br>3.2.5 工作曲线的绘制<br>3.2.6 方法的可靠性<br>3.3 本章小结<br><br>第二篇 砷的吸附作用研究<br>第四章 砷吸附作用研究进展<br>4.1 国内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br>4.1.1 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br>4.1.2 化学动力学方程的拟合<br>4.1.3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br>4.2 国外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br>4.2.1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br>4.2.2 黏土矿物<br>4.2.3 α-A12O3<br><br>第五章 氢氧化铁胶体对砷吸附行为的初步研究<br>5.1 实验部分<br>5.1.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及表征<br>5.1.2 吸附实验<br>5.2 结果与讨论<br>5.2.1 氢氧化铁胶体的表征<br>5.2.2 pH对砷吸附的影响<br>5.2.3 铁与砷的物质的量比对吸附的影响<br>5.2.4 吸附等温线<br>5.3 本章小结<br><br>第六章 氢氧化铁对砷的吸附研究<br>6.1 材料与方法<br>6.1.1 主要试剂<br>6.1.2 主要仪器<br>6.1.3 实验方法<br>6.1.4 分析方法<br>6.2 结果与讨论<br>6.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br>6.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br>6.2.3 吸附等温线<br>6.3 本章小结<br><br>第七章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br>7.1 实验部分<br>7.1.1 主要试剂<br>7.1.2 主要仪器<br>7.1.3 纳米氧化铁吸附剂的制备<br>7.1.4 纳米氧化铁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br>7.2 结果与讨论<br>7.2.1 纳米氧化铁的性能表征<br>7.2.2 纳米氧化铁对低砷溶液中砷的吸附研究<br>7.2.3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br>7.2.4 体系pH对纳米氧化铁吸附As(V)的影响<br>7.2.5 吸附等温线<br>7.3 本章小结<br><br>第八章 氢氧化铝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br>8.1 实验部分<br>8.1.1 主要试剂<br>8.1.2 主要仪器<br>8.1.3 实验方法<br>8.1.4 砷的分析方法<br>8.2 结果与讨论<br>8.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br>8.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br>8.2.3 吸附等温线<br>8.3 本章小结<br><br>第九章 二氧化锰对水中As(V)的吸附作用研究<br>9.1 实验部分<br>9.1.1 主要试剂<br>9.1.2 主要仪器<br>9.1.3 实验方法<br>9.1.4 砷的分析方法<br>9.2 结果与讨论<br>9.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br>9.2.2 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br>9.2.3 吸附等温线<br>9.3 本章小结<br><br>第十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砷(V)的去除<br>10.1 实验部分<br>10.1.1 主要试剂<br>10.1.2 主要仪器<br>10.1.3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br>10.1.4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成分分析和表征<br>10.1.5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br>10.1.6 溶液中砷的测定<br>10.2 结果<br>10.2.1 吸附剂的制备和化学组成<br>10.2.2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br>10.2.3 部分复合吸附剂的电镜扫描图<br>10.2.4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br>10.3 讨论<br>10.3.1 不同初始Fe(III)/Al(III)物质的量比对吸附剂化学组成的影响<br>10.3.2 复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质<br>10.3.3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分析<br>10.4 本章小结<br><br>第十一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As(V)的吸附作用<br>11.1 实验部分<br>11.1.1 主要试剂<br>11.1.2 主要仪器<br>11.1.3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br>11.1.4 等温吸附实验<br>11.1.5 溶液酸度对吸附As(V)的影响实验<br>……<br>第三篇 砷的沉淀作用研究<br>第十二章 砷酸铁化合物(臭葱石)的溶解度与稳定性<br>第十三章 砷酸钙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br>第十四章 砷酸钡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br>第十五章 砷酸铅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br>第十六章 砷酸铜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br>第十七章 CO2对砷酸钙稳定性影响的热力学分析<br>第十八章 水中除砷过程的模拟方法及其局限性<br>第十九章 含砷污泥制砖的毒性浸出研究<br>参考文献<br>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