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5034416
  • 作      者:
    索飒著
  • 出 版 社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系作者继《丰饶的苦难》后又一部解析拉丁美洲文化的作品抒情的笔法与广泛的涉孕,严肃的思考与缜密的考证,新鲜的知识与正义的立场,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享受。
  从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到古巴,我们沿躺与白人殖民者轨迹相反的路线潜入了美洲。行走在黑皮肤的非洲裔人、古铜色的印第安人、有色的混血人之中,体味着他们的感情,不知不觉间,我把自己的心染成了棕色……
展开
精彩书摘
  厄瓜多尔
  在基多逛工艺品市场
  基多(Quito),海拔2850米,南美除拉巴斯外的最高首都,人口120万,虽处赤道,空气凉爽。城里长着各类修长挺拔的松杉类亚热带树木,四周是峻美的山峰。当地人向我们指着远处说:“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雪山。那年火山喷发,就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见彩图4)
  火山是厄瓜多尔人的家庭一员,与火山相处的民族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呢?
  玫瑰 当然,除了男性的火山,这里还盛产女性的玫瑰。
  由于日照充沛,基多不仅遍地鲜花,而且栽培各色高山玫瑰,空运出口海外,当地人啧啧地说:“一支蓝玫瑰运到欧洲的花市上能卖3欧元呐,相当于产地的10倍!”近20年来厄瓜多尔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玫瑰出口国,压倒了传统上的玫瑰大国哥伦比亚和肯尼亚。玫瑰出口也给厄瓜多尔带来了仅次于石油和香蕉的外汇收入。来时换机曾停留在阿姆斯特丹,机场里到处是郁金香。那个低地之国(Pais Bajo)也是一个鲜花大国,但那个国度的人已经有了充分的余裕,节日里奢侈地把无数朵鲜花在广场上铺成巨大的花毯。
  直射的阳光是玫瑰花盛开怒放的秘诀。基多附近有一座小城叫卡亚姆贝,坐落在同名火山的脚下,那里的玫瑰生产包揽了全国的70%。卡亚姆贝不仅有赤道位置带来的阳光,还处于玫瑰花所需要的理想海拔,全年恒温,所以这里出产的玫瑰茎长、色泽浓艳、花瓣挺拔持久,两三周经久不谢。(见彩图2)
  然而,“没有不带刺的玫瑰。”(No hay rosa sin espina.)
  这是一句古老的西班牙语谚语,遗憾的是,它依然是事实,象征着玫瑰花产业农工的命运。卡亚姆贝镇8万居民中,47%是印第安人,他们并没有随着3欧元一支的玫瑰花过上温馨的日子。就像一位墨西哥教育家说过:安第斯山区“是世界上唯一对动物比对人还好的地方”;在卡亚姆贝的种植园、加工厂里,玫瑰花所受到的关照大大优于农工所受到的待遇。
  玫瑰在分类成捆后被放进接受水合作用的冷房,然后被存放在5℃的室内,直至进入机场跑道边的大型恒温冷库,再搬上飞机,三天后到达马德里,或一个半星期后到达西伯利亚,70%的玫瑰销往富裕的近邻美国。娇艳的厄瓜多尔玫瑰盛开在马德里的餐桌上,怒放于纽约的五星级酒店里,玫瑰花公司的工人们却在农药污染、危险的重型机器、粉尘、潮湿、过冷过热的温度中煎熬。全国400家玫瑰花公司(许多是跨国公司)中,只有两家公司有工会组织。从事玫瑰花业的工人中,大多数是女工,20%是童工。女工经常受到工头的性剥削,而孩子小小年纪出外干活,在印第安人家庭里司空见惯。
  旅馆对面的公园里有一个民间工艺品市场,我兴致勃勃地逛着,热情绝不亚于逛巴黎或罗马珠宝商店的暴发户。大红大蓝的棉毯织进了海洋国家喜爱的鱼类图形,巴拿马草帽的花边展示着手艺人的匠心……最别致的,是用亚马逊地区的“象牙果”(tagua)刻制的工艺品。象牙果是棕榈树的种子,纹理、硬度、颜色与象牙相似,俗称“植物象牙”,在印度南部也有这样的植物。真巧,这三类引我注目的工艺品正代表了厄瓜多尔的三大地理区域:沿海、山区和雨林。
  我对拉丁美洲的爱情,大概有三分之一与他们的民间艺术有关,其余的三分之二各自归于他们的民歌和斗争史。
  美洲的古代人一定是富于想像力的人群,大自然的恩惠给了他们编织梦幻的余暇,风土的壮观鼓舞了他们粗犷的审美能力。古巴诗人何塞·马蒂(Jose Marti)说过,“对装饰的喜好始终是美洲儿女的天性”。
  我从不花高价在商店买回摆设,家里的每一件艺术品差不多都藏着一个小故事。特别有一块十字挑花小桌布,总让我想起一个场景:
  那一次我为中国云南省的扶贫代表团作译员,在墨西哥城郊区参观扶贫工程。流落城市的无地农民在垃圾深沟两边修出平台,搭起赖以栖身的简易房,每日与垃圾作伴,苟活之状触目惊心。那一天我曾因一过性脑缺血在烈日下晕倒,醒来后周围一大群棕色面孔。据说是他们七手八脚把我抬进了棚屋,灌了可口可乐(内含的印第安“古柯”可以提神)。临走时,一个妇女一边说着“可怜啊”(pobrecita,类似蒙古族妇女挂在嘴边的“呼勒嘿”),一边塞给我那条她亲手缝制的、用来卖钱换口粮的鲜艳桌布。
  我一直珍藏着这块小桌布,就像珍藏着草原阿爸在牛蝇疯跑的季节送给我的一块裹头巾。
  公园外的广场上,很多人支着画架卖油画。在安第斯山民中,厄瓜多尔人素有热爱艺术的名声,这种情趣可能是这个国度风光明媚所致。但我所喜欢的是那种独特的美洲风格,对比强烈的重彩,夸张的形象,变形的构图。比如那些广漠的原野,粗硬的仙人掌;还有穿白衣裤的农夫,蒙黑披肩的农妇,大多只有轮廓,不露脸形。美洲的风土人情可能不适于作现实主义的雕琢,倒与超现实主义天然默契。
  瓜亚萨明 不少作品带有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Osvaldo Guayasamin)的画风。他是厄瓜多尔已故画家,名声极大,联合国里挂着他的作品。1999年瓜亚萨明去世,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会议在哈瓦那宣布他是“全伊比利亚美洲的画家”。他爱画骨节嶙峋的枯瘦双手捂掩着扭曲的面孔,那组系列画曾使我过目不忘。其中一幅叫《血泪》(Lagrima de Sangre):两大颗红褐色的泪滴从那样的手指缝间流下来。
  这是一句古老的西班牙语谚语,遗憾的是,它依然是事实,象征着玫瑰花产业农工的命运。卡亚姆贝镇8万居民中,47%是印第安画家身份。我专门去了城北画家本人设计的“人的博物馆”(Museo del Hombre),里面陈列着画家本人和他收藏的大量拉丁美洲画家的作品。博物馆的外形像一座尖顶小教堂,所以它也被称作“祭奠人的教堂”(Capilla del Hombre)。瓜亚萨明曾表示要在此展出“拉丁美洲一生一世的悲剧”。博物馆在瓜亚萨明去世后的2000年开幕,他的好友菲德尔·卡斯特罗践约参加了剪彩。瓜亚萨明对菲德尔的描写很有意思,真不愧是基多人,连形象比喻都离不开火山:“菲德尔是一座永远喷发的火山,饱含原生态的力量。不过他并不喷火破坏,他是一座喷发智慧和柔情的火山。”
  无独有偶,卡斯特罗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美国作家海明威、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天才球星马拉多纳的交往和友谊,也世人皆知,这让他的宿敌酸溜溜,很不是滋味。我猜这是一个使西方体育界有意识地排斥马拉多纳的原因,中国的体育转播也卷了进去,鹦鹉学舌地诋毁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呢,不久前还写了一篇“我眼中的菲德尔”。
  拉丁美洲艺术家素来有同情人民的左翼色彩,典型的如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和他身残美丽的妻子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两人曾在墨西哥城的家中收留流亡中的托洛斯基,甚至还为此引起感情纠葛。再比如智利画家何塞·万徒勒里(Jose Venturelli),他曾为聂鲁达的《诗歌总集》作过版画插图,还在拉美介绍过齐白石这位木匠出身的中国画家。
  瓜亚萨明很爱他的故乡,画过绿色的、黑色的、红色的、白色的、蓝色的基多。我所见到的一幅基多是用黑、白、红色线条勾勒出的平面变形印象,如果我没有从飞机上俯视过基多,不会对他的“印象”有所感触。
  太阳“正坐”在基多
  在西班牙人抵达之前的古代,今天的厄瓜多尔一带叫“基多”,此名称来源于比印卡★文化还早的“基图王国”。这片土地之所以叫了“厄瓜多尔”,与人类对天体认识的丰富历史有关。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但他们根据的是“球形最完美”的哲学概念。后来,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了月球上的圆形地影,他的根据有了科学性质。1519年,麦哲伦以环绕地球的航行实证了地球的球形之状。从此,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称为“地球”。17世纪末,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桔子”。1735至1744年,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南美考察团选择了基多以北24公里处的卡拉卡利镇(Calacali)。1774年,那里有了世界上第一座赤道碑,人们开始称基多为“赤道的土地”——厄瓜多尔。
  “赤道”一词在西班牙语中是ecuador,其音译为“厄瓜多尔”,辞源来自拉丁语中的ecuo-,含有“相同”之意,意指南北半球的等量性。1830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独立的厄瓜多尔正式成为一个单独国家,国名就定为“厄瓜多尔共和国”。
  赤道纪念碑有新旧两座,均位于首都基多所在的皮钦查省。从基多驱车向北,山间云雾缭绕,但据说赤道附近雨水罕见。旧赤道测定点卡拉卡利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小镇。旅游者被现代化的新赤道碑吸引走了,但卡拉卡利人坚持说这里的测定是准确的。
展开
目录
厄瓜多尔
飞跃火山国度
在基多逛工艺品市场
太阳“正坐”在基多
与费尔南多谈论印第安人运动
攀登修饰了“门脸”的墨安娜山
香蕉与可可
厄瓜多尔的“巴拿马草帽”

秘鲁
经液哥大深夜到达利马
访问“国际土豆研究中心”
在利马参加开斋节
沿蓿逐渐升高海拔的路线
在科尔卡大峡谷看到了两只神鹰
踱随羊改村的老头看古代梯田
在神秘的的的喀喀湖畔
终于到了伟大的摩斯科
在萨克萨互曼城堡与种土豆农民相遇
倘佯在库斯科城里
比奥菜塔领我们拜会土豆专家
走入岛鲁潘帕河谷
奥扬泰坦博是必经之路
拜谒马丘北丘
背离阿亚库乔的行进
白天行驶在泛美公路上
与印第安人同船行进在亚马逊河上
伊基托斯的橡胶热
告别利马

墨西哥
抵达太平洋溜岸的阿卡普尔科
走向普埃布拉
传说乔卢拉有365座天主教堂
普埃布拉的日子
翻特华坎看玉米的“祖先”
遇上了“转基因”这个大话题
到雪山脚下的小村去看玉米
巴基斯埋阿訇讲解圣母玛利亚
附近有一个意大利移民村
一个“解放教育学”的实例
就近感受“解放神学”
跟随修女走访岛托邦故地
在恰帕斯看到了游击队方阵
恰穆拉的天主教堂里没有神父
在那个叫作“光明”的山沟里
看电影:《火与语害》
浓雾里奔向潘特洛

古巴
哈瓦那断章
特立尼达
圣地亚哥
关塔那摩
告别古巴,告别美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