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道观
山林清静的洞天福地
道教崇尚清静无为、修持成仙,故最早的宫观大多选在山林清静之地。早期道士选择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祈求成仙,并宣称一些得道成仙游居之处的名山胜境为“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大多是名山,或兼有山水,构成了道教人间仙境的主体。
“洞天”的意思,指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如东晋《道迹经》指出:“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其中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都一一对应了起来。
“福地”的意思,.指得福之地,即认为居住在这里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如《道迹经》就说:居句曲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必度世,见太平”。
道书中所列“洞天”,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是众仙所居之处,道士在这里修炼或登山请乞,就能得道成仙;道书中所列“福地”,认为此中有地仙、真人主治,是仅次于“洞天”的仙境。
看来“洞天福地”的概念,大约在东晋以前就形成了。冈为山峰壮丽的景色、幽深的洞壑,洞中的溪流、山中变幻的气象,都足以引起提倡结茅清修的道士的共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逐渐形成了“洞天福地”的传说。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就说过: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还引述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几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矮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其中不少都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葛洪对上述名山的评介是:“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