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61001
  • 作      者:
    杨英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内容简介:滥觞:周礼对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定位及其深远影响、礼的渊源——从《易》的象数思维到“礼”的数度思想、“礼”义之源——《易》的象数思维和数度思想、数度思想下的礼“义”、“仪”、“容”及物化礼乐、“礼”对乡俗的改造简述、“礼”对中国古代早期宗教的改造考述、激变:战国、秦吏政时代的祭祀与礼仪、渐进和“复古”:西汉——从国家祭祀到系统化王朝祭礼的演变、定型:东汉“治出于二”的新格局下王朝祭礼的定型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认为,考察中国古代的王朝祭礼首先要涉及“象数思维”。因为“礼”本身即是将象数思维应用在人伦领域而形成的——在古代,举凡观察宇宙、发明各种技艺的领域无不有着它广泛韵影响,“礼”作为上古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的集大成者,正是将“象数思维”应用于人伦领域而来(具体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王朝祭礼作为“礼”中的一部分,比起“礼”中的其他部分(大多纯粹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服丧守孝的凶礼,列阵观兵的军礼,更多地体现着天与人.的关系。可以说,王朝祭礼本身就是基于“象数思维”的宇宙观下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人关系的践履形式——这一宇宙观奠定了郊坛的格局和天地大神的方位、性质;而由象数思维衍生的“数度”思想和相关技术则决定了各种礼仪中牺牲玉帛、干戚乐舞的等级。因此,假如不去对古人的这一思维方式作些了解,一味地用近代流行的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术语来解读中国古代祭礼,恐怕貌似让古典祭礼得到了现代化诠释,实际上有可能遗漏了古代中国人思维中最本质的灵魂,这恰恰是笔者希望避免的。那么,首先让我们对孕育“礼”的父母——象数思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br>    象数思维是古代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先进科技席卷全球之势进入人们头脑的、并因教育的普及,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习惯的逻辑思维是根本不同的,它渊源古老,其代表为《易》。其基本内容是相信宇宙万物由精微之“气”构成,它们及包容它们的时间、空间等都可以被解析为“象”(形象、表象、物象等)和“数”(数是宇宙万物处于平衡时所具有的一定数量和轨迹,是一种特殊的象)两种要素,通过推测这两种要素在某一精致的时空体系中的位置,就可以推知未来,甚至使物体发生变化等等。   ……
展开
目录
  引言<br>    第一章 滥觞:周礼对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定位及其深远影响<br>    第一节 礼的渊源——从《易》的象数思维到“礼”的数度思想<br>    一、“礼”义之源——《易》的象数思维和数度思想<br>    二、数度思想下的礼“义”、“仪”、“容”及物化礼乐<br>    三、“礼”对乡俗的改造简述<br>    第二节 “礼”对中国古代早期宗教的改造考述<br>    一、礼“义”对早期宗教观念的改造<br>    二、礼“仪”对早期宗教行为的改造<br>    三、礼“容”对早期宗教体验的改造<br>    第三节 周代金石雅乐对上古乐舞的改造<br>    一、周代雅乐以前的音乐情况<br>    二、周代的乐律学成就——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及“和”的思想<br>    三、周代金石雅乐的体系及其与礼典的配伍情况蠡测<br>    四、从上古乐舞到庙堂之舞<br>    第四节 周代郊天和祭祖礼考<br>    一、郊天礼<br>    二、祭祖礼<br>    第五节 “神道设教”与“治出于一”——周代王朝祭礼的格局与性质<br>    一、“神道设教”的渊源和真实含义<br>    二、“神道设教”在王朝祭礼领域的体现——祈望和谐的礼仪<br>    三、“神道设教”与“治出于一”——周代王朝祭礼的功能、性质<br>    <br>    第二章 激变:战国、秦吏政时代的祭祀与礼仪<br>    第一节 “治出于二”——吏政与礼仪分离的开始<br>    一、法、律、令的出现与“治出于二”格局的形成<br>    二、“明堂月令”的理想对“治出于二”模式的设计<br>    第二节 战国数术的发展对神灵格局的影响<br>    一、战国数术中的“象”、“数”发展对“神明”内涵的影响<br>    二、战国数术影响下的神灵格局<br>    第三节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祭祀<br>    一、齐地“八神”<br>    二、楚地诸神<br>    三、秦国祀典中的诸神与当时的民间信仰<br>    第四节 法家吏政影响下的秦朝国家祭祀<br>    一、秦的“治出于二”对礼仪、祭祀事务的影响<br>    二、秦朝的礼仪事务和国家祭祀<br>    三、秦始皇的封禅和求仙<br>    第五节 神仙家的产生<br>    一、对万物构成的认识——“神明”和“精”、“气”<br>    二、从“道”的概念到“真人”思想、最早的内丹术<br>    三、宇宙地理、博物知识和“药”的构想<br>    四、数术、方技知识<br>    五、巫术和杂祀<br>    <br>    第三章 渐进和“复古”:西汉——从国家祭祀到系统化王朝祭礼的演变<br>    第一节 继承故秦——西汉初年的国家祭祀<br>    一、汉初的雍五帝畴和陈宝祠<br>    二、汉初长安祀官领有之祀<br>    三、汉初的社祠<br>    四、《汉书·地理志》所见汉初各地立祠<br>    第二节 儒家对古典礼乐的传承、汉初律历、正朔的改作与汉文帝的郊祀<br>    一、战国至汉初儒家对古典古典礼乐的传承<br>    二、汉初的正朔说和汉文帝的效祀<br>    第三节 武帝时的礼仪和国家祭祀<br>    一、兴礼、改正朔<br>    二、山川河海之祀及雍五畴的衰微<br>    三、太一、后土之祠的建立<br>    四、其他杂祀与国家祀典的扩大<br>    五、封禅<br>    六、明堂<br>    第四节 汉代经学、纬书中的象数之学对礼仪、祭祀事务的影响<br>    一、董仲舒《春秋》学中的礼仪和祭祀<br>    二、五经、纬书中的象数之学<br>    三、五经灾异说及纬书数术中的神灵和祭祀<br>    第五节 元、成、哀、平之际祭祖礼的改革<br>    一、汉初至元帝时祭祖礼简况<br>    二、韦玄成等改革祭祖礼<br>    三、成、哀、平之际庙、寝、园的罢复和诸家之争<br>    第六节 改革天地之祀及王朝祭礼体系的出现<br>    一、王朝祭礼体系的出现<br>    二、宣、元时期的祥瑞、杂祀和神仙方术<br>    第七节 西汉的“治出于二”与礼乐制作<br>    一、西汉“治出于二”的变化<br>    二、“治出于二”与西汉的礼典之兴<br>    三、西汉“乐”的制作<br>    第八节 元始、新莽时期的礼仪和郊祀<br>    一、元始年间的礼仪和郊祀<br>    二、新莽代汉后的礼仪<br>    三、新莽年间的祷祠<br>    <br>    第四章 定型:东汉“治出于二”的新格局下王朝祭礼的定型<br>    第一节 东汉的礼乐制作与“治出于二”的关系<br>    一、曹褒、张奋的制礼和失败——对“治出于二”原则的偏离<br>    二、东汉物化礼乐制度的齐备<br>    第二节 三雍的起建和《王制》中的礼仪人政<br>    一、明堂及宗祀先帝之礼<br>    二、辟雍及养老、大射之礼<br>    三、灵台及观云物、候气之法<br>    四、封禅和巡守<br>    第三节 东汉《月令》礼典中的礼仪、乡俗和巫术<br>    一、《月令》中跟岁“气”运行有关的礼仪<br>    二、东汉《月令》中的生产礼仪<br>    三、《月令》礼典中的乡俗<br>    四、东汉《月令》施行中的巫术<br>    第四节 东汉国家祀典及郊天、祭祖礼<br>    一、东汉国家祀典和郊天礼<br>    二、祭祖礼<br>    第五节 东汉王朝祭礼与民阂宗教的正式分流<br>    一、体系的分流——象数之学和“元气”思想的不同运用<br>    二、理念的分流——立祀原则和神性的差异<br>    三、实践的分流——礼典与方术之别<br>    结语<br>    主要参考书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