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br> 引论<br> 第一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的发现<br> 第一节 水陆法会的起源和中兴<br> 第二节 南水陆和北水陆<br> <br> 第二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的考订<br> 第一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若干考证<br> 第二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学术价值和宗教意义<br> 第三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介绍<br> <br> 第三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唐密的关系<br> 第一节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正纯密教<br> 第二节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瑜伽密教<br> 第三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祈请的神祗鬼灵<br> <br> 第四章 水陆画题材的判别<br> 第一节 水陆画中的释、道、儒和民间信仰神祗<br> 第二节 进入佛教水陆画中的道教神祗<br> 第三节 进入佛教水陆画中的民间信仰神祗<br> 第四节 法会的超度对象<br> <br> 第五章 水陆画的释读<br> 第一节 现存水陆画的位置、可考年代和构图方式<br> 第二节 明代水陆画内容考释<br> 第三节 清代水陆画内容考释<br>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附录<br> 后记内容摘要
戴晓云同志是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很早就学习佛学,博士期间经过美术史的专门训练。她学习、研究十分刻苦努力,这使她具有扎实的阅读文献和分析图像基本功。她也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她几乎跑遍了整个河北和山西,收集需要的图像及文献资料(碑记、傍题和题记)。实地考察自然成为她完成论文的重要环节。因此文章中才会有十分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br> 这篇博士论文无论是对北水陆修斋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考订还是对水陆画的释读都完全证明她无愧于这样的评价。<br> 北水陆修斋仪轨并非逸失,而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散逸在佛藏外。要把这样的一份散逸在浩如烟海中的佛教文献和要研究的水陆图像对应起来,没有阅读大量的水陆图像和其他宗教图像、扎实的佛学知识、古文献的解读能力以及敏锐的学术眼光,是无法做到的。<br> 北水陆修斋仪轨重新发现,对宗教界和学术界的意义是很大的。<br> 首先是宗教意义。北水陆修斋仪轨对恢复了失传多年的曾经在元明清历史上流传十分广泛的主要水陆形态北水陆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北水陆修斋仪轨的发现,对宗教界而言,无疑是个福音。<br> 其次是学术意义。经过她的研究,现存北方地区的水陆画均为北水陆图像,对应的仪文是《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这为解读现存图像提供了文献依据,水陆画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到解决,纠正了学术界很多关于水陆画的误读。寻找文献是为解读图像服务的。水陆画的研究中存在难点和重点:很多神祗名称难以确定:比如十大明王的本尊名称、菩萨名称、一堂水陆画中逸失的神祗图像、壁画中榜题缺失的图像;水陆画题材的判别。前代学者为解决这个问题呕心沥血。无奈文图不符,无法深入研究。今有赖《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和戴晓云的辛勤工作,问题一一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