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70378
  • 作      者:
    石钟扬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丝毫没有学究气息的美文论著,是一本出版才子笔下的有趣的才子书。
    ——石楠(著名传记作家)
    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文人形象。对那些习惯于从政治角度观察这位历史人物的读者来说,书中的不少材料和观点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淮茗(南京大学教授)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从别一角度审视陈独秀,史有真实,文有丽彩,哲有思辨,确为佳作也。
    ——陈铁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些情况下,十分需要对长期被遮蔽的文化领袖的陈独秀来一番深入、具体、全面的研究。石钟扬教授用自己的一部新著,在这桩陈独秀研究的大事上做了开辟草莱的拓荒工作。
    ——陈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对于陈独秀,我认为他首先是文化领袖,其次才是政治领袖。就文化而言,他呼唤的科学与民主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政治而言,他则是个悲剧角色。
    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鲁迅说陈独秀;
    假若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蔡元培说陈独秀:
    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钟报》社服的时候,知道陈仲甫君……我跟佩服他的毅力与责任心。
    徐志摩说陈独秀:
    我谛视其貌,发甚高,几在顶中,前额似斜坡。尤异者则其鼻梁之峻直,岐如眉脊,线画分明,若近代表现派仿非洲艺术所雕铜像,异相也。
    邓以蛰说陈独秀:
    他的一副眼睛,最能代表他的为人:钉则表示看重事实,仰则是不断的向他的理想,一睁一闭显示着他遇事有决心。
展开
作者简介
    石钟扬,安徽宿松人,1994年获安徽省政府所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在海峡两岸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性格的命运: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论》《致命的狂欢:解读潘金莲西门庆》《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研究》《神魔的魅力:考论》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侧重研究陈氏文化思想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材料丰富,知识广博;每多卓见,颇有深度;笔力雄健,富有文彩。
    陈独秀最早就把民主与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口号相鼓吹,他一生对此论述颇多。民主与科学,且是贯穿于文化的各个方面和新文化运动全过程的灵魂。它击中了我国一切封建势力、封建思想、保守观念、愚昧、迷信的要害,医治着我们民族贫弱落后的顽症,起着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化辟路奠基、扶正祛邪的巨大革命作用,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今天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实施科教兴国、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重大战略问题。
    陈独秀认为民主是几百年以来被压迫人民斗争的成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资产阶级社会的民主与法西斯和其他任何专制体制不同,要具体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安庆过去不看塔。
    每念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久传不衰的这则口碑。耸立在长江之滨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礼赞过这已阅人间春色四百多年的古塔。
    陈独秀晚年于南京狱中回忆往事时说,当他们弟兄成了青年秀才,乡人造出许多神话,说“城外迎江寺的宝塔是陈家祖坟前一管笔”。于是眼下多种陈独秀传开篇处都津津乐道这则神话,仿佛真的是江山有灵造就了陈独秀。我今以此题开篇,是以“万里长江第一塔”作为一种精神意象,以求与“笔底寒潮撼星斗”的陈独秀五四时代的精神境界相称。区区小说,似不足挂齿,然陈独秀及其朋友们独具只眼,从中发现了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且果然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历史走向。
    试想,没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的气魄与能力,陈独秀和他的朋友们能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奇迹么?且看他们是如何评说中国小说的。
    一、从朋友的小说说起
    陈独秀从小喜爱中国小说,早年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写过小说,改译过外国小说。鲁迅五四时代的小说,是在陈的催促、鼓励下诞生的。陈晚年在狱中虽说,“我以前最喜欢读小说,现在见了小说头便要痛”,欲以枯燥文字作为毫无文学色彩的狱中生活的消遣,然其仍情不自禁地
    与难友时而谈起中国小说。陈氏其人与中国小说之渊源可谓深矣。其早年所编《安徽俗话报》,晚年所撰《实庵自传》,皆有小说风味,其启蒙思维中也多有从小说中汲取的智慧。
    这里则先从他对朋友的小说创作评论说起。
    陈独秀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对他当时的友人章士钊与苏曼殊的小说以作序的方式加以评论。
    首先是1914年9月为章士钊的中篇小说《双枰记》作序。章氏《双枰记》中的主人公何靡施(梅士),即独秀、士钊共同之友人。1903年他们三位于上海共办《国民日日报》,1904年2月何氏不幸以脚气病逝于东京。陈氏两月后即有《哭何梅士》诗悼之,次月又有长诗《夜梦亡友何梅士觉而赋此》:故人一别流水东,我悲朝露齐翁童。理为万劫不复值,胡意梦中忽一蓬(逢)。谈笑颜色一如昨,我亦知尔为鬼雄。自言回航为恋西方之彼美,相援忽堕沧海中,舟师大呼急相救,已果鱼腹难为功。感君悲念特一致,告以友谊自此终。我闻尔死死于东京脚气病,警疑欲问词复穷。此时相见不忍别,坐对唯有明双瞳。促膝犹在东大陆书局之楼上,撒手刹那千界空。迩今书局已迁徙,我亦长辞故地毋乃与尔同。神州事变日益急,方以病亡为尔惜。今知拯弱横葬沧海东,男儿壮举何悲泣。况复捐躯从知己,同种同心此爱一。我惊此梦百感来,灯火不温人语寂。吁嗟呼,众生九道相轮移。动植沙石流转何离奇,与尔有缘得再随。不知尔为何物,我为何物在何时。独秀梦中何氏非死于脚气病,而演为英雄救美的故事。章士钊正是循此思路,创作了小说《双枰记》,署名“烂柯山人”。
    小说中何靡施偶尔救出被洋人调戏侮辱之少女棋卿,棋卿先是感激,继而产生爱慕,后因父母所阻,靡施在棋卿生死不明之际蹈海殉情。章氏小说之佳处,并非在其哀艳之爱情故事,而在其将这故事置于辛亥革命前各路志士仁人为革命奔走呼号之背景下,见出辛亥革命前之中国社会一端。
    陈氏之序以其《存殁六绝句》之第二首“何郎弱冠称神勇,章子当年有令名;白骨可曾归闽海,文章今已动英京”作为发端,然后说:此予辛亥春居临安时所作存殁六章之一也。存者为烂柯山人,殁者何靡施。今予不知何故,忽来江户,烂柯山人持所造《双枰记》来,令予叙。作书者及此书主人,皆在予诗中;作诗之人亦复陷入书中。予读既竞,国家社会过去未来之无限悲伤,一一涌现于脑里,今不具陈,人将谓予小题大做也。
    展读小说,其中果然处处有独秀身影,这或许是独秀形象首见诸小说。小说写的是1903年他们在上海共办《国民日日报》时的故事。其中写道:“余与独秀尚未寝,盖新闻脱版,速亦无前于十二句者。脱版后必更阅全稿,防有误字,此役余与独秀递为之。然一人为之,余一人恒与相守,不独往寝,故余与独秀同逾十二句不睡以为常。此次余为值,独秀就旁案边译嚣俄小说。俱将蒇事,则闻履声橐橐,而靡施归矣。未暇致词,彼即滔滔为余辈言汪笑侬演《党人碑》一剧,尽有未洽。靡施固解音律,而为秦声尤佳,有时曼声长歌,其慷慨处,雅不与平日体态相称。余与独秀皆不能歌,而颇嗜剧,故靡施每乐为余辈谈及此道。”为当日办报启民智慧留下难得之历史镜头。
    小说亦时有言及独秀性格的珍贵文字。如云:“独秀山民性伉爽,得靡施恨晚,吾三人同居一室,夜抵足眠,日促膝谈,意气至相得”,“独秀情直,至悲凉处,辄以手击案”。可谓知己之言。
    独秀亦深知章士钊小说是以言情为题,缅怀过去,激励当今,面向未来之真旨。所谓缅怀过去即《国民日日报》时期排满革命的故事。序云:十年前中国国民党之零丁孤苦,岂不更甚于今日!当年咸以脆薄自伤,由今思之,有道德、有诚意、有牺牲精神,由纯粹之爱国心而主张革命,如赵伯先、杨笃生、昊孟侠、陈星台、何靡施者,其人云亡,其魂不返。虽奔走国事者遍海内外,吾辈迂儒之隐忧,得未少减。赵、杨、吴、陈不惜自戕以励薄俗,恐国人已忘其教训。即予亦堕落不堪,愧对亡友矣。……夫自杀者非必为至高无上之行,惟求之吾贪劣庸懦之民,实属难能而可贵。即靡施之死,纯为殉情,亦足以励薄俗。罢民之用情者既寡,而殉情者绝无,此实民族衰弱之征。予读《双枰记》,固不独为亡友悲也。
    独秀进而说作者之怀抱与境遇,“烂柯山人素恶专横政治与习惯,对国家主张人民之自由权利,对社会主张个人之自由权利,此亦予所极表同情者也。”“作者称此书为不祥之书,予亦云然。今以予不祥之人,叙不详之书,献不祥之社会。书中不祥人之痛,予可痛哭而道之。作者及社会不祥之痛苦,予不获尽情痛哭道之者也。呜呼!”何其沉痛。
    《双枰记》及陈序,皆见诸1914年11月10日出版之《甲寅杂志》第1卷第4号。陈序署“民国三年九月口日,独秀山民识于日本江户”。此时陈因反袁失败流亡日本,协助章氏共办《甲寅杂志》。两人却格外怀念共办《国民日日报》时的友谊,陈序亦为那段友谊的记录。尔后陈、章政见相左,分道扬镳,私交却从未泯。1933年5月,章氏主动赴南京,为身陷囹圄的陈独秀充当辩护律师,陈却不怎么领情。个中情节,一时传为美谈。章氏时有诗文赞叹。
    其一云:
    我与陈仲子,日期大义倡。
    《国民》既风偃,字字挟严霜。
    格式多创作,不愧新闻纲。
    当年文字交,光气莽陆梁。(垒)
    其二云:
    三十年前楚两生,君时扪虱我谈兵。
    伯先京口长轰酒,子谷香山苦嗜饧。
    昌寿里过梅福里,力山声杂溥泉声。
    红蕖聚散原如此,野马风棂目尽迎。
    当年《国民日日报》社尚有苏曼殊活动其间,《双枰记》中有云:“时更有社友燕子山僧喜作画,亦靡施剧谈之友。”他亦有序云:“烂柯山人此著来意,实纪亡友何靡施性情遭际。从头到尾,无一生砌之笔。所谓无限伤心,却不作态,而微词正义,又岂甘为何子一人造狎语!邪夫士君子惟恐修名不立,顾为婴婴婉婉者损其天年,奚独何子。殆亦言者一往情深,劝惩垂诫焉耳。”曼殊本为情僧,字里行间虽云劝诫,实更多惺惺相惜:“燕子庵中,泪眼更谁愁似我;小寡山下,手持寒铴吊才人。”苏序亦佳,其与陈序之差异,不需言说,一望即知。
    陈独秀给苏曼殊《绛纱记》、《碎簪记》两篇小说作序,则为另一番光景。针对曼殊身为僧人,陈氏在《绛纱记序》中,将佛理与基督教义相融,来解人生之两大难题:死与爱。曼殊于小说中描写薛梦珠与谢秋云之间此冷彼热,生离死逢的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并将这故事置于“海内鼎沸,有维新党,东学党,保皇党,短发党,名目新奇且多,大江南北,鸡犬不宁”的背景之中;于愁世伤时之余,将超尘脱俗的清高理想演为一幅“世外桃源”。曼殊这篇小说自署“昙鸾”。独秀则一语破的,云:“昙鸾与其友梦珠行事绝相类。庄周梦蝴蝶,蝴蝶化庄周,予亦不暇别其名实。昙鸾存而五姑殁,梦珠殁而秋云存,一殁一存,而肉薄夫死与爱也各造其极。”陈序尤为可贵处,在将《绛纱记》与爱尔兰剧作家王尔德的自然主义作品相比较,指出“爱情者生活之本源也——斯义也,无悖于佛,无悖于耶”。则见独秀文学视野之宽阔与文学思维之超前。
    章士钊也有《绛纱记序》云:“人生有真,世人苦不知。彼自谓知之,仍不知耳;苟其知之,未有一日能生其生者也。何也?知者行也。一知人生真处,必且起而即之,方今世道虽有进,而其虚伪罪恶,尚不容真人生者存;即之而不得,处豚笠而梦游天国,非有情者所堪也,是宜矣。”这里将“爱”兑换成“真”,实则所言的仍为爱与死的问题。章序继而叙说了王尔德剧中人因演莎翁《罗密禾》(按,今译为《罗密欧》),进入角色而终殉情的故事。章氏解说:“余读之,窃叹女优之为人生解人,彼已知人生之真,使不得即,不死何待,是固不论不得即者之为何境也。吾友何靡施之死,死于是;昙鸾之友薛梦珠之坐化,化于是;罗霏玉之自裁,裁于是。昙鸾曰:‘为情之正。’诚哉正也。吾既撰《双枰记》,宣扬此义;复喜昙鸾作《绛纱记》,于余意恰合。昙鸾谓余当序之,又焉可辞?”可谓惺惺相惜之词。
    《碎簪记》叙主人公庄浞因不愿在为袁世凯劝进的文字上签名而被拘,获杜灵远鼎力相救,遂与其妹灵芳缔结香盟。但为其叔父软硬兼施,迫其移情于“工刺绣、通经史”的莲佩。庄浞不为所动,其叔怒而击碎灵芳与他定情的玉簪,并劝说灵芳与他割断情丝。最后,莲佩因得不到爱情而自杀,庄浞因受感情折磨而死,灵芳也自缢殉情。
    小说情调虽过于伤感,主人公性格也过于软弱,但它把这一爱情悲剧放在一定的家庭、政治背景下表现,其可贵处在于没有浅薄地将制造悲剧的责任归于某个人的品质,庄浞的叔父倒是被描写成“和蔼可亲”,甚至还有“慈爱之心”,其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古人明训”,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名教。对此作陈氏有《碎簪记后序》云: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世兴衰照眼明——陈独秀: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故事
先睹为快:形象篇/先睹为快:逸事篇/一座独秀山,两个陈独秀/“终身的反对派”与不懈的文化追寻/“永远的新青年”与永恒的文化启蒙/“独秀性格”面面观/义门文化与仇父情结/人格魅力与文化评价/悲剧命运与文化悲剧/参不透的删节号
第一章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
从朋友的小说说起/与《新青年》同人讨论中国小说/“《水浒传》的长处乃是描写个性十分深刻”/《(儒林外史)新叙》与江南乡试/《红楼梦》:“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神圣施、曹,土芥归、方”的文化意义/为白话小说争正宗地位/为新文化运动做白话教本/为文化新人当思想载体/跨世纪的启迪
第二章  从《惨世界》到《黑天国》——陈独秀的小说创作
半部小说的来历/“新小说之意境”/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同/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异/碎身直蹈虎狼秦/黑天国中的惨故事/小说形式: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第三章  笔底寒潮撼星斗——陈独秀与中国新诗
《新青年》:中国新诗的圣地/陈独秀:中国新诗的早期尝试者/陈独秀被捕所激起的新诗潮/《答半农的(D——!)诗》与纷纭的解说/历史的失忆与陈氏译诗/陈独秀的“铁窗诗话”
第四章  幸有艰难能炼骨——陈独秀与中国旧体诗
“本有冲天志”与“万境妍于未到时”/从“酒旗风暖少年狂”到“垂老文章气益卑”/友情:此去凭君珍重看/爱情:新得佳人字莫愁/亲情:诗化之恋母情结/山水诗:好诗不过近人情/从学宋诗到以杂文人诗/论诗气韵推天宝与丹顿裴伦是我师/余论:台静农所藏陈独秀佚诗及其他
第五章  男子立身唯一剑——“陈仲甫体”与中国现代杂文
“随感录”与“陈仲甫体”/呼唤“德、赛两先生”与“偶像破坏论”/“野蛮的军人、腐败的官僚,都是国民的仇敌”/改造“国民性”/过渡与造桥/“陈仲甫体”杂文之异质种种/“陈仲甫体”与“新文体”及“鲁迅风”
第六章  中国戏曲改革之先声——陈独秀与中国戏曲
“三爱”论戏曲/“三爱”写戏曲/五四时期的戏曲之争/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第七章  书法由来见性真——陈独秀与中国书法艺术
解读吴兴体/快人快语,出语惊人/暮年论书,别具一格/狱中挥毫,气贯长虹/陈独秀书法艺术的被理解与被忽视
第八章  曼殊善画工虚写——陈独秀与中国绘画艺术
陈独秀解读下的苏曼殊、刘海粟、潘玉良绘画/仇父情结与美术革命/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危机/陈独秀与中国近代的漫画创作
第九章  骤雨旋风声满堂——陈独秀与“桐城谬种”
“桐城谬种”与“十八妖魔”/重估一切价值与“一点人味儿”/林纾的进攻与“新青年”派的反攻/“荆生”大闹陶然亭/师生携手,首战告败/林纾心中的“伟丈夫”有何作为/1919年3月26日:北大之夜/“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历史的启迪
第十章  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
胡适与陈独秀及《新青年》的结缘/“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窃喜所见不孤”/五四时代文学革命宣言/以“文学独立”论驱逐“文以载道”说/“不容他人之匡正”与学术自由/蔡元培“三顾茅庐”礼聘陈独秀/陈独秀力荐胡适执教北大/陈、胡之优势互补于文学革命发难之后/陈、胡分歧与《新青年》之南迁/陈、胡交友之道/陈、胡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陈、胡角色之自我认定
第十一章  谁是五四时代的狂人——陈独秀与《狂人日记》及其他
从审美第一印象说起/俱往矣,数疯狂人物唯我独秀/鲁迅的小说创作与《新青年》/鲁迅心中的陈独秀/陈独秀眼中的鲁迅
附录一  实庵自传
附录二  注释
自跋  书的故事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