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br> 蔡元培档案<br> 家世<br> 旧学时代<br> 委身教育与运动革命<br> 初次游学<br>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与再度游学<br> 整顿北京大学<br> 创设大学院<br> 主持中央研究院<br> 著述<br> 结语<br> 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br> 前言<br> 中研院成立的背景<br> 蔡元培筹设中研院的经过<br> 中研院的组织与功能<br> 从组织的演变释析其地位与性质<br> 研究取向及对学术的贡献<br> 各处、所领导人物的探讨<br> 经费及其运用<br> 结语<br> 朱家骅档案<br> 家世与青少年时期<br> 任教北大与再度留学<br> 中山大学时期<br> 兼绾粤浙教育及民政<br> 接任中央大学校长<br> 初任教育部长<br> 三年交通部长<br> 主持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br> 浙江省政一年<br> 翊赞中枢时期各要职<br> 重任教育部长<br> 中研院十八年<br> 促进国民外交<br> 结语<br> 朱家骅与中央研究院<br> 前言<br> 参与中研院筹备工作<br> 继任中研院总干事<br> 代理院长十八年<br> 结论<br> 胡适与蔡元培<br> 前言<br> 北京大学——由相识到深交<br> 大学院——共谋改革教育行政<br> 中央研究院——两件政治干预学术的实例<br> 民权保障同盟——一段被曲解的经历<br> 结语<br> 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br> 成立经过<br> 基金来源<br> 组织情形<br> 著作之整理<br> 纪念馆的转型——改隶近代史研究所<br> 结语<br> 附记<br> 王世杰档案<br> 家世<br> 求学经过<br> 任教北大<br> 初入仕途<br> 武大校长<br> 教育部长<br> 抗战时期之重要职务<br> 在国民党内之职务<br> 在外交方面的贡献<br> 与中央研究院的深厚关系<br> 对故宫文物的维护与宣扬<br> 重要著述<br> 结语<br> 参考书目<br> 王世杰日记<br> 日记的数量及编印方式<br> 世杰简介及其日记之史料价值<br> 臧否人物,一针见血<br> 余论<br> 钱思亮档案<br> 家世<br> 学历<br> 任教北京大学<br> 台湾大学二十年<br> 中央研究院院长与晚年<br> 重要贡献<br> 著作<br> 参考书目<br> 感念钱院长思亮先生<br> 先从台湾大学说起<br> 钱校长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br> 钱院长处理近史所风波<br> 应邀协助院中行政工作<br> 撰文为中研院辩白<br> 调兼秘书主任<br> 学术与行政的两难<br> 近史所聘副所长案<br> 钱院长与高总干事<br> 总干事换人:高退、韩继<br> 最后一次出国及病逝<br> 协助治丧<br> 两则感人的小故事<br> 选举新院长<br> 吴大猷档案<br> 家世与家人<br> 求学阶段<br> 教学与研究<br> 对国家科学发展的贡献<br> 主持中研院院务十年<br> 结语<br> 参考书目<br> 敬悼一代学人吴大猷先生<br> 与中研院深厚的关系<br> 病笃时的嘱咐<br> 大院长小故事<br> 尽心尽力解决胡适纪念馆难题<br> 第二期五年发展计划的波折<br> 不懂官场文化,导致被迫卸职<br> 我追随过的两位中研院总干事<br> 高化臣总干事<br> 韩忠谟兼代总干事<br> 谈中央研究院院史室资料的征集<br> 王世杰院长<br> 钱思亮院长<br> 朱家骅院长<br> 胡适院长<br> 蔡元培院长<br> 吴大猷院长<br> 因缘际会集内容摘要
陶英惠曾任中研院第五任院长钱思亮、第六任院长吴大猷的秘书主任。多年来,对中研院的院史尤其是历任院长的档案及史料有深入细致的搜集研究,《中研院六院长》以客观的史家态度,真实记录了从蔡元培到吴大猷等六位中研院院长的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