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难得糊涂是一生:郑板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69997
  • 作      者:
    康桥,叶笑敏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板桥体”是一种艺术,包涵了难得糊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本书带你感悟郑板桥的独特人生。<br>    本书为“古人口述自传”系列之一种。本书选择中小学教材中提得比较多的历史名人,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展开
内容介绍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br>    历史的烙印,注定了我的坎坷,也成就了我的怪才。<br>    诗酒年华,离不开风情万种的女人,更少不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做“扬州八怪”的老大其实很容易:年龄是个宝,才华不可少,坎坷作参考,傲骨很重要。<br>    “难得糊涂”,藏不住悲天悯人;男儿流泪,只为天下苍生……<br>    十年扬州梦,一个郑板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无尽的等待——六年待官的日子<br>    新组合的老成员<br>    左手也能创造奇迹——高凤翰<br>    可是,好景不常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月,婉仪病逝。<br>    妻子的去世对罗聘打击很大,从此他再不画鬼了,改为画佛。后来也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画让他一举成名的鬼,而改画佛?罗聘给人讲了他的一个梦:<br>    梦里,他踏进了一座寺庙,名叫“花之寺”。里面遍植白莲,清幽芬芳。在寺庙里,他发现原来自己的前身就是这座花之寺的住持。<br>    从此,他为自己起号花之寺僧,并开始画佛。<br>    从那时起,罗聘画的佛像,落款都为花之寺僧。<br>    左手也能创造奇迹——高凤翰<br>    高凤翰(1683—1749),号西园,胶州人士。<br>    这位仁兄在乾隆二年(1737)丁巳,即五十五岁的时候右臂病发残废掉了。换作平常的书画家,废了右手相当于成了个废人(有先知的人或许会去给右手买个保险什么的,这样比较安全)。<br>    可是,凤翰兄却把左手训练得跟右手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让我佩服啊。<br>    结果四海之内的朋友们都向他索书索画,搞得他又要回信,又要写字画画,忙得焦头烂额。最后想写字,家里都找不到一纸张;找了好几个“枪手”(都是他的学生)帮忙写字作画,最终也都被抢一空。<br>    眼盲心不盲——汪士慎<br>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人,流寓扬州最久。<br>    他排行第六,金农时常爱称他为“汪六”。<br>    他善画,犹善画梅,有“铁骨冰心”之号。<br>    五十四岁时左目失明,自称“左盲生”,还为此刻了一方印纪念。左目失明但仍能画梅花,而且甚于未盲时。<br>    晚年双目皆昏眵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金农说他是“盲于目不盲于心”,我看也是。<br>    就我们这群人,混迹在扬州的书画市场上,有时各自为营,有时群体作战。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小有名气,但我们的志愿,最起码要在扬州,甚至书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r>    而此时,我们需要的是名人效应,名人就得先出名啊,怎么出名呢?我发现绕了一个圈,我们又绕回来了。<br>    我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br>    当字画交换的银子解决我的温饱问题的时候,书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进士不应该光是用来卖画的。都已经是进士了还要靠卖画养家糊口,我的远大前程呢?<br>    不要以为有美妾相伴,字画可以卖很多钱,我就因此而满足了,那样郑板桥就不叫郑板桥了,郑板桥之所以叫郑板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能在安逸或抑郁的时候,同时心里还惦记着天下百姓。<br>    因此中进士之后,得志泽加于民(就是与天下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心情更加迫切了,我们要发扬孟老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优良作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落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方针政策,以天下为己任。<br>    我之所以在这里大发议论,不辞辛劳地引经据典,因为以天下为己任这个承诺是如此艰巨,艰巨到我生怕自己把它忘掉;因而这个事情需要我不停地念叨,来给自己一些压力。<br>    ……
展开
目录
    引子:几百年梦回故里<br>    我的兴化我的家——黑白版<br>    我的兴化我的家——彩色版<br>    场景隐退,主角出场<br>    搬迁的理由及其内幕<br>    郑家纯爷儿们<br>    父亲郑立庵:人民的好教师<br>    叔父郑省庵:我的铁杆哥儿们<br>    堂弟郑墨:我们家的第二“活宝”<br>    外祖父汪翊文:一个隐逸高人<br>    叔祖郝梅岩:我的启蒙良师之一<br>    生命最初的几个女人<br>    生母汪氏:有娘的孩子像块宝<br>    乳母费氏:不是娘亲,胜似娘亲<br>    继母郝氏:春天后母心<br>    第一章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br>    焦山1735——一波刚平,一波又起<br>    焦山1736——我中啦!我中了!!<br>    漫漫人生路,漫漫求仕路<br>    为官,并非我的初衷<br>    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br>    名师出高徒<br>    天宁寺的快乐读书岁月<br>    焦山的苦读日子<br>    读书人是这样炼成的<br>    科考有如熬汤<br>    不只读书,还要行路<br>    成功男人的背后<br>    感谢汪哥的一根救命稻草<br>    第二章 无尽的等待——六年待官的日子<br>    逗留京师<br>    板桥献墨宝<br>    我的贵人,是个皇家人士<br>    抱得美妾归<br>    初遇饶五娘<br>    美人儿出场<br>    情定玉勾斜<br>    重逢玉勾斜<br>    拜了把子就是兄弟<br>    我与我的两任妻子<br>    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传说<br>    关于郑板桥和他女人的传说<br>    卖画,又是卖画——兼谈我的两次卖画经历<br>    一名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自白<br>    第一次卖画:扬州不喜欢我<br>    第二次卖画:情况有所改善<br>    我们搞了个画坛新组合<br>    新组合的老成员<br>    三朝老民——金农<br>    我的老乡&同事&同道中人——李鳝<br>    全才画家——黄慎<br>    梅痴——李方膺<br>    从鬼到佛——罗聘<br>    左手也能创造奇迹——高凤翰<br>    眼盲心不盲——汪士慎<br>    我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br>    第三章 十二年官场现形记之范县篇<br>    喜自京城来<br>    卷土重来未可知<br>    求己不如求人<br>    驴背上的县太爷<br>    做官,从挖墙开始<br>    先下手未必强<br>    我的下乡生活<br>    我要出书了<br>    熟悉的人,熟悉的事<br>    我的第二个春天<br>    生命的贺礼<br>    别了,我的范县<br>    第四章 十二年官场现形记之潍县篇<br>    两极分化很严重<br>    丢官事小,救命要紧<br>    对盐商说不<br>    灾难,仍在继续<br>    乾隆要来视察了<br>    视察前的准备工作<br>    登山演习<br>    乾隆终于来了<br>    我和乾隆的亲密接触<br>    春雨兆丰年<br>    白发人再送黑发人<br>    麟儿走后我的寂寥生活<br>    难得糊涂<br>    别了,潍县;别了,我的宦海生涯<br>    第五章 一官归去来——我的退休生活<br>    二十年前旧板桥<br>    浙江之行——退休后的旅游生活<br>    青藤门下牛马走——我是徐渭的铁杆粉丝<br>    盛名之下,书画涨价、<br>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br>    最后一个盛大聚会<br>    世间再无郑板桥<br>    第六章 我的奇闻逸事<br>    搞定一赖婚财主<br>    关于我书画的八卦<br>    小处不可随便<br>    竹影墙:麻雀的克星<br>    狗肉误事<br>    我的传世绝“对”<br>    给豫园万花楼写对联<br>    戏弄某员外<br>    蘑菇汤引出的好联<br>    对联断案<br>    联讽知府<br>    附录 郑板桥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