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归隐,是个议论纷纭的问题。下面就从归隐人手,来探讨他的政治态度。
陶渊明青年时代是个有抱负、关怀祖国统一、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拟古》中表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像这样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慷慨激昂的诗人,为什么后来却归隐田园,与官场诀别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仍需要从社会政治原因和世界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社会政治的原因。东晋政权偏安江左,门阀士族把持政权。这是个极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晋元帝南渡后,政治上主要依靠从北方南下的士族大地主,还联合了少数南方的士族作为他的政权的基础。士族为了他们本阶层的利益,不仅不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反而认为保持了分散割据的局面对他们更有好处。
由于门阀士族当权,决定了他们对外不仅不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山河,反而千方百计地限制或打击坚持抗战者。东晋南渡之初的爱国将领祖逖抗战有功,带领士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王导和晋元帝不仅不支持他,反而扼制他的抗战,致使祖逖忧愤而死。桓温虽有野心,但对北伐也有功绩。当他在广大人民支持下,恢复了中原一些失地,并建议迁都江北,以利进一步恢复失地时,却遭到了士族们的反对。尽管绝大部分士族大地主反对收复失地,但广大人民群众仍是要抗战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