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流年梦惆怅:那些才子佳人的爱恨情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5090
  • 作      者:
    田涯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展开
作者简介
  田涯,自由写作者兼图书策划人。生于八零年代,湖北黄冈人,现寄居于武汉。曾做过图书编辑、杂志编辑、媒体体运营等职业。创办个人独立品牌——田涯文化工作室。致力于写书、编书、藏书的路线。现主要从事文化传媒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于这个欲望翻滚的世界,我们或许早已忘记尘世中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或忧伤或悲情的故事。我们或许早已忘记在那些故事里,人们曾如此纯粹地相爱,别离,伤痛,追忆。
  让我们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光,追寻那一个又一个才子佳人,在千年之外再次细赏她们的绝世与独立。因了她们,这世间才会有那般千转百回的故事,年年春回,盛开在所有无言璀璨的姹紫嫣红里。
  那些才子佳人终究是走了,她们的爱恨情愁着时光的跳跃渐渐地被埋葬在滚滚红尘,化为依旧翻滚在尘世中的我们心底一声惆怅的叹息。
展开
精彩书摘
  曲终人散情未央·汤显祖
  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本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日本有能剧,德国有古典音乐,英同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那么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呢?”
  这是我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中开篇所听到的精彩的文字解说,那充满磁性的解说引起我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最终,我知道了,让中国人极端引以为傲的“雅乐”是昆曲。
  它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素有“中国戏曲之母”之雅称,我国现有的主要地方剧种,几乎无不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昆剧所展示的唱腔美、人物美、造型美、动作美、文字美、情节美,每每令人如痴如醉。也正因如此,昆曲艺术是我国第一个推荐并被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名录的艺术种类。
  这足足证明了昆曲的魅力之深。
  大约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国一个赋闲在家的落寞文人写成了一部传世经典爱情奇书,从而把昆曲推向了巅峰,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它是那样的绚烂,足与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遥相辉映。就是“昆曲之母”——《牡丹亭》。作者同时还给爱情取了一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叫做“穿越生死之情”。这个落寞文人就是——汤显祖。
  近代以来,《牡丹亭》在西方的表演传播已造成国际盛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牡丹亭》从出现到现在所产生的跨越时代的轰动奇迹呢?又是什么,让它得到跨区域跨文化的专宠殊荣?
  关于《牡丹亭》的魔力的答案,或许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中关于“情至”的解说文字里可以找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天下写情者太多太多,已是数不胜数了,然而有几个能像汤显祖这样把爱情发挥到极致,让一段爱情流传千古呢?这让我想起来了诗人元好问写的那一句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想这大概是对《牡丹亭》的魔力最好的诠释吧。
  随着时光不断地流逝,那些缠绵痴怨的才子佳人的古典爱情早已尘封进历史的古籍之中,她们伴随着时光飞逝离我们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可以说是早已远离了那样一个古典时代,事实上是早已失去了古人的那种悲悯情怀和从容的心境。
  直至某天看到剧院上演的汤显祖絮絮叨叨重述的那段穿越生死之情的爱情故事时,才恍然醒悟过来:原来人类曾经有过这样如梦如幻的古典爱情。
  是啊!人类曾经真的就出现过这样的经典爱情。而今天的我们呢?是否也梦幻着去经历那种古典爱情的纯粹之美呢?
  其实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生活历练让汤显祖写就这部传世的经典作品,又是怎样刻骨铭心的情感煎熬,使得他达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让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境界。
  二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卯时,也就是1550年9月24日凌晨5点左右,在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城东的文昌里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一阵清脆的婴儿哭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汤显祖就此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始了他一生的征程。
  汤氏家族在当地虽然算不上什么名门大族,但也还算是富有的人家。据史记载,成化二年(1466年)汤显祖的高祖汤峻明曾因捐粮救灾,受到朝廷八品冠带的赐赏。家里还藏书达四万多卷。不过非常有趣的是从高祖汤峻明一直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颇有点名气,只是到最后都没有登上仕途之路。
  汤显祖就是在这样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在汤氏家族这四万多卷书当中,各种各样的书应有尽有,幼小的汤显祖不但天资聪明,而且特别刻苦好学,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五岁便入私塾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其后家里所藏各种杂剧上千种,俱被汤显祖熟读遍了。受到祖父和父亲以及长辈的影响,汤显祖从小便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著名的戏剧家做好了铺垫。
  至汤显祖出生的1550年间,大明王朝自建国已经走过了182年的漫长历程,已垂垂老矣,再也没有洪武永乐时期的盛世之景。汤显祖生活的时代表面上看似如此的繁华,其实早已是危机四伏,到处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汤显祖出生后的第四天,鞑靼部俺答汗即率军长驱直入北京城下,直到八日后才解围。而此时的嘉靖皇帝却对朝政不闻不问,一心只求长生不老,并给自己加上长达三十五字的“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的道号,当时掌权的宰相严嵩并不是急于处理国家的各种政务,反而成天揣测皇帝的心思为其撰写祈祷文章,导致政治腐败是极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内忧外患使得大明王朝加速走向灭亡。
  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明王朝其实是一个特别悲剧的时代,对此旅美华裔学者黄仁宇有很生动而详细的描写,他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写道: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兼名裂。
  汤显祖一生经历了嘉靖朝十七年,隆庆朝六年,万历朝四十三年。到他1616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距大明王朝灭亡只有二十九年,就是这一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登上了王位,从此大清王朝就诞生了。
  汤显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而且几代人从来都没有中过举,所以父辈迫切地希望子孙登科及第,也好光耀门楣。父母给他取名为显祖大概就有这种寓意。古代的富家子弟或者官宦之家子弟都是通过读圣贤书,然后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最后达到光宗耀祖的。汤显祖也不例外,他的人生规划和成长过程亦是如此。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四岁的汤显祖入补临川县学为诸生。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低的学衔都统统称作为诸生或者生员,当然更多的通俗说法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秀才。
  一般来说学生未进学被称之为童生,进学之后才正式为学生即诸生。童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才取得诸生资格。而凭借汤氏家族在当地的名望,他们一直享有接待来往官员的荣耀。尽管接待官员什么的需要破费,但在古代那是一种很光荣的事情。作为诸生的汤显祖曾被引进参见主考官,一般在这种场合下,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充分展现其才华,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客人的赞许。主考官随即指书案为题,汤显祖不假思索地就随口而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主考官当场大加夸赞,称他将来一定会以文章而闻名于世。
  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汤氏家族浓厚的文化熏陶,更多的是来自父辈精心的培育,才使得汤显祖如此才智过人。在汤显祖进学前后,他的父亲便开始在当地到处物色名师,其中徐良傅和罗汝芳可以说是影响了汤显祖一生的两位恩师。
  徐良傅(约1506年~1565年)字子弼,汤显祖常常称之为子拂先生。临川邻县东乡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曾任江苏武进县令,后官至吏科给事中。出仕八年后因得罪首辅夏言而被革职为平民,革职之后靠教授人养家糊口,可见他是落魄到何等地步。而汤显祖是徐良傅生命中最后几年的关门弟子,他不像一般的老学究那样迂腐,他把自己毕生精研的《尚书》毫不保留地都传授给了汤显祖。可以说汤显祖以后的仕途之路都受惠于徐良傅博大而精湛的学问。
展开
目录
曲终人散情未央·汤显祖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
一生赢得是凄:京·柳永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
长安月下梅妆新·上官婉儿
沈园依旧人何处·唐婉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