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br>两个李白<br>烂醉是生涯——杜甫的新形象<br>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br>苏东坡的世界<br>乱世中的美神<br>把栏杆拍遍<br>西天无性别——吴承恩<br>苦行僧蒲松龄<br>邂逅曹雪芹<br>“细瘦的洋烛”及其他——读鲁迅<br>沧桑诗魂<br>身后的寂寞<br>郁达夫册页<br>朱自清<br>激情的归途<br>废名的乡土记忆<br>出走与归来<br>他给了我们什么<br>儒墨何妨共一堂<br>谁看秋月春风<br>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br>女性的天空——重读萧红<br>怀念孙犁先生<br>道不自器舆之圆方<br>沉香缭绕众生相<br>生命的本真<br>正才之风<br>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br>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br>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br>走在技术时代相反的方向上——张炜论/郜元宝<br>千言万语何若莫言<br>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名家新评:创意阅读》作者提倡深度阅读,还是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对策。信息化给人类的认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力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社会同时也面临着泛信息化的危险。个性有被消弭的痛苦,思维有被弱化的困惑,思想有被简化的尴尬,人文精神接受着信息变化多端的挑战,深度阅读正在被媒体信息阅读所取代。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书》,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该书作者是美国人大卫·丹比,《纽约》杂志一位著名影评家。他痛感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对于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读者,而变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文的读者。更可怕的是,“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1991年,大卫·丹比四十八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十八岁的学生坐在一起,重新读“伟大的书”,读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亚里士多德、但丁、薄伽丘、卢梭、莎士比亚、黑格尔、奥斯丁、马克思、尼采、波伏瓦、康拉德、伍尔夫等。《伟大的书》就是大卫·丹比第二次做学生时的读书笔记。他说:“严肃的阅读或许是一种结束媒体生活对我的同化的办法,一种找回我的世界的办法。”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倡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深度考评,是我们找回人与文学的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