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br>第一章 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br>第二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沃尔特·惠特曼<br>第三章 马修·布雷迪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br>第四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与亨利·詹姆斯<br>第五章 沃尔特·惠特曼与马修·布雷迪<br>第六章 马克·吐温与威廉·迪恩·豪威尔斯<br>第七章 马克·吐温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br>第八章 W.E.B.杜·波依斯与威廉·詹姆斯<br>第九章 格特鲁德·斯泰因与威廉·詹姆斯<br>第十章 亨利·詹姆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br>第十一章 爱德华·史泰钦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br>第十二章 维拉·凯瑟与马克·吐温<br>第十三章 维拉·凯瑟、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br>第十四章 爱德华·史泰钦、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格特鲁德·斯泰因<br>第十五章 卡尔·范维克顿与格特鲁德·斯泰因<br>第十六章 马塞尔·杜尚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br>第十七章 维拉·凯瑟、爱德华·史泰钦与凯瑟琳·安娜·波特<br>第十八章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哈特·克莱恩<br>第十九章 哈特·克莱恩与查理·卓别林<br>第二十章 兰斯顿·休斯与佐拉·尼尔·赫斯顿<br>第二十一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W.E.B.杜·波依斯<br>第二十二章 哈特·克莱恩与凯瑟琳·安娜·波特<br>第二十三章 伊丽莎白·毕晓普与玛丽安娜·穆尔<br>第二十四章 佐拉·尼尔·赫斯顿与卡尔·范维克顿<br>第二十五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马塞尔·杜尚<br>第二十六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詹姆斯·鲍德温<br>第二十七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玛丽安娜·穆尔<br>第二十八章 詹姆斯·鲍德温与诺曼·梅勒<br>第二十九章 罗伯特·洛厄尔与伊丽莎白·毕晓普<br>第三十章 约翰·凯奇与理查德·啊维顿<br>第三十一章 W.E.B.杜·波依斯与查理·卓别林<br>第三十二章 兰斯顿·休斯、卡尔·范维克顿与理查德·阿维顿<br>第三十三章 理查德·阿维顿与詹姆斯·鲍德温<br>第三十四章 玛丽安娜·穆尔与诺曼·梅勒<br>第三十五章 约翰·凯奇与马塞尔·杜尚<br>第三十六章 诺曼·梅勒与罗伯特·洛厄尔<br>谢词<br>注释<br>参考书目<br>正文译名对照表<br>注释译名对照表<br>《偶遇》主涉人物生卒年表内容摘要
你,不是最伟大的,<br> ——也不是第一个,<br> 不是最后一个,<br> ——但却是亲近的。<br> 哈特·克莱恩致沃尔特·惠特曼 《桥》(The Bridge)<br> 在这本书中,30位19世纪至20世纪引得后人无数评说的美国(出生于或主要生活在美国)作家和艺术家以常见的方式相遇:或倾慕已久,有心安排;或朋友引见,不期而遇;或吧台举杯,无心邂逅。他们彼此交谈了几小时,或甚至四十年。后来他们知道,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又注定不可能失之交臂。<br> 他们先后出现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那是一段多产而又艰难的时光,发生过两次相关的大事件:南北战争以及民权运动。有时他们相逢于战场之外,有时又巧遇在示威现场。他们一起坐在某个人的藏书室里或是坐在出租车里时,战争和政治也是他们心中思考的内容。<br> 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或者是生于美国,或者是在美国完成了其重要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的相遇是私人事务,也是公共事件,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又似系列评传,从亨利?詹姆斯到罗伯特?洛厄尔,以偶遇为线,把一个个孤立的人物和一件件孤立的事件串成了富于生机的鲜活整体。<br> 作者观察这些作者如何对待爱情、孤独、宗教、自然界、历史、阅读以及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友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私人历史”为我们编织出19—20世纪西方文艺界的错综复杂的立体的社交关系,并以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逝去不久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