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的故事.上,近代德国的历史与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55011
  • 作      者:
    文聘元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德意志民族无疑是出色的民族,长久以来都在西方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意志民族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文学与科学上都诞生了里程碑式的人物。
  德意志民族被公认为是最善于哲学思考的民族,据说这同他们的语言适合哲学思考与表达有关。在德国的历史上诞生了众多的伟大哲学家,这些名字我们早巳经是如雷贯耳的,例如近代有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现代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等,乃是本书所要叙说的中心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文聘元,1969年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9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被评为研究员,现在海南大学工作。已经出版的作品主要有:《直面人性》(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西方、东方与多元文化中的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欲望及其表达的形式——论<美狄亚>及其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并兼任100卷、5000余万字的国家十五重点图书《隋唐文明》工作委员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德国的故事(上):近代德国的历史与文化》为《话说西方》丛书第九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近代德国的历史与文化。《话说西方》纵览古今,气势恢弘,展现西方历史的风云,描摹西方文化的变迁:流动的历史,深缓而又跳跃;机智的哲学,明白而又活泼;多彩的文学,灿烂而又辉煌;多姿的艺术,美妙而又鲜活;自然的地理,百态而又神奇。无论是历史、文学和艺术,还是哲学和科学;无论是令人高山仰止、叹为观止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还是现代的西方文明,在这里,历史的激荡,哲学的睿智,文学的意象,艺术的美感,科学的真谛,作者的讲述均能做到丝丝入扣,娓娓道来,在思索与描摹的求真之中,在时代与篇章的交织之中,在历史与地理的时空之中,展现了一幅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宏伟画卷。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篇·哲学篇
  第二章  知识、理性、道德与美——康德哲学是完美的形而上学
  前面我早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说康德哲学是艰深复杂的,会让大家头痛一阵子。但现在我又要告诉大家,你们将会发现康德哲学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神经症患者的胡言乱语。不仅如此,它还有着内在的严谨的逻辑,只要我们努力深思便可以将这逻辑秩序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理解康德的线索,循着这条线我们将可以把深奥复杂的康德哲学以相对通畅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前面我曾给大家讲过克里特文明,宙斯的私生子米诺斯王曾建了一座迷宫关他的老婆同一头白公牛生的半牛半人的怪胎,这座迷宫里的道路极其复杂,人一进去就休想出得来。但这座迷宫后来被忒修斯破掉了:他走进迷宫,找到怪物,杀死它,又顺利地走了出来。他是凭什么做到这点的呢?是因为米诺斯王的美丽女儿阿里阿德涅爱上了英雄忒修斯,给了他一根红线,让他循着红线走,这样他在迷宫里就不致迷失方向。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康德比作另一个米诺斯王,他的哲学是另一座迷宫,我呢,就是给你们线的阿里阿德涅,你们自己呢,当然是英俊神武的忒修斯了。
  那么康德哲学的迷宫之红线到底是哪一条呢?
  这条线索就是对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
  两个世界
  现象与自在之物,或译作物自体,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了,但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就来逐一分析。
  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容易将现象看作是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也就是万事万物:从浩瀚宇宙、花鸟虫鱼直到我们看不见的细菌电波。
  上面这些我们所见所感的万事万物确是康德所指的现象。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前面我们讲洛克哲学,讲到洛克认为何谓知识时,曾说过在洛克看来,我们虽然分明地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这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不能断定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即能“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它们,而事实上这“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既非存在的充分条件,也非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洛克的观念自有他的道理:即我们并不能断定物质世界的存在,我们所能直接接触的只可能是心灵中的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康德,我建议大家再读一下前面洛克哲学中“何谓知识”一节,仔细地理解一下洛克为什么认为世界只是一种感觉。
  在这里,康德的思想同洛克是一脉相承的。康德认为,我们人所看到、听到、摸到的万事万物这些现象其实也只是我们的感觉,它乃是一种由我们的感觉所形成的表面现象,是一种主观的表象,这就是现象。
  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对这个问题洛克没有做出回答,他只是认为我们并不能断定外在世界的存在,我们知识的对象只是观念而已,对于这个观念或者感觉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洛克的回答是比较简略而朦胧的。康德则相反,他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明确的回答,这个回答也展现了他哲学的最大特色之一。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这个由现象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一个“彼岸世界”。
  要想攻破康德哲学这座迷宫和固垒,了解这个彼岸世界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因为它既是康德哲学的重心之一,却又并不难于理解。
  康德的这个彼岸世界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它是现象的缔造者。
  我们为什么会有感觉?为什么会感觉到世界上有万事万物?有浩瀚宇宙、花鸟虫鱼、细菌电波?这是因为在这万千现象背后有一个东西,正是它在我们的感官里造成了这些感觉,而这些感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万物——现象。打个比方说,看电影时,我们看到银幕上有许多映像,有人有狗有鲜花。这些乃是我们的感觉,是现象。但它们并不是自己跑到银幕上去的,在这些活泼的映像背后还有制造者,如摄影机和演员等。康德认为,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看到的诸现象同样有一个制造者——彼岸世界,具体而言,是彼岸世界的“物自体”。正是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感觉,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现象。
  第二,它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说过,洛克也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万物只是一种反映,我们却并不能说在这些观念背后的观念制造者真的存在,他后面的休谟更说我们对那个世界根本一无所知。康德的观点则不同,它认为这个彼岸世界及其中的物白体们是肯定存在的,并且的的确确是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导致了感觉,这感觉就造成了现象。
  而且,这个物自体乃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简直有点像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解释了,当然只是“有点”像。
  第三,它是不可知的。
  我们虽然可以断定这个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它别的任何特征我们都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
  打个比方说,这个物自体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大家知道我们都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身世往上追溯,从父亲、爷爷、曾祖、高祖,一直上去,经过几万代几十万代,也就是几十几百万年前,终究可以推到某一只类人猿,这是必然的。但对于这只作为我们直系祖先的类人猿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它有多高?多重?身上有没有毛?有多少?是什么颜色的?它小时候是一只安静的小猿呢还是个顽皮宝,经常气得猿妈妈在地上跺着脚,用那种人语不像人语、猴叫不像猴叫的嗓音责骂?
  对于这些个我们祖先的特征我们是一无所知了,也不可能知道。实际上我们只能断定它在若干万年前是存在的,除此无它。
  但我们却也的的确确可以断定它是存在的。
  康德认为,人们对于这个彼岸世界及物自体也是这样,只知道它是存在的,除此无它。
  也许我们对类人猿祖先比对物自体知道得还多呢,因为虽然我们对祖先的个体特征一无所知,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它像其他类人猿一样,长着一身毛发,走起路来腿弯弯的,腰也不能完全挺直,可以制造最简单的石器,等等。
  然而对于物自体和彼岩世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只知道它是存在的,其他,它有毛与否、什么颜色,或者其他什么的,彻彻底底地、不折不扣地一无所知!如康德自己所言:
  我说,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它是不可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断定它的存在呢?这里面有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味道?对于这个问题
  康德是这样回答的:正因为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了感觉或者说表象,我们才由此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它们的存在。这种论证的方式类似于笛卡尔通过“我思”的存在,因而断定“我”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可以经由感官的感觉而能肯定物自体的存在呢?我们前面说过有许多人认为是不能的,例如洛克与休谟。然而我认为这乃是一个
  如前面所说的信仰问题,这只是一种信仰,或者说一种规定,就像我们规定1+1=2一样,不必再作深入分析。
  在分析了现象与物自体后,下一个问题是:它们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现象是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来的,那么它们之间是不
  是很相象?就如同一枝花同它的镜中之像一样?
  康德回答说:既不是像,也不是不像,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像还是不像!
  这个答案其实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康德前面的说法得出来,我们既然对物自体除存在之外的一切茫然无知,当然对于它是否同现象相像也一无所知了。也就是说,现象虽然是因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但它根本不反映物自体的什么特性,同物自体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这种感官仍然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例如我看到前面那条小狗的毛白如雪,那么是否说明物自体有这个白如雪的特性?当然不!还有其黑如墨的小狗昵。
展开
目录
序 文聘元:《话说西方》文怀沙/l1
房龙的风格杜兰的气派
——序文聘元:《话说西方》张广智/2
卷首语/5
第一篇·历史篇/1
第一章 统一德国/3
——这种统一是用铁、血还有智慧来达成的

第二篇·哲学篇/15
第一章 寂寞人生/17
——康德的故事
第二章 知识、理性、道德与美/27
——康德哲学是完美的形而上学
第三章 幸福人生/77
——黑格尔的故事
第四章 绝对理念及其自我实现/90
——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第五章 悲怆的生命/142
——叔本华的故事
第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64
——这是叔本华哲学的主题
第七章 看哪,这人!/201
——尼采的故事
第八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218
——尼采的哲学令人热血沸腾

第三篇·文学篇/243
第一章 最后的巨人/245
——歌德的故事
第二章 浮士德/256
——它被尊为西方文学史上最后一部伟大的史诗

第四篇·科学篇/277
第一章 数学王子/279
——高斯对数学所作的贡献只有阿基米德与牛顿能够相比
第二章 数学王国的革命家/289
——黎曼发明的非欧几何是数学领域内的一场大革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