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不逢时亦当时
1.桑梓深情
作为谢安的第53代孙,谢晋显然在后来的岁月里,把国、家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从另一种意义上扛到了肩上,实实在在地担了起来。不过,幼年的谢晋当然不可能预知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地灵人杰”、“名门望族”是他对于自己出生的乡土、家族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执著的印象。
江南的谢氏一族由东山迁居到盖东谢家塘聚族而处的这一支被称为盖东支谢氏,历来书香传世,一门都明礼知义。祖父谢洪绪,号佐清,又称“佐清公”,是当时谢氏盖东支家族中的掌门人物之一,职业是教书先生。谢氏族谱中对他有较高的评价:“读书稽古,重义尚侠,与徐烈士锡麟友善,建石塘,发仁粟,创小学,立自治,整理公益,栽培后进。”谢晋的父亲谢春溥任职于上海电器公司,后升任总会计师。谢晋说他父亲有个老师叫胡庆阶,性格豪放,思想开明,曾任上虞县教育会会长。由于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任职期间竭力主张开创女学,兴办新学堂,其所思所言所行,对谢晋的父亲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同样,谢晋也从父亲那里传承了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在年幼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以后人生和艺术道路上追求进步、崇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晋的母亲陈振美来自浙江余姚的一个大户人家。她家在北京、上海开着多家银楼和钱庄,家境殷实。陈振美是陈家幺女,最受其母宠爱,受到的封建约束少,因而在当时女子不可避免的缠足问题上逃过了一劫,同时也被允许接触文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是一个知书达礼、爱好读书而手不释卷的人。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也是余姚人,他曾说他随母亲到乡村生活时,乡人发现余母能“断字”时非常之惊诧——“我母亲因抗日战争从上海逃难到乡下,被乡人发现竟能坐在家里看一本本线装书和洋装书,还能帮他们代写书信、查核契约,视为奇事。”可见,在当时女子获得教育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寻常。谢晋有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母亲,长大过程中所受的良好影响必不会少。后来他一生坚持刻苦求知、坚持清醒思考,将人生与文学结合起来,找到一种对他而言最为完美的方式并将之表现出来。能做到任何一点,对普通人而言已经很难得;而对于谢晋而言,则是将这种难得变成了人生常态,变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在求知路上,谢晋生而幸运。由于家中的长辈都比较开明,谢晋自童年时起就在祖父、父亲、母亲营造的宽松环境里博览群书。在10岁生日时,谢晋的父母亲送了他一套茅盾、郑振铎先生主编的《小学生文库》。据谢晋回忆,恰恰就是这套时值7块大洋的书,“基本上必读书都有了”,影响了他的一生,为他的文学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