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懒的皇帝是谁呢?大都认为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为他有将近30年没有上朝。
什么是上朝呢?上朝就是指臣子朝见君主议事,君主到朝廷上处理政事。因为帝王每天视朝听政的时间多安排在大清早,因此称之为“早朝”。而大清早,一般是在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如清朝康熙帝规定,早朝时间为春夏早六点,秋冬早七点。《大明会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之礼。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答复。
至于早朝的日期,有的每日一朝,有的数日一朝,有的则几年不朝。如宋代规定五日一朝;清初规定逢五视朝,即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视朝;明太祖及清康熙帝则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每日一朝。早朝的内容,一般是大臣奉命上殿“轮对”,述说时政利弊,研讨处理政务,即所谓“听政”。这种制度对帝王处理政务、选拔人才,均有较好的效果。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能坚持早朝的皇帝,勤于政事,国家治理得相对较好;而疏于上朝,荒淫无度,国家就会走向衰落。
官员上朝时也像现在朝九晚五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吗?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间比现代一般单位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一致。《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呜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可以看出鸡鸣是古人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固定为卯时(大概早晨五点至七点)。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位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王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说道: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就会休朝,时间不会很长,当然也有例外,如《长恨歌》里写到的“君王从此不早朝”。
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上,载有京官统一的下班(称“散值”)时间,规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约下午四点)散值,秋分后于申初(约下午三点)散值;明沈周《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诗云:“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这个“临昏”的“散衙”,就是机关下班。早晨六至七点报到,下午三至四点回家,从秦汉到明清,古代公务人员每日上下班的时间大多如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