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家的真实:马克·罗思科的艺术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87519
  • 作      者:
    (美)马克·罗思科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克·罗思科(1903—1970)美国画家,著名的抽象主义大师,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他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创造了一种新奇而沉静、简约而感人、大器而激情饱满的抽象派绘画形式,达到了视觉和精神的宏伟境界,他的绘画作品蕴涵的思想信念与哲学意蕴,正是美国当代艺术主流所匮缺的,因此而显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罗思科可说是自学成才的,他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浓厚兴趣,这喜好启发他阅读大量有关神话和精神分析的书籍,加上一生热衷戏剧和音乐,皆为他带来不少创作灵感。在不停的思考和探索中,他成了一位思想者。
    岛子,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者、诗人。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其学术研究和创作方向为:艺术批评学.现代艺术历史与理论.宗教艺术研究:诗歌写作,水墨艺术创作。主要著作有《岛子实验诗选》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当代油画研究:观念变形记》(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下卷)》(重庆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6年再版):主要译著有《美国自白派诗选》(漓江出版社1 988年版),《燃烧的女巫:西尔维娅·普拉斯诗选》(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艺术家的真实:马克·罗思科的艺术哲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及《建筑新范式:后现代主义语言》(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艺术家的真实》讲述了,罗思科的这部革命性的艺术哲学著作以艺术及艺术家的真实性立论,探讨了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史、神话、美、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美国艺术”的真实本质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观念。《艺术家的真实》充满哲学的思辨,同时又饱含对艺术的热情,注入了强烈艺术精神。《艺术家的真实》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罗思科的论证有多么充分,或者他多么连贯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其真正价值是我们对一位艺术家的世界观获得了异常难得的理解,这种世界观通过书面语和相当具体的论证得以表达。罗思科之子克里斯托弗·罗思科“尽可能地将这部手稿以完整可信的版本公之于众”。《艺术家的真实》还包括他撰写的长达30页的序,描述了这部手稿的发现过程,以及将这部手稿付诸出版的复杂而动人的际遇。序言中阐述了艺术家罗思科的相关作品范例.同样也附上了原著手稿中的复制品。克里斯托弗的序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罗思科的这一有些令人费解的经典著作。
展开
精彩书评
    罗思科现在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大部分艺术爱好者起码都曾见过其绘画,而想要看这本书的人,基本都具有关于其艺术作品及其运行方式的实质性了解。有些人可能希望找到一条通往罗思科依然神秘莫测的作品本质的快捷路线图。而本书的内容信息之密集程度,使得这种温和而浅近的理解无法立即实现。因而这些读者将要殚精竭虑地来理解他的哲学,这种理解所花费的力气不亚于感悟其绘画所需要的程度,唯其如此,他们才能明了其中蕴含的智慧。<br>    本书之所以具有如此吸引力的一个原因,就是罗思科很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他用特有的方法来表达自己,一次又一次,而人们可以透过他在某种意义上看来没有定型的抽象作品表面感觉到这一切。确实,人们可以这样问,如果这里没有思想,那还有什么呢?但是这些思想可能是什么呢?绘画本身只具有最为概括的线索,而不少的观赏者也感到自己在感官上得到了刺激,却由于作品的抽象性而无比沮丧。由于没有什么具体可把握的东西,许多人都从这些作品前走开——也许去别处,也许是因为愤怒——然后他们会认为,那肯定是一些空无一物的涂鸦。所以,如果能够得到一本罗思科的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阐明了其艺术哲学的作品——这确实是上帝赐予那些迷恋他作品的人们的礼物。这就像获取了通往一座过去只能敬而远之的神秘之城的钥匙。
    ——克里斯托弗·罗思科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家的困境<br>    关于艺术家,最流行的概念是什么?将一千个描述聚集到一起,最终的组合就是一个低能儿的形象:他幼稚、不负责任,对于日常事务一无所知,或者非常愚蠢。<br>    这种图景不一定意味着谴责或不友好。这些不完美是由于艺术家全神贯注于他特有的幻想,以及幻想本身这种天真本性之中的强度而造成的。这种出于那些心不在焉的教授们做出的带有嘲讽语气的宽容,也就波及艺术家这个群体。传记作家们会将艺术家在判断事物时表现出来的朴实无华,与他在艺术作品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对比,而当人们谈论有关艺术家的天真无邪或越轨恶行的流言飞语时,他们就被视为原始主义和灵感的来源,而这一切恰好都是艺术的侍从。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善言辞,并且缺乏事实和信息的日常知识储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这种素质注定可以让他心无旁骛,抛开所有尘世间的身外之物,他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创作了。<br>    这种神话和所有神话一样,具有许多合理的理论基础。首先,它证明了人们通常所信奉的补偿法则:如果你的另一种感觉存在不足,那么你的某种感觉就会获取额外的灵敏程度。荷马是盲人,贝多芬是聋子。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糟糕,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得我们能够领略到他们艺术作品不断焕发出的生机活力。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证明了人们关于灵感具有失去理性的品质这一恒久信条,让我们在孩童般的天真和疯癫般的狂乱之间找到不属于正常人的真实领悟。当我们想到艺术家的时候,世界依然坚持柏拉图的观点,也就是他在《伊安》中论及一位诗人时所说的:“如果他没有得到灵感并失去理智,他也就不会有任何创造,而这时他的思想不再属于他自己。”尽管科学以其度量与标准正日复一日地要将神秘从想象中割裂开来,这种神话却依然具有相当持久的生命力,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内心的力量突破限制爆发出来的崇敬而造成的,而这种力量和他的理性经验存在着差异。<br>    这一点很奇怪,而艺术家们却从来不会为失去多数人珍视的品质而大惊小怪:知性、良好的判断、对世界的了解和有理性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家自己助长了这种神话的产生。在沃拉尔(Vollard)的一些私人日记中写到,德加(Degas)在想要逃避那些关于自己认为谬误或无趣的问题的争论,以及指责性的长篇大论时会装聋作哑。如果说话的人或者谈论的话题改变了,他的听力就会马上得到改善。我们须要惊异于他的智慧,因为他肯定推测出了今天我们认为确定无疑的一点:对错误不断的重复要比展示事实更具说服力。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艺术家可能事实上佯装出一种低能的外表,聋哑、不善言辞等,从而逃避那些每天都会出现的同他作品有关的成千上万的不相干的问题。这是因为尽管医生或水管工的权威人士从来都没有被质疑过,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可以评价某件艺术作品应当是怎样,以及应当如何进行创作的良好评判和恰当的仲裁者。<br>    让我们不要用不存在这种不和谐因素的黄金时代的视角来迷惑自己。这种表面的假象是艺术上的虚假。我们自己经营着自己的幻想,并且了解活生生的梦想看起来会是怎样。而在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非常清楚地要求面对现实,因此它不再允许我们存有麻醉的欢愉。了解到人类的磨难至少总是伴随着他,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过去的艺术家有着非常棒的理由来扮演疯癫的傻瓜——这样才可以获取那些片刻的平和,在这时魔鬼可以稍许安静,而艺术就能得以精进。如果自然在事实上想要给他一个傻瓜的外表的话,那就更好了。这是因为掩饰确实是一项难度很高的艺术。<br>    那些追求快乐的人选择了疾病<br>    这个毫无价值的世界——他选择了疾病,<br>    因为他必须常常做出安逸的表情<br>    而此时悲伤正充斥他的心灵,<br>    而往往在他感觉幸福的时刻<br>    脸上却必须挂着悲痛的神情,<br>    并且一旦他隐藏自己更加卓越的想法<br>    他就必会受到至高无上的人们的愚蠢的大声赞扬,<br>    还要不得不赞同那些蠢货们的错误,<br>    以说谎的唇舌来赞同。<br>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一首挽歌(此诗的译文可以在《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的一生》[The Life oFMichel Angelo Buonarroti,1807]中找到)。即使这个伟大的人——他生活在一个艺术家和世界看起来拥有理想的和谐世界,负有盛名的艺术家们在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时,可以动用节日和游行队伍来进行狂欢,公爵、教皇和国王会为了艺术家的服务而互相争斗——即使是他也难免大量的恶意中伤和非难谴责。他的艺术原则遭受到持续的攻击,而在躲开了这些批评之后,他又被指责有亏德行。阿雷蒂(Aretino)抨击了《最后的审判》中的裸体形象,认为这不符合基督教的虔诚。毫无疑问,阿雷蒂诺的观点确实合情合理。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的视觉很容易被误解为淫乱的狂欢。这些医生和卫道士总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当今社会的那些卫道士和评论家一样,他们所列举的事实如此纯粹简洁,而他们的理由是如此漂亮,然而这些评论却为追求真理的事业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性的虚假!<br>    大部分过去的社会,都坚持艺术家需要描述社会大众所特有的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因此,埃及艺术家要创作出显然预先设定好的原型;基督教艺术家必须遵守尼西亚第二届大公会议(The Second Council of Nicea)的原则,否则就会被开除教籍,或者像那些叛逆年代中的僧侣一样在危险和秘密中工作。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米开朗琪罗的裸体人物最终还是被迫穿上了恰当的裤子来遮盖。权威人士阐明了规则,艺术家则必须遵守。我们在此不能对那些敢于周期性复兴艺术的人说三道四,他们将艺术从自我陶醉的自我模仿中解救了出来。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在这些时代中,如果艺术家还想要从事艺术活动的话,他们就必须服从这些原则,或者表面上假装服从这些原则。<br>    我要指出的一点就是,艺术家们今天的命运依旧是相同的,那就是市场通过自己是否愿意为艺术家提供谋生途径发挥着同样的作用。然而还是存在至关重要的差异的:上面所列举出的文明具有世俗和精神的双重力量来立即使自己的要求生效。地狱的烈火、流放以及背后的拷问架和火刑柱,都是宗教信仰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今天,这种强制的力量就是饥饿,而最近四百年的经历告诉我们,饥饿还不像地狱和死亡那么迫在眉睫。由于精神上和世俗上的赞助者们纷纷离场,艺术的历史变成了那些在大部分情况下宁肯忍受饥饿,也不愿遭受胁迫的人们的历史,以及那些认为这种选择值得付出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能在这两个选项中进行,其间则是各式各样的悲剧。<br>    饿死的自由!这确实很具讽刺性。然而先别笑。不要低估了特权的力量。我们很难得到这种自由,并且很取胜。对于这种权利的拒绝也同样非常具有讽刺性:想想那些被宣告有罪的罪犯们,当他们绝食抗议的时候,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会被强迫喂食,直到他被执行刑罚的那一天。在对待饥饿的问题上,就像对待艺术一样,社会在传统上是非常教条的。人们需要合法地饿死——由于饥荒或病虫害,由于失业或剥削——否则就不可以饿死。人们不再能够饿死自己,正如他们不能带走自己的生命一样;而对于那些向社会表明他宁肯饿死也不愿变卖自己的成就和品位的艺术家来说,他们会被看成是异端邪说,并且会马上遭到应对措施的处置。在今天极权国家的教条下,你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艺术家必须去正确地饿死,正如他必须根据国家的指示进行绘画一样。<br>    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依然具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今天同过去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行使选择权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选择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良知是否负责,而对于艺术家的良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性。也许艺术家还应当忠于其他许多事情,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除非他遭遇了意外的阻挠或令他分心的事情,这些东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应当处于次要的位置,并且被抛弃。这种艺术良知是由当下的原因和记忆所构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盼普遍规律来说,属于本质问题的道德规范是不可回避的。如果你破坏了她的进路,她就会搜寻出思想和猜想最深层的隐含意义。不管是诡辩还是合理化解释都无法让她的要求平静下来。<br>
展开
目录
    序言<br>    艺术家的困境<br>    艺术作为自然生物机能<br>    艺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br>    可塑加工的完整性<br>    艺术、真实和感官<br>    具体与概括<br>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概括<br>    情感性与戏剧性的印象主义<br>    客观的印象主义<br>    可塑性<br>    空间<br>    美感<br>    自然主义<br>    主题与题材<br>    神话<br>    关于今天的探索性神话<br>    原始文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br>    现代艺术<br>    原始主义<br>    本土艺术<br>    索引<br>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