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外语教学与文化.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614
  • 作      者:
    冯奇,傅敬民,苗福光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外语教学与文化6》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它集中展示了学院以青年博士、副教授为中坚的科研力量,它是一次漂亮的阅兵,它标志我们已达到的和我们可能达到的界标。这里有学术最前沿的关注,这里,我们看到理论的深度与文本解读的功力,这里,也不乏宏阔而可贵的探索,这里,也体现出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br>    初冬的阳光里,新一辑的文稿犹散发着香樟树的清香,它以纸张和油墨的形式保存了一个丰美的夏季,那些激情、那些闪电的灵感,那回眸一笑的体悟,那青涩而专注的目光,那些起飞的梦想与从容的积淀,都封存在这里了,它是一种记忆,一份缅怀,更是一个驿站,通向更远的远方。
展开
精彩书摘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中国的外语教学走过弯路,起步晚,水平低,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就不可避免。科学无国界,采取“拿来主义”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不看情况,不分场合,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往往会弄巧成拙。外国的一些教学法曾被渲染得花好稻好,但却都没能在中国真正生根开花。如对于交际法的看法,我们就不能走极端。有些交际法的倡导者和拥护者在强调交际法的重要性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语言不仅仅是由语言知识构成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分析一下这种观点,就可以发现它蕴含了一个逻辑,即它的预设前提,是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学语言的知识。在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这个先决条件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交际法虽然一直被人看好,但却很难在中国基础英语教学中真正普及。倒是一些包含交际法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综合式教学法效果更好,更受人欢迎。这说明交际法的实施首先应当考虑学习者的水平,其次是要考虑教学目的和内容等综合因素。<br>    我们注意到一些土生土长的教学法或教学方法却在各地中学受到了欢迎,如上海的“张思中教学法”、吉林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北京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山东的“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等等(胡春洞、包天仁,2002)。“土”教学法在我国遍地开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人对“洋”教学法有失去信心和耐心的倾向。那么为什么国外的教学法大都在中国“水土不服”呢?关键在于中国的汉语和文化同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相当大,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另外,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在我国都是外语教学,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针对二语习得的教学法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时应注意这些问题。<br>    2.3 教师作用的再认识<br>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学习者,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学习者研究当然可以有效地纠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倾向。
展开
目录
语言学篇<br>英语读写结合写作任务的外推力效度验证——基于广东省英语高考读写任务的实证研究<br>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br>语言习得涌现观评述<br>加强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写作影响的认识<br>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以基础英语课程用书《综合教程》为例<br>“一十量言司”在中日文运用上的异同<br>外语教学研究“后方法”视角<br>学生的焦虑感与听力教学<br>PMP强化训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br>认知语言学的儿童语言习得观<br>认知隐喻视角下的英汉饮食习语<br>日语汉语外来词的跨文化语言学解读<br>直接面试型与半直接计算机口语考试信度对比研究<br>指示和照应关系再议<br>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讨<br>对“学生中心一教师辅助”教学模式下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br>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语言、行为中的反映<br>析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的七种方言<br>“廃語”的语言学意义——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废词研究为例<br>形式体言“圭圭”的用法<br>implicit的辨析——浅议会话含义理论与关联理论中的implicit<br>表示所有的“ぁゐ”和“持ってぃゐ”在使用上的异同<br>教学篇<br>浅谈外语专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br>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途径——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br>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导入<br>大学经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初探<br>典型语篇的文体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br>英语语体分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br>论预制语块在英文教学中的重要性<br>Critiaue of a Published Research Study--Teaching vocabulary through code-mixing in langlaage teaching<br>也谈双语教学<br>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评析<br>汉语和韩语特殊疑问句的形态研究<br>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在复合句中的作用<br>将语言和学科内容结合于知识框架——加拿大知识框架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br>英语移就修辞格的语用探析<br>开放式法语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模式<br>非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需求实证分析与思考<br>电子词典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br>英文写作中旬式多样性刍论<br>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调查<br>互动教学法在法语课堂上的运用<br>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br>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以上海商学院为例<br>中介语中的错误阶段对于双语教育的启示<br>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br>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br>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ゐコミュニカティブ·アプロ一チに関すゐ一考察<br>教师评语与学生英语作文修改的相关性调查研究<br>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br>文学篇<br>The Struggle of Modern Man:A Symbol in The White Peacock<br>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思想概论<br>浅析岩井电影作品中的“青春”情结<br>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的中西对话——“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br>合成动词中后项动词的文法化——以“~こむ”为例看文法化过程及验证<br>《小世界》的思想力量——读戴维·洛奇的《小世界》<br>《放浪记》流行符号探微——细读林芙美子《放浪记》<br>传达优美与忧伤——对王道乾《情人》译本的分析<br>近世日本の儒教と天皇制——俊期水户学を中心に<br>关于戏剧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若干思考<br>《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br>阿特伍德的生态理想:回归自然<br>探究人性的实验——小议霍桑短篇故事《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br>翻译篇<br>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arliest Know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Should be Miltons“On His Blindness”<br>日中同形語にぉけゐ对■辞典の記述の問题<br>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口译过程和口译策略<br>戏剧译介与英国戏剧文学的重构<br>从口译模式出发,探讨口译教学训练<br>中日の忌み言葉の考察<br>清末民初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原因、接受和影响<br>高校实用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br>试论《红楼梦》英译本对人物视角的传译<br>金融产品文本的术语特征及其翻译<br>论口译接受者对口译进程的影响<br>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口译教学<br>中国古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