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中国的外语教学走过弯路,起步晚,水平低,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就不可避免。科学无国界,采取“拿来主义”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不看情况,不分场合,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往往会弄巧成拙。外国的一些教学法曾被渲染得花好稻好,但却都没能在中国真正生根开花。如对于交际法的看法,我们就不能走极端。有些交际法的倡导者和拥护者在强调交际法的重要性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语言不仅仅是由语言知识构成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分析一下这种观点,就可以发现它蕴含了一个逻辑,即它的预设前提,是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学语言的知识。在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这个先决条件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交际法虽然一直被人看好,但却很难在中国基础英语教学中真正普及。倒是一些包含交际法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综合式教学法效果更好,更受人欢迎。这说明交际法的实施首先应当考虑学习者的水平,其次是要考虑教学目的和内容等综合因素。<br> 我们注意到一些土生土长的教学法或教学方法却在各地中学受到了欢迎,如上海的“张思中教学法”、吉林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北京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山东的“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等等(胡春洞、包天仁,2002)。“土”教学法在我国遍地开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人对“洋”教学法有失去信心和耐心的倾向。那么为什么国外的教学法大都在中国“水土不服”呢?关键在于中国的汉语和文化同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相当大,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另外,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在我国都是外语教学,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针对二语习得的教学法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时应注意这些问题。<br> 2.3 教师作用的再认识<br>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学习者,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学习者研究当然可以有效地纠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倾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