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的历史源流
中国斗鸡的历史,如从有文献记载的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算起,到今天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斗鸡活动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阶段性特征似乎不是很明显,为了便于阐释,我们姑且将其分为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个阶段。
斗鸡的起源
鸡,古名“翰音”,亦名“烛夜”,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开始养鸡,河北武安磁山、陕西西安半坡、湖北京山居家岭、江西清江营盘里、山东泰安大汶口等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鸡首或陶鸡的发现,其中又以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所发现的鸡首为最早,它是一种原始鸡种,距今已有7000多年,而这比印度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摩亨朱达罗遗址发现的鸡骨遗存要早3000余年。
商代甲骨文已有鸡的文字记录,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将鸡驯化后家居饲养了,这在《诗经》中可以得到证明。《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歌,广泛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里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其中的“思妇诗”——《君子于役》,表现了思妇对长年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但事实上,它也折射了当时战争的频仍给人们带来苦难的社会现实。此外,该诗的一些诗句还反映了古代家禽饲养的情况。其诗曰: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任?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里面有两旬诗反映了先民们饲养鸡的状况,即“鸡栖于埘”和“鸡栖于桀”。据朱东润解释:“埘”,鸡埘,凿墙而成的鸡窠。“桀”,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栖息的圈子,不用时可以折起,俗称鸡折子。而《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则可见古代饲养鸡已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了。
随着鸡的驯养技术日渐纯熟,人们也慢慢开始将鸡作为游戏、娱乐的对象,在春秋时已选育、驯养成功了“斗鸡”。斗鸡亦称打鸡、咬鸡、边鸡、军鸡与英雄鸡。斗鸡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我国古老的鸡种之一,此鸡种在我国育成流传,有文字可查的历史也已有了两千多年。
或许在同时,人们也就将“斗鸡”作为了一种玩赏型鸡种,古人饲养斗鸡的根本目的在于斗架。那么作为一种娱乐、游戏的“斗鸡’’活动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目前,对这一问题尚无人进行探讨。这里,我们拟分两个问题来对其进行探讨,即斗鸡的最初起因是什么?斗鸡最先是兴起于民问还是上层贵族?当然,笔者限于学识,以及资料的贫乏,我们的探讨仍是非常肤浅的,不过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