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出有主见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自主权,是指人们独立做事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权,最主要的体现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有的家长会说:小孩子不懂事,要什么自主权?其实,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个人权利。作为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也就是说,孩子有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的权利,家长不应该剥夺这种权利。老舍说:“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而且他认为“不必非人大学不可”。科学家杨振宁有三个孩子,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研究物理的,就非让孩子也学物理,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打好基础。鲁迅说得好:“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己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中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他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自己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我们向这些孩子的家长求教之后,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主权,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平时就不要支配孩子太多。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随意支配孩子,特别是妈妈,可以说孩子就是妈妈手上的玩具、小宠物。这样做,孩子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因为孩子一直非常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的主张,就像家里养的小宠物一样,他们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将来定会一事无成。
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给孩子灌输知识,定下条规,制订各种各样的发展计划,要孩子努力奋斗。因此,孩子就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丝毫没有自主权。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一种坚定的认识:“孩子不教育是不能成才的。”这种认识和愿望虽然是能够理解的,但他们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也有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权利,父母万不可包办代替。其实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学会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呢?
一、树立科学的教子观
要想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家长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切实改变某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重新树立以下认识:
1.尊重孩子的意见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需要父母作出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应是朋友式的,也就是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在一些问题上尽量发挥孩子自身的才能;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以表扬为主,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肯定,这一点最为重要。有的父母以为批判、训斥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这样在很多时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育人”而不是“养人”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思想是有区别的。比较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可以看出,西方的家长在“育”子女,而中国的家长在“养”子女;西方培养出来的是勇敢、坚强、独立、进取的“头狼”,而中国培养出来的是温驯、乖巧、不愿离开妈妈的“绵羊”。所以,中国的家长应该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
3.让孩子学会“自救”
“自立者,天助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格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毫不犹豫地介入,从表面上看是在从困境中搭救孩子,其实是在起反作用,使孩子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从孩子的成长经历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对自我的挑战之上的。
4.激发孩子的兴趣
自主而积极的生活态度常常表现为广泛的兴趣。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很努力地学习某个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兴趣,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许多教育学家都认为,在自主性教育下所产生的求知兴趣能够使人的大脑处在最佳状态。将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成孩子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二、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主、作决定,才能让孩子顺利达成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个工作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那么,哪些事情是孩子有能力自行决定的呢?
1.自己进食
孩子想要自己进食时,就任由他自己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地上铺上报纸即可。孩子练习自己吃饭时,常常会弄得满脸、满地都是,这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因此而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2.自己择衣
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至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颜色,使他能辨别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
3.自己独处
当孩子心情不好、情绪不佳时,应给予他自己独处的自主权,在这段时间内暂时不去打扰他。之后再去询问孩子:“孩子,可以告诉妈妈,刚才一个人在这里做了些什么?”
4.自选游戏
让孩子自己决定到哪个地方玩玩具,当然应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在这段时间里,这个地方属于他的游戏区,大人不要去干扰他;等到时间一到,就需要将这里的玩具都收拾干净,恢复原状。
5.哭的权利
当孩子遇到挫折、受伤时,让他尽情地发泄,他享有哭的权利,父母暂时不要给予他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等到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三、怎样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1.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家长常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们却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
2.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问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不要过度限制孩子
当孩子会走路时,独立能力增强,他可以移动自己,到达他自己想去的地方。倘若此时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或限制太多,孩子将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当孩子有能力自己做主、决定的事情,如该如何安排玩具的摆放位置等,应支持他们自己作决定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决定持续;必要时,父母可给予部分协助,让孩子顺利达成自主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对于不安全、不当的行为,也必须给予限制,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大人对他们行为的期望,并建立是非观念。此外,行为的限制亦反映出对孩子安全的注意,一旦孩子的行为对他人或自身安全构成威胁时,如打人、将手伸进转动的电风扇等,则须严格地限制。方法是先将他带开,或中断他的动作,再严厉地告诉他:“不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