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97334
  • 作      者:
    张鸿燕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开始进入德育的研究视野。《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从网络环境的形成及特点人手,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以及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内容体系、网络德育的着力点、网络德育方法的创新以及实现网络环境德育价值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和利用网络环境的角度,提出把网络环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建设和管理,以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的互动与共同发展。<br>    全书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注重理论上的创新,更重视为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网络环境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br>    由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个性心理都产生了不可轻视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应对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br>    一、网络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br>    (一)网络的形成与发展<br>    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是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或个人。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br>    计算机网络的创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末期,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英文缩写为ARPA),借以寻求高科技支持下的军备优势。基于冷战的需要,ARPA急于解决战争状态下,特别是核战争打击下,即使大量通信线路遭到破坏时,指挥官仍能够发出命令,指挥作战。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网络环境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br>一、网络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br>(一)网络的形成与发展<br>(二)网络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br>二、网络环境的概述<br>(一)网络环境的构成要素<br>(二)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br>三、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br>(一)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一网情深”<br>(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br>(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br><br>第二章 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发展<br>一、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的挑战<br>(一)网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br>(二)网络环境引发了新的德育矛盾<br>(三)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br>(四)网络使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受到冲击<br>(五)网络环境对德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r>二、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德育的新机遇<br>(一)网络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和内容<br>(二)网络促进了德育手段和模式的现代化<br>(三)网络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br>(四)网络有利于增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br>(五)网络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影响力<br>三、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br>(一)网络德育的提出<br>(二)网络德育的发展历程<br>(三)网络德育的基本内涵及特征<br>(四)加强网络德育的建设<br><br>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br>一、构建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原则<br>(一)导向性原则<br>(二)针对性原则<br>(三)系统性原则<br>(四)发展性原则<br>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内容<br>(一)网络思想教育<br>(二)网络政治教育<br>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br>(一)网络道德教育<br>(二)网络法制教育<br>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拓展性内容<br>(一)和谐社会思想教育<br>(二)时代精神教育<br>(三)网络安全教育<br>(四)网络生态文明教育<br>五、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着力点<br>(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br>(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素养<br>(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br><br>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br>一、网络环境需要德育方法创新<br>(一)网络环境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br>(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方法的新要求<br>二、创新高校网络德育方法的原则<br>(一)坚持主体性原则<br>(二)坚持调查研究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br>(三)坚持科学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br>(四)坚持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相结合的原则<br>(五)坚持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br>(六)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br>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基本方法<br>(一)运用技术法,进行“堵截”<br>(二)使用疏导法,重在“引导<br>(三)强化管理法,实施“防范<br>(四)注重发展法,加强“建设<br>四、高校网络德育的一般方法<br>(一)情理交融法<br>(二)示范比较法<br>(三)价值澄清法<br>(四)启发引导法<br>(五)自我教育法<br>五、高校网络德育的特殊方法<br>(一)关注跟踪法<br>(二)取舍应对法<br>(三)在线交流法<br>(四)网站吸引法<br>(五)数字娱乐法<br>(六)虚拟伦理训练法<br><br>第五章 网络环境的德育功能与价值<br>一、网络的功能优势与伦理内涵<br>(一)网络的主要功能及其优势<br>(二)网络本身的伦理内涵<br>二、网络环境的德育功能<br>(一)网络环境的内在德育功能<br>(二)网络环境的外在德育功能<br>三、网络环境的德育价值<br>(一)网络环境的内在德育价值<br>(二)网络环境的外在德育价值<br>四、实现网络环境德育价值的策略<br>(一)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理论为指导<br>(二)坚持优化环境与德育发展相结合<br>(三)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管理<br>(四)严格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净化<br>(五)积极启动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br><br>第六章 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br>一、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原则<br>(一)教育性原则<br>(二)“人本”原则<br>(三)创造性原则<br>(四)主动性原则<br>(五)趋利避害原则<br>二、建设和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途径<br>(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br>(二)提升“红色网站”的吸引力<br>(三)加强校园网络团队的建设<br>(四)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br>三、加强高校网络环境的管理与净化<br>(一)完善法规,保障网络安全<br>(二)疏堵结合,强化网络管理<br>(三)严格监控,净化网络环境<br><br>第七章 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利用与开发<br>一、积极开发网络德育资源<br>(一)开发德育软件<br>(二)开发网络游戏资源<br>二、借助网络推动德育课的教学改革<br>(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德育课手段的现代化<br>(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德育课的新模式<br>三、利用网络功能开展多种德育活动<br>(一)利用BBS功能,加强网上舆论引导<br>(二)利用QQ功能,开展网上答疑解惑<br>(三)利用E-Mail功能,进行网上心灵沟通<br>(四)发挥博客优势,建设网上精神家园<br>(五)精心设计虚拟社区,开辟高校德育新天地<br>附录一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br>附录二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证研究<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