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52224
  • 作      者:
    李金初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想做些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总理的深情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而且增强了我们组织编写好这套丛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的学生时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砺
  我的家乡是湖南张家界,独特的石英沙岩地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去过张家界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山了。
  山峰山峦山脉,山山相连,层峦叠嶂,气势巍峨。从山脚抬头仰望,山好像就在头顶上,一座座顶天立地,峭然耸立,仿佛清灵飘忽的天神从高空俯瞰你,逼视你,让你顿觉自己的渺小,
  张家界的灵性不仅在山,还在漫山遍野的各种树木、竹林。漫步山道,视线常常仅及眼前,左右的风景已经被茂密的植被遮住了——这里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之称。还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这如诗如画的胜景,在漫长的岁月里,却是与贫穷、封闭、落后、动荡相连。
  上世纪30年代。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领导百姓闹革命,烈火干柴,遍地燃烧,诞生了红二六军团,跟着贺龙闹革命的一次就上万人。红军长征后,反动武装对根据地残酷镇压,暴力所及,生灵涂炭。大自然赐予张家界的美丽被战乱和动荡遮蔽了。
  1988年,在“(北京)十一同学会”成立时,萧克将军受邀担任名誉会长,我忝列同学会顾问,第一次有机会见到萧老将军。听闻将军在1985年重返湘西,游览了张家界,我问将军:  “您当年看到的张家界美丽吗?”将军说:  “只顾看国民党的飞机了。”
  1939年,我出生在张家界澧水河畔一个贫苦的土家族人家。这里有美,有贫困,还有动乱。这动荡的岁月,对于少年时代的我,意味着更多的艰辛。
  像我的先辈一样,从生命襁褓伸出的脚,一旦触碰到湘西大山粗糙崎岖的山路,我的灵魂就一辈子被定格在山的怀抱中,粘贴在蜿蜒路径和白云深处。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多少个春秋轮回,那弯弯的山道没有尽头,那光亮的石板见证了我成长的酸甜苦辣。
  父亲是杂货店的学徒,因此,打得一手好算盘;母亲是放牛娃出身,家乡的山水滋养了她美丽的歌喉,山歌唱得非常好,而且记忆力惊人,直到六七十岁时,还能背诵她早年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三字经》、  《女儿经》,会唱很多小时候的山歌。后来,张家界搜集土家族民间山歌时,母亲还贡献了不少呢。
  刻在儿时记忆里的,还有奶奶勤劳的身影。爷爷去世早,奶奶独自养育几个儿女,而且要让每一个孩子的婚事都办得很“风光”。于是,从家里到菜地,从菜地到磨坊,从早到晚,奶奶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为贴补家用,家里磨起了豆腐,奶奶做的豆腐最好吃,那滋味,现在再没有品到过。
  那时家里只有两间草房,祖孙三代就居住在那里。房屋旁边的厕所连着一个猪楼,猪楼上面搭出一间阁楼,这便是我和奶奶的卧室了。每天晚上,我手持“亮子”,弯腰弓背,爬梯子到阁楼上睡觉。奶奶怕我不小心烧着了茅屋房顶上的茅草,所以总是紧跟着我。夏天一条破床单,冬天一条旧棉被,我和奶奶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许多夜晚,我都是在奶奶轻轻的叹息中,在猪楼里猪的鼾声中,还有那猪粪、人粪的臭味中,渐渐进入梦乡……
  房屋旁边是一块菜地,只有4分2厘,种些黄瓜、苦瓜、辣椒、茄子、冬瓜等蔬菜,长成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可以换些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6岁就随奶奶、母亲在菜地劳动,奶奶夸奖说:  “一个公鸡四两力。”我随着大孩子到野地里弄回些烧火的杂草,妈妈称赞道:  “可以烧一盆洗脸水。”到10岁时,我已经开始独自挑着菜担到集市上卖菜,一般都有5分钱到1角钱的奖励。
  1949年解放前夕,由于各派土匪抢占地盘,一相互拉锯,生活更加动荡不宁。有时候,父亲为躲避抓挑夫逃到山上,母亲也为了躲避匪兵带着小妹妹跑到别处乡下,家中就剩下我和奶奶祖孙两人。我目睹过街坊被抓去做挑夫,经历过土匪半夜到家里抓人。有一次。一股土匪向盘踞在县城的另一股土匪进攻,我和奶奶险遭大难。
  我家位于道边的一个小坡上,从土墙和房檐间的空当中,正好看得见城门上的炮楼子。攻城的土匪利用我家当碉堡,向城门楼子开枪。一会儿,城里的土匪反冲下来,攻城土匪作鸟兽散。奶奶刚刚把被土匪弄得乱七八糟的屋子收拾完,城里的土匪就冲到了我家,称我家“有敌人”,两支枪蛮横地指向了奶奶,特别是一个满脸麻子的土匪,竞用驳壳枪点着奶奶的脑门,恶狠狠地说:  “给你一粒花生米。”奶奶跪下了,告诉他们:  “家里没敌人。”我双手紧紧抱着奶奶,吓得浑身发抖。手无缚鸡之力的一老一小,此刻只能任人宰割。他们屋里屋外搜寻半天,一无所获,这才悻悻离开。
  深深刻在童年记忆里的动乱和苦难,使我对后来的和平生活格外珍惜。
  二、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本书
  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读书充满渴望。
  记得刚4岁时,看到别人背着书包上学去,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就梦想背着书包去上学。4岁半时,我在彭家祠堂的述信小学终于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当时所谓的小学,实际上只有一个班、四个年级,实行复式教学。由于年龄小,我总是坐在最前边的位置上,因为怕先生,每次都要一个远房的叔叔背着我去上学,而且只有先生答应了不打我(当时允许体罚,如打手心),我才会下来走进教室。
  由于年龄太小和局势混乱,我的第一段小学生活只维持了短暂的一个月光景,
  真正的小学读书生活,开始于1945年的2月。在述信小学读完了一年级,二年级转入刚刚新建的恕远小学。这是当地乡绅潘三一家捐建的一所小学,潘家长子潘运辉任校长;四年级时,转到敦谊小学。解放后,敦谊小学与紧相邻的崇实小学合并为县立一小,我在那里读到小学毕业。
  有段时间,家庭陷入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有一年春节最难熬,由于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饭菜,为躲避客人来拜年,过年的那几天,一家人于脆锁上门,全部上山砍柴。
  那时我已经成为家里的好帮手:早上帮助母亲卖菜,晚上帮着奶奶做豆腐。在我11岁上六年级时,地里种的菜,已经主要靠我到菜市场去卖。早上常常要很早起床赶集,卖完菜,来不及吃早饭,就直接匆匆忙忙赶往学校了。许多时候,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
  记得上小学六年级时的一天,下雪了。早上起来,白雪皑皑,大地茫茫。怎么去上学呢?我当时既没有胶鞋,也没有防水的桐油鞋,唯一的一双布鞋虽早已破旧。但我仍然舍不得穿着它走雪路。但我不能不上学。我果断地脱下鞋,赤着脚,踩着冰凉刺骨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学校。大约是4里路吧,我走啊走啊,不记得走了多久,脚被冻疼了,麻木了,但却走出了我的决心和性格:我酷爱学习,从来不会逃学旷课。
  那时,我的算术成绩从来全班第一,但算术作业本只能用3分钱一本的小开簿,我多么羡慕大开簿的作业本啊,可是要5分钱才能买到一本,我是买不起的。有一次,我的作业本用完了,我的数学教师戴如玉先生花5分钱买了一个大开簿算术本送给我,我激动了好几天,好长时间都舍不得用。想起这事,戴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儿时的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这份恩泽和帮助曾经是艰苦岁月里最温暖的呵护,永刻在我的心问。
  我喜欢读书,可我家穷,买不起书。当同学翻着小人书看时,我只能从旁边看看,那画着小人的故事真是太吸引人了。我拥有的第一本图书,是1950年夏天买到的,当时政府筹办新华书店,临时在大街上摆摊卖书。那么多的书摆在地上,简直把我“馋”坏了,可我身上只有四百元钱旧币,相当于新币的4分钱),看了好半天,找到了最薄的一本,书价刚好是四百元,书名是《共青团的任务》,列宁著。我高兴地买回家,连夜阅读。
  不寻常的童年生活,使我从小就懂得了人生,的悲苦,也锻炼了我生命中的不屈的性格,才有了后来我在改革最困难时,选择的坚守。
  湘西的童年,是我生命的起点,更是我一生的财富。
  三、15岁少年去赶考
  1949年11月16日,我的家乡解放了。教育也向工农打开了大门。
  1951年,我县的最高学府——县立初中,还是一所只有51名学生的学校。政府决定,县中扩招,并且大量设置助学金,方便工农子女入学。于是,一个年级招了4个班。学生年龄差距极大:大的近40岁,小的不到12岁;有母子同班的,有丈夫当老师、妻子当学生的,真是别开生面。
  苦难的童年,使我很早就懂得生活的不易,因此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学习刻苦,得到的助学金基本可以保证每月的生活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学生时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砺
二、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本书
三、15岁少年去赶考
四、难忘的图书馆,难忘的老师
五、高烧中的高考
六、走出大山,来到北京
七、走进师大,走进数学
八、激情燃烧的岁月
九、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十、回到故乡的怀抱休养
十一、“学习雷锋好榜样”
十二、一次特殊的考试

第二章 初登教坛
一、毕业了到哪里去
二、我的第一节 教改课
三、在劳动的大课堂里锻炼成长
四、雪地步行4小时去上课
五、初次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第三章 “挤”上首辆改革列车
一、到南方去考察
二、“0”期中学校长培训班
三、我的首篇论文:非重点中学校长研究了重点校
四、“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一:确立八字治校方针
五、“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二:制定“公、勤、谦、坦”的干部行为准则
六、“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三:访问东北师大附中
七、“决策中心”与教代会信任投票
八、“挤”进北京改革试点校
九、十一学校的工资制度改革
十、科学测定教师工作量
十一、十一学校的创造:岗位工资与评聘分开
十二、和青年教师协商工资标准
十三、局部坐班制
十四、先把后院安顿好
十五、反其道而行之:撤销托儿所
十六、打胜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分房战
十七、“我多年寻求的,就是十一学校这样的德育”

第四章 尝试育人模式改革
一、在新加坡机场引发的教育改革思考
二、全国最早的综合活动课实验
三、分层教学与走班制
四、奇妙的构思:改革小升初的测查

第五章 创立国有民办学校
一、暑期干部工作会议
二、我准备去坐牢
三、一次信任率最低的投票
四、“我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五、在拱北口岸引发的改革思考
六、叫响全国的四句话是这样诞生的
七、向市领导提议建设学校城
八、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九、“山雨欲来风满楼”
十、长篇论文《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的诞生
十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论学校国有民办制》
十二、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争鸣文章
十三、在中南海的重要发言
十四、部长称赞“改革很成功”
十五、《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十一学校的改革
十六、许嘉璐副委员长考察十一学校
十七、办学思想研讨会
十八、50习年校庆
十九、审计到每一张单据
二十、第一轮办学体制改革总结验收
二十一、新世纪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第六章 改革高中教育
一、为了未来的教育:中学六年一贯制实验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创造性突破
三、学制再探索:从六年一贯到二四学制

第七章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教师不能披着衣服在校园里走”
四、不要轻易言弃。
五、全国中学教师第一个硕士课程班
六、让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
七、“十一校园是我们的心灵居所”
八、建设高学历的一流教师队伍
九、栽下梧桐树
十、期权工资:学校的“金手铐”
十一、激励教师也需要多把尺子

第八章 建设现代化校园
一、我有一个梦想:改扩建十一学校
二、思路一变天地宽
三、“课堂信息中心”
四、渗透了教育思想的教学大楼
五、建成北京市中学第一个千兆校园网
六、圆梦之作:三期工程建设
七、松林书屋和校园文化
八、文化校门和校门文化
九、图书馆建设:综合化、信息化、人文化
十、十年圆梦:艺术中心建设

第九章 以自然人身份承办公有学校
第十章 为了全新的教育
第十一章 同一片蓝天下
第十二章 他们是学校的功臣
第十三章 为了学校的未来
第十四章 我的梦圆时刻
第十五章 尾声:结束还是开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