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的形象贯穿本书始终。书中所有其他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话题旨在告诉我们何为童心,并让我们认识到在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或是促进了童心的发芽,或是阻碍了其发展。童心并不等同于小孩子的心,因为可悲的现实是,许多婴儿、满地爬的小家伙,还有初学走路的孩子,都被剥夺了这一无价宝。相反,我倒是知道许多伟人在他们的黄金时期极富童心。
脑神经研究者告诉我们,自然无虑的乐趣有益于脑部发育,并且有助于开发我们无限的潜力。但是自然的乐趣离不开一颗不受约束的童心。玩耍、学习、创造、人际交流及反省之际,乐趣自然发生。而一颗担惊受怕、孤立的心,在这些生活场景中则会面临重重困难。
21世纪里发生的事情早已证明,培养连贯的、有联系的童心,事关世界的福祉。充满怨恨又彼此分离的心灵让我们几近麻木。我们这世上的奥萨玛·本·拉登们(Osama Bin Ladens),仅仅为了一个个人的意念,便屠杀数千生命,这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类的心灵和思想中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对许多人来讲,探究童心既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研究,也是一次深层的个人化的旅程。这一双重性质的探究,对我而言尤其真切,因为我既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又是一位母亲(我有一个聪颖的女儿,名叫如风[Breeze])。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惊叹于一众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脏病学家、认知研究专家、社会学家、脑神经学家及许多其他的专家和学者,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四千年来探求智慧的先辈们的神秘主义心得。作为母亲,我时而因不了解如何教养孩子而懊悔得发抖,时而因如风以及其他可爱的小生命,奇迹般地在父母的好心做坏事下仍得以生存下来而发出喜悦的赞叹。
因此,本书对童心的探究,在其开展的每个时期,都从两个方面人手。已有的科学研究证据让我们对是什么使儿童在身体、情绪、智力、心灵上可以茁壮成长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单单举出相关资料只会显得说服力有余而趣味不足;况且如若只从科学这一角度探讨童心的话,总感觉别扭而又逻辑不通。我幸得全家的同意,可以公开我们共同或者个别的奋斗,来说明对童心的贫乏认知以及滋养童心之经历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我还从意识科学的研究学者大卫·查尔莫斯(DavidChalmers)那里获得进一步的支持,在本书中把科学资料和个人经历结合起来。他认为当今科学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第三身”信息与“第一身”经历的重新整合。我相信我这次对童心的探讨,会在促使当今全球范围的心—脑分离症的痊愈方面稍尽绵薄之力,并激发我们共同依赖的地球的一点儿连贯性。
激发连贯性
连贯性(Coherence)这个术语贯穿本书始终。字典中连贯性的解释为:“逻辑上的联系、一致性、共同性、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或者事实(类似于黏合)、论述中不同部分的和谐连接。”
广义上讲,“连贯性”是任何系统内的一种有序、一致、共同、和谐的机能,例如人体的物质和生化系统,它们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的精神、情绪、生理和心灵状态。就本书的立论点而言,“连贯性”还意味着一种有意识又愉快的存在状态,这种状况和我们的生存目的、快乐、喜悦、与别人联系等相配合。
我第一次对“连贯性”这个观点感兴趣,是在1994:年4月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Tucson)召开的国际意识会议上,当时在谈及心电磁场读数—心率变化(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被提起。当人充满感激,或是身处欢乐和谐的环境中,或是沉浸于愉悦的工作、学习或冥想中时,研究者会观察到一种连贯的心率变化。这些发现进一步表明,一个连贯的心跳模式(heart pattern)决定了脑部接收来自环境的感官信息的最佳能力。这种连贯的模式加强了人脑吸收信息,并从而建构出可理解的模式,然后把它们记住,从中学习,并且按照模式做出合适、有效并有创造力的事情的能力。
……
——约瑟夫·切尔顿·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神奇的孩子》、《宇宙蛋的裂缝》和《进化的完结》的作者)
“如果想现在还未出生的人可以最佳地繁衍,创造出辉煌又令人愉悦的地球文化,那么他们的父母一定要看这本书,细细品味它所表达的那么奇妙的内容。我本人深深为这本书所感动,真希望当我还是一个刚结婚的小伙子,在我的小孩出生之前.就看到这本书。”
——威廉·蒂勒博士(Dr.William A.Tiller)(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著有《科学、人的转变、意识和创造的刻意行动》)